新華新聞

新華時政 > 正文

報告文學:吳仁寶求是

2012年12月15日 08:18:3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 】【列印
【糾錯】

  特色思維競風流

  “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兩個字非常認同,什麼是特色?從實事求是出發,走自己的路,人家沒有的你有,才叫特色。”

  哲人雲: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從新西蘭學成歸來的吳昊評價爺爺吳仁寶説:“別看爺爺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但他的一些特色思維,卻常常讓村裏的‘天之驕子’們佩服不已。”

  前人栽樹後人護,後人更要栽新樹。華西金塔是華西村標誌性建築,建塔創意直接來自吳仁寶:“人家要看高樓,上海南京多的是,要説看高塔,那非要來華西不可!所以我主張建塔,有特色,多年後成了文物,越老越值錢。”

  1996年,華西建起了全國最高的百米金塔,得名于塔頂的貼金葫蘆。金塔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外7級內17層,塔內商場、餐飲、住宿、娛樂、商務一應俱全。外面看不大,裏面看不小,外面看不洋,裏面看不土,登上15層觀光臺可鳥瞰華西全貌,左手一指是麥浪,右手一指是工廠,登臨過的人都説有特色。令筆者耳目一新的是,二層的10個餐廳的廳名都是用村領導班子成員的名字命名,一打聽,果然也是吳仁寶的主意:“這對班子成員既是榮譽,又是壓力,開弓沒有回頭箭,卒子過河只向前!”

  在個人分配和集體積累的關係上,吳仁寶多年堅持一個原則:少分配多積累,少拿現金多入股。企業職工每月只領取50%的工資,其余存在企業作為流動資金,年底兌現結清;獎金並不發給職工,作為股份投入企業,第二年開始按股分紅,人在股金在,廠在股金在。承包企業的超利潤部分實行“二八”分成,兩成上交總公司,八成留給企業,“既不吃大鍋飯,又不獨吃飯,既拉開了檔次,又不脫檔”。這裏既有激勵機制,又有制約機制,吸引每一個村民將持久的積極性化為發展經濟的強大活力。

  吳仁寶在農業一線奮戰了60年,可以用6個字概括:50年代“聽”,60年代“頂”,70年代“拼”,80年代“醒”,90年代“警”,21世紀“新”。2001年6月,吳仁寶創新了一把,提出了“一分五統”: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周邊村可自願加入華西村。

  3年時間,經4次“擴容”,華西的面積由0.96平方公里擴大到35平方公里,人口從1500多增加到3.5萬,去年村總産值達540億元。原來有的村河隔、山隔,路不通,現在架了大橋,開了隧道,路變平、房變高、心變齊,逐步形成“南有工廠、北有糧倉、中間天堂”的新格局,成了別具特色的“村城”。

  華西三村村民王仲寶喜氣洋洋:“並了二十村,富了三萬人,平安一方土,帶來萬年春!”吳仁寶則不忘他的“經濟政治學”:“大華西人與以前比,最大的收獲並不單純是群眾經濟上富起來了,更重要的是群眾懂得了政治,懂得了科學,地創高産出,人創高素質,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收獲,也是我最滿意的地方!”

  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廠”,90年代“造城”,新世紀“造人”。華西村領導班子組成很有特色,村黨委副書記有41名,24個姓,其中,既有懷揣300元慕名前來的原務工者,也有帶著企業自願加入的原私營企業主。吳仁寶説:“用人對了頭,一步一層樓,我們不是培養幾個人,而是培養一批人,培養群體。有不少人看了華西以後説,他們要建設成這樣起碼還要20年,其實,這不是時間的問題,沒有好的人才,不要説20年,就是200年也沒用!”

  吳仁寶特別善于把一些理論原則、政治術語轉換成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傳得開的大實話、家常話,倣佛還帶著晶瑩的朝露和泥土的幽芬。比如:什麼叫社會主義?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幸福的三個土標準: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農村富起來,要加快三化: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農民知識化;解決人才的辦法,外聘“大財神”,用好“土財神”,培養下一代“小財神”;不管東西南北風,不左不右不放松,不偏不倚不爭風;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開放要有方向。一教授在聽了吳仁寶的連珠妙語後,信筆寫下了即時感受:“聆智慧老農講經,藐天下學者論道”,語言是思想的外衣,信矣!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分享到:
( 編輯: 張晉龍 ) 【字號: 】【列印】【關閉
【糾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32124099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