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中共首提“人類命運共同體” 倡導和平發展共同發展
2012年11月10日 22:06:37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列印
【糾錯】

(十八大·中國聚焦)中共首提“人類命運共同體” 倡導和平發展共同發展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錢彤 熊爭艷 劉劼 劉華)從阿爾及利亞到印度尼西亞,從巴基斯坦到海地,32歲的王念法在成為中共十八大代表前,足跡到達二十多個國家。

    “過去十年,作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隊員,我去了非洲、亞洲、拉美等地參與人道主義救援。無論去到哪裏,我們都對受災國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們的國家與受災國共渡難關。”王念法代表説。

    王念法所説的“感同身受,共渡難關”折射出中國對外交往中遵從的行動原則。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經歷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過去10年,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著歷史性變化。

    “經濟全球化、互聯網廣泛覆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國家間時空距離大大縮小,整個地球就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國與國之間更加緊密依存。中國恰恰是認識並把握了全球化帶來的這些變化。”十八大代表、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説。

    就在10年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那時的世界更多還是以好奇的目光在打量中國。不是有很多人,包括中國人自己,能想到就是這10年,中國以如此快的步伐融入世界。中國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聲都會在地球村中備受關注。

    王念法現在已經從救援隊員變成了救援教官,他説,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仍將在他國需要時奔赴最危險的地方,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跨入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同樣更深刻地經受著來自外部風險和矛盾的考驗,也更深入地對世界風雲變幻進行著思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説,報告中“包容互鑒”、“尊重發展道路多樣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等提法,在當今全球或地區危機背景下“發人深思”。

    “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曲星認為報告中的這句話有“很強的針對性”。

    “近些年,中國一直在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貢獻。”十八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代表説。

    在這位國際經濟問題專家眼中,中國推動新興市場國家提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中的投票權和份額,積極支援金磚國家建立自己的銀行,在歐洲深陷債務危機時購買數千億歐元的資産等行動,“都從一些側面反映出中國逐步躋身全球經濟治理核心圈。”

    張宇燕認為,中國在未來仍將是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

    多位代表認為,要達成建設和諧世界的共同願望,另一個不能少的“共同”就是“共同發展”。

    “中國國家實力壯大後,無論是在資金、技術、市場、人力方面,對全球在物質層面的貢獻都會大大增加。”張宇燕説。

    來自廣東的趙廣軍代表對“一名之易”感慨頗深。在他家鄉廣州舉辦了幾十年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2007年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從‘出口”到“進出口”改了個名字,卻是一個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大事,表明中國不僅是一個制造大國,也開始成為外國優質商品的大市場。

    權威部門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貨物總進口規模超過8萬億美元,將成為世界最大進口國。這將為很多國家帶來巨大商機。

    中國同樣認識到,僅僅是資本的流動、物質的交易並不完全能夠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歸屬感,文明的對話、心靈的交流也是形成歸屬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參加過多個國際書展的于殿利過去多是從國外引進圖書,但“我們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他清晰地記得2009年參加全球最大規模的法蘭克福書展,看到牛津大學和中國外語教學和研究出版社共同翻譯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被擺放在顯要位置。

    他特別注意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每一種文明和發展模式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各國之間不應相互排斥,而應相互借鑒、相互啟發,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共同進步,才能構建起真正的和諧世界。”他説。

分享到:
( 編輯: 張軼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