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新華網評:“賬本”裏有藍天與民生
2020-12-18 17:15:1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曾經是“路隘林深苔滑”,今天是“路寬林茂糧豐”。福建三明,這個境內“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口不到300萬的“再典型不過的老區蘇區”,如今卻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發源地、創新發展的改革沃土和一方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美麗家園。

  數據見證了三明的發展巨變——農村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2425元增長到2019年的18312元,城鎮居民收入由1996年的6250元增長到37942元。2017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37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這樣的巨變,得益于對生態保護和民生發展的高度重視。作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當地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起林業、臍橙種植等特色産業,大力推動鄉村旅遊項目等,讓生態保護的成果,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之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這裏得到鮮明體現,著眼于永續利用,讓青山綠水成為無價之寶,“生態賬”與“經濟賬”在這裏相得益彰。

  巨變背後,是對人民至上的不變堅持。在發展中,三明市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根本目的,攻堅克難、求變創新,碩果累累。三明醫改,取得了有效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新突破;“分山到戶”,推動當地在全國率先完成“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效增進民生福祉。改革讓群眾受益,改革就更有生命力。牢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敢于下定決心、迎難而上,就能辦成更多民生實事。

  發展的“賬本”裏,對藍天的呵護亦是對民生的呵護。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4倍,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2015年以來流域水質始終保持福建第一,三明國內生産總值從1996年的172.6億元增至2019年的2601.6億元,年均增長10.8%……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三明實踐,讓生態資源真正成為發展資源,為更多地方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方案。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三明的實踐,鮮明體現了數十年一日對于高品質發展的追求,體現了對民生思維的遵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即將開啟,各地更應從“三明樣本”中充分汲取智慧、學習經驗、指導實踐,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良好生態環境造福全體人民,在前進道路上不斷書寫更加優異的答卷。 (文字:梁建強 海報:遊娟)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新華網評:“賬本”裏有藍天與民生-新華網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6878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