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精細管理 共用單車才會行穩致遠
2017-09-19 08:48:19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既不能沿襲老辦法來管理新生事物,動輒一禁了之;也不能束手束腳,無視日益嚴重的現實問題,從而錯過治理的最佳窗口期。

  “北京共用單車不得設置商業廣告”,“對車輛投放實行動態平衡”,對于管理不力的企業將“限制其投放”。9月17日,北京市發布了《鼓勵規范發展共用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這一指導意見進一步明晰了政府、車企、社會及用戶的權利與責任,或將有效規范共用單車目前的“野蠻生長”狀態。

  作為一種全新的共用經濟模式,共用單車的發展可以説是爆炸性的。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共用單車已和地鐵、公交共同成為三大公共出行方式。北京市交通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初,北京共用單車投放量為235萬輛。僅在過去4個多月,就新增165萬輛,相當于平均每天超過1萬輛共用單車被擺上街頭。

  共用單車也引發了城市的綠色出行熱潮,這使得城市交通和人文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高德地圖和交通部科學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在共用單車項目推出之後,廣州和深圳的擁堵程度分別下降6.8%和4.1%,而自行車出行的佔比直接從5.5%翻倍增長到了11.6%。

  不過,在迅猛增長的同時,海量涌現的共用單車也給城市的市容環境、交通秩序等帶來一些困擾。諸如車輛亂停亂放、佔道阻礙通行、熱點區域車輛調度慢、車輛維修不及時等問題,亟待破解。

  也因此,最近幾個月來,很多城市紛紛開始向共用單車亮出黃牌,禁止新增投放。包括北京在內,目前全國已有12個城市叫停共用單車投放。隨著這一波禁令效應的持續發酵,相信“亮黃牌”的城市會越來越多。

  其實,禁止新增投放並不意味著徹底堵死了通道,而更應該被理解為一種發展過程中的管理。畢竟,此前的發展太快、增長太猛,盡管基本的發展方向並無問題,但有關各方都需要一個調適、磨合以及應急響應的過程。像北京那樣,一天新增萬輛單車,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承載力確實是一個考驗。

  如果暫時放緩步伐,逐步從總量增長過度到內部完善上來,顯然是好事。事實上,與不斷新增投放同步,城市街頭也出現了巨量的閒置單車,有些熱點區域甚至車滿為患,反而給人們添堵。如何把這些沉淀的資源盤活,提高使用效率,並實現最少的佔地與最高效的利用,並不容易。

  這其中,車企固然要加強管控、及時回收,避免一味的“野蠻生長”;民眾也應該多一些責任意識,不要總是用完亂停亂放;市政管理部門、交通部門等也應該出臺相應的處置方案,妥善管理。所有這些,均關係到政府治理的精細化。既不能沿襲老辦法來管理新生事物,動輒一禁了之;也不能束手束腳,無視日益嚴重的現實問題,從而錯過治理的最佳窗口期。

  就目前北京市新規看,亮點頗多。其一,車輛在進行總量調控的發展原則中增加了“動態平衡”。這意味著,未來,有關部門或將在不斷調整中探索出市民所需要的合理數量,從而確定一個合理的投放規模。想做到這一點,在大數據的時代並不困難。其二,車輛回收從“及時回收”改為“必須及時回收”,如此,對于車企而言,就成為一種剛性要求,也將做到“進入無門檻”“退出有機制”。

  此外,在車輛維修方面規定,“企業要自有或租用停車場地,滿足車輛周轉與維修需求,不得將公共空間作為企業車輛存放、周轉和維修場所。”這或許加大了車企的運營成本,但也將有助于破解待修車輛積壓佔路、佔據公共綠地等情形。

  必須明確,對共用單車的適度行政幹預,其治理的出發點與歸宿,都應該是讓共用單車更規范、更方便,而並非指向扼殺新經濟。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行政固然要有剛性和執行力,但必須要本著與民方便的政策善意,善于採取新的技術手段,並與企業、民眾實現充分的互動。“殺死”一輛共用單車可能很容易,而一旦窒息了共用精神,則無疑又走向了政策初衷的反面。(胡印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海峽兩岸中秋燈會亮相水鄉周莊
    海峽兩岸中秋燈會亮相水鄉周莊
    美國紐約發生客車相撞事故3人死亡
    美國紐約發生客車相撞事故3人死亡
    羅馬尼亞西部地區強暴風雨致8死近70傷
    羅馬尼亞西部地區強暴風雨致8死近70傷
    大熊貓有了“新家園”
    大熊貓有了“新家園”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68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