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教育與技術的賽跑
2017-04-16 09:53:31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筆者在上期專欄評論《中國需要更多技術工人還是大學生?》(載4月9日《北京青年報》)中,就中國需要更多的大學生還是更多的技術工人進行了分析,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大學生就業誤區,以及中國當前高素質勞動者的比重仍然遠低于發達國家這一事實,強調了大學生與技術工人相比,對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有著更高的適應性,進而得出了中國需要更多大學生的結論。本文將進一步探討造成中國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技術工人成為勞動力市場的寵兒的深層原因。

  對于大學生與技術工人之爭,在經濟學上已經有了很好的解釋,即“教育與技術賽跑”理論。所謂“教育與技術的賽跑”指的是:當技術進步率先發生,就需要與該技術相匹配的人去進行操作。技術進步初期,與之匹配的人較少,其工資就會高。舉例而言,當電腦剛剛發明時,會使用的人很少,因此打字員就可以成為一種職業,而且工資還很高,這就是技術跑到教育之前的典型現象。但是接下來,教育就會對此做出反饋,首先學校開始培養打字員,于是教育開始逐漸追趕技術的進步,之前工資很高的技工崗位的工資就會下降。大量高技術人員的出現將催生新技術的發明,同時開始新一輪的調整與適應。

  大學生與技術工人在勞動力市場的地位消長,恰恰是“教育與技術賽跑”理論的具體表現。2001年中國加入WTO,國際市場迅速擴大,在加入WTO的第一個十年中,中國經濟依然在傳統的生産模式下進行擴張,産品結構本身沒有巨大升級,低成本和低科技含量的主流生産模式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內企業對于傳統技術勞動者需求始終保持高位,因此,技術工人相對更為稀缺,面對更大的市場需求,自然更受市場追捧。與此同時,國內高精尖的新型産業尚未完全成長起來,對于高水準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因此,這一時期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加入WTO第一個十年的國內傳統産業進一步擴張的短期結果。

  然而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市場需求疲軟,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了“新常態”階段,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逐漸下降,內需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此同時,國內産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勢,以高端裝備制造業、信息技術産業為主的新型産業不斷興起,這些産業對于高水準勞動力有著很高的需求。隨著“中國制造2025”等諸多産業結構升級轉型戰略的不斷推動,信息化、電子化、智能化、人性化成為未來産業發展先聲,而這些前瞻性願景的實現,需要的是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2017年博鰲論壇中以華為公司舉例,認為華為公司需要大量的工程師崗位,這都是産業升級帶來的對高端勞動力的需求。如果説中國加入WTO的前十年是傳統技術工人的時代,那麼未來則毋庸置疑是大學生的時代。

  造成當前大學生就業不如技術工人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國當前城鎮化水準不足。一二線城市大學生充足,但在其他城市勞動力較少卻需求量大的情況下,大城市的大學生也並不一定願意轉移到其他城市的勞動力市場。目前中國的産業結構是為了適應農民工發展而形成的産業結構,現在高等教育水準的人在找工作時會發現,適合他們的工作比例並沒有那麼高。而與此同時,許多企業找不到合適的高技能勞動力。

  中國1990年到2012年出生的人有4億左右,其中受到過高等教育的人有2億。未來20年這些高品質勞動力將陸續進入市場,因此城鎮化進程將直接影響到這些勞動力資源的分配。當企業看到市場上大量高水準勞動力時,應該考慮是否轉産,是否開辟生産性的服務業或生活型的服務業等符合未來方向的産業。

  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在教育領域的大量投入和規模擴張,為中國積累了一筆極其珍貴的人力資本財富。産業轉型需要時間,城鎮化發展需要時間,我們仍然需要技術工人,需要通過培訓使得其具有更高的技術水準,同時我們更需要大學生。按照當前速度測算,到2030年,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大學生勞動者將會達到2.7億。如此大規模的年輕有為、極富創新、精力充沛、素質卓越的勞動者將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增長動能呢?(作者:顏色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駐阿美軍大型空爆炸彈已致死武裝分子94人
    駐阿美軍大型空爆炸彈已致死武裝分子94人
    蘋果獲準在美加州公路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蘋果獲準在美加州公路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奇境“顛倒屋”
    奇境“顛倒屋”
    西雙版納上演萬人潑水狂歡
    西雙版納上演萬人潑水狂歡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611208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