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産品在韓成"高性價比"代名詞 獲消費者認可
韓媒稱,每週末都會外出露營的鄭昌穆(音,40歲)最近購買了一輛中國北汽福田汽車(FOTON)的五座皮卡車“拓路者”,雖然價格比同級別的雙龍汽車“柯蘭多運動版”(售價2106萬~2820萬韓元)昂貴,約為3300萬韓元(1元人民幣約合183韓元),但該車型載重可達900公斤,約是後者的兩倍以上,受到了鄭先生的青睞。
據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2月18日報道,鄭先生説:“燃油效率、性能和設計等都很讓人滿意”。12月15日汽車業界消息稱,拓路者今年10月出品以來,簽約數量已經超過200輛。負責在韓國銷售北汽福田汽車的DAWOONG汽車方面&&“我們的目標是明年售出3000輛汽車”。
韓國國內主要線上線下流通企業正置身於“暴風前夜”,原因是由於“不像品質低劣的中國産品”而被稱為“大陸的失誤”的“小米”公司核心相關人士將於本月內秘密訪韓。有消息稱,小米此行是為了在韓國選擇獨家進口代理商。在韓國贏得較高人氣的智能手機、移動電源等小米産品都是韓國中小進口企業通過小米公司以外的渠道進口到韓國。一位流通公司的相關人士透露“如果能與小米正式簽下合同,銷售額一下子就能大幅提升”,“只要小米的通知一到,就立刻定下面談日期”。
中國製造對韓國的逆襲正越來越強烈。以前以低價生活用品為中心的中國産品群不知不覺已經擴大到汽車、家電領域,逐漸蠶食着韓國國內市場,堪稱進入了“中國空襲第二季”。
韓國産業研究院汽車與零部件産業政策室長趙哲(音)&&“隨着中國企業不斷增加研究開發(R&D),改善産品質量,中國製造正逐漸褪去‘廉價商品’的外衣”,“現在,認為中國産品價格低廉且品質不錯,將中國製造視為‘高性價比’商品的觀念在韓國國內消費者之間正不斷擴散”。
小米便是一個典型代表。某進口企業就小米的40英寸電視機得到了韓國國立電波研究院的合適性評價認證。該産品屏幕大小和三星、LG的電子産品相倣,價格卻只有不到一半。某韓國國內電視機製造公司的相關人士説“該産品不是小米主要推出的IT周邊産品,而是家電産品,這一點引起了我們的密切關注”,“預計將對中低價位市場形成較大影響,我們正在準備相關對策”。
華為12月15日通過LG U+在韓國國內推出了超低價手機Y6,該款手機搭載了允許用戶進行LET通話時進入WIFI區域後轉為網絡通話的“DUALphone”雙通話功能,可以360度全景攝影,並搭載有智能人臉識別功能,但價格只有韓國智能手機中價格最低的15.4萬韓元。LG U+的相關人士説“消費者對高性價比中國産品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選擇與其聯手”,“加上獲得的補助金,幾乎可以免費購買手機”。
Syma的無人機、SJCAM的運動相機、 Novelview的藍牙話筒、UNIC的迷你激光投影儀也都被稱為“大陸的失誤”系列産品,人氣不亞於小米。
中國産汽車的攻勢也正日益強烈。2013年濟州島購買100輛中國25座申龍客車用作觀光巴士之後,該車型迄今已經在韓國售出550多輛。中國北汽銀翔汽車有限公司即將在韓國國內推出商用汽車,韓國國內企業Suncore還正推動在韓國引進比亞迪電動汽車的方案。
而這一切都才剛剛開始。中國今年5月發布“製造業2025”行動計劃宣布要從製造業“大國”變身成為製造業“強國”,其核心內容在於通過産業結構高度化和培養戰略産業提高技術和資本集約度,進而提高全球競爭力。中國政府指定的十大産業與韓國政府集中培育的未來增長動力産業存在相當部分的重疊,因此我們才會把這一行動計劃視為中國政府和企業正式開始縝密追擊的一個警告。
報道稱,在主要産業領域,中國與韓國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韓國科學技術評價院消息稱,IT領域韓國與中國的技術差距已經從2012年的2.4年縮小到去年的1.8年,能源領域的差距縮小到了不到一年。而且,在宇宙航空領域,中國的技術遠遠領先於韓國。
現代經濟研究院的韓載鎮(音)研究委員説“韓國應進一步放寬規制,使R&D更加活躍,同時還應提高企業自發結構調整和勞動改革等基礎設施整備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