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近日,“新時代奮鬥者——2023年重慶市最美産業工人”發布儀式舉行,在發布儀式後&見到冉天然時,他向記者展示了用相框裱起來的一句詩,説這是他師傅在一次公司科技創新推動會後,寫給他的寄語,“這句詩一直伴隨我在工作中進步和成長,勉勵自己,世上沒有簡單易成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堅守自己的崗位,不斷在技術改革創新上取得新突破。”
2010年7月,冉天然進入重慶天原化工有限公司,先後擔任操作工、DCS操作員、值班長、調度員,目前是重慶天原化工有限公司氯鹼分廠二級主任工程師。
深厚的技術積澱,已成為他挑戰行業難題,創新廢鹽回收利用制鹼工藝的底氣。
“無處安放的固態廢鹽,是化工行業的‘老大難’,不僅處置費用高,還容易污染土壤和水。”公司負責人説道。
看著固態廢鹽堆積如山,冉天然就想能不能變廢為寶。
廢鹽處置技術難度大,可複製性差,投入産出比差。面對行業痼疾,冉天然敢想敢幹,懷着挑戰的心態開始研究。
冉天然介紹,廢鹽雜質含量較高,主要包含有機雜質和無機雜質,“我們先通過高溫裂解有機雜質,然後使用沉澱法去除鈣、鉛、鎘、汞。”
沉澱法只能將廢鹽重金屬粒子含量降到百萬分之一,仍遠遠達不到作為制鹼原料使用的要求。面對困難,冉天然又動起了腦筋。
“樹脂吸附的處置成本較高,一開始根本沒有考慮。”冉天然説,後來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把沉澱法處置過的廢鹽,再用樹脂吸附,成本上就划算很多,廢鹽中的重金屬也能降低到十億分之一級別。
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後的廢鹽,可達到制鹼原材料純度標準,作為原材料投入生産使用,既降低生産成本,又保護環境。
作為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冉天然一直在循環經濟、綠色環保的道路上奔跑。2022年,他帶領團隊創新工藝,回收制鹼産生的廢水和廢鹽,解決了廢鹽處置這個行業難題,對實現“零排放”,真正做到變廢為寶,讓環境更美好發揮積極作用。
這些年來,冉天然主持完成了氯鹼分廠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項目20余項,其中主持完成的片鹼冷凝水回收技改項目,每年可以減少污水排放15萬餘立方米,同時大幅減少純水使用量,每年可降低生産成本150余萬元,成為公司節能減排的典範。
“作為化工行業人,永遠走在攻堅克難的道路上,我的目標是既要讓産品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要滿足老百姓對綠水青山的嚮往。”冉天然説,只有生態得到保護,人民生活才能幸福,這就是新一代化工産業工人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