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追太陽"的南繁“候鳥”:守着玉米基地過大年

  1月21日,大年三十。距離重慶1600余公里的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天空湛藍、雲朵潔白,最高氣溫達到27℃,正是玉米生長的最佳溫度。

  早上9點,市農科院玉米所所長楊華如往常一樣,身穿藍色大褂,手拿迴形針、授粉袋、剪刀和記錄本,準時出現在科研基地。

  隨着光照增強、溫度上升,晚上處於“休眠”期的花朵要再次開放,楊華不敢有絲毫耽誤,手腳麻利地開始給花朵套袋,並一一用迴形針固定,避免花開後花粉四處飄散。

  “等會花開了,我們要把粉抖到袋子裏,然後授到雜交目標植株的花絲上,再套上袋子用迴形針固定。”對於這些不斷重復的工作,楊華幾乎一分鐘就能完成一次授粉動作。他説:“這是第三批種下的育種材料,春節期間要把粉全部授完,節後第一批就要收穫了。”

  自從事玉米育種工作以來,楊華和團隊的科研人員每年在重慶、雲南、海南來回奔忙,實現了一年種3季玉米,被稱為“追太陽的人”。

  “一個雜交組合要成為一個品種,要種10季。我們這樣做,就能把育種進程從10年縮短到三至五年。”楊華説,南繁育種開展30年來,在海南過年對他來説已成常態。

  多年留在海南過年,楊華也從中找到了許多樂趣。此時的海南,匯聚了全國各地的玉米育種專家,閒暇時間大家聚一聚,交流最新的科研發現、進展、方向,也讓楊華感覺很有收穫。“聊到誰發現了一個好材料,我們就直接把花粉取回來雜交授粉了,多好!”楊華笑着説。

  更讓楊華感到欣慰的是,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南繁基地的玉米育種材料明顯比以前長得更“乖”了:植株整齊,穗粒更大、更飽滿。“今年我們選育的耐高溫雜交組合,能在35℃的持續高溫下實現不減産,而在以前,30℃的高溫都是受不住的。”楊華自豪地説。

  楊華説,在市級相關部門支持下,這些年基地住宿條件、灌溉設施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未來還要啟動‘數字南繁基地’建設,增添水肥一體化設備、自動化數據採集設備等,我們的育種將變得更科學、精準!”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