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日均2萬步!這支青年採樣隊與病毒賽跑

  11月12日下午3點,高新區虎溪街道某小區。剛完成高風險區的入戶採樣工作,34歲的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康復科醫師白川川脫下防護服,裏邊的洗手衣已經濕透,汗水順着髮絲一滴一滴往下淌。

  “累,但我們是與病毒賽跑的人,多采一戶、加快一秒,打贏這場戰疫的時間就能提前一點!”白川川説。

  據了解,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先後派出3批共90名醫護人員支援虎溪街道入戶採樣工作。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採樣隊伍,連續奮戰在一線,每人日均步數在2萬步以上。11月6日至11日,他們累計採樣5391人次,涉及8個社區、1個村。

  “我和她迎面走過也認不出對方,往往等晚上打電話才知道曾經‘完美錯過’”

  “我是黨員,還是黨支部書記,讓我先上!”11月6日,接到支援任務後,白川川主動報了名,並成為首批進入高風險區入戶採樣的隊員之一。

  “沒關係,這是責任。”白川川當天就進入了高風險區。

  12日上午8點,白川川再次穿上防護服,開始入戶採樣。雖然早上氣溫只有十三四攝氏度,但當他穿上防護服、戴上N95口罩後,悶熱感頓時出現。為方便採樣流程操作,白川川將兩個黃色的醫療垃圾袋交叉係在腰間,一個用於收裝醫療垃圾,另一個用於裝採樣物資和消毒液。

  “請開門,做核酸了。”敲開住戶房門,登記信息後,白川川快速採樣,將拭子頭放入試管內擰斷,蓋好蓋子,再將醫廢放入另一個口袋,手消毒……如此循環往復。

  “穿上防護服確實悶。”白川川説着,腳下的步子卻沒減慢。

  偶爾,白川川會遇到同樣負責採樣工作的妻子余娜。余娜是虎溪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一名醫生,比白川川早一步進入高風險區域做衞生點長。

  “穿着防護服,我和她迎面走過也認不出對方,往往等晚上打電話才知道曾經‘完美錯過’。”白川川説,這種並肩作戰的感覺挺好,是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獨有的“浪漫”。

  “我是一名黨員,關鍵時刻怎麼能少了我?”

  從早7點到晚上7點,中間只休息半個小時。27歲的呼吸科護士高慧娜幽默地告訴記者,“這是我最長的‘待機時間’。”

  “我是一名黨員,這種關鍵時刻怎麼能少了我?”從11月6日起,高慧娜加入到入戶採樣工作中。

  採樣對象住所涉及小區多、範圍廣、分佈散,一天下來前往十幾個小區採樣也是常事。

  “從一個採樣小區到另一個採樣小區,有巡邏車就坐車,沒有車就步行。”高慧娜説,有一次,巡邏車去搬運物資回不來,高慧娜就和同伴穿着防護服走了五六百米,到另一個小區採樣。

  “平時走個五六百米輕鬆簡單,但是穿着厚厚的防護服可就不容易了,悶熱不好受。”但高慧娜很自豪地説,“別看我是90後,我們能吃苦着嘞,哪怕步行前往,也要完成採樣任務。”

  “居民們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堅持的動力”

  24歲的劉春傑是急診/重症醫學科的護士、團支部組織委員,也是第一批進入高風險區執行採樣任務的隊員。

  “我們早上7點在社區清點物資後就出發,一般要持續採樣到下午3點左右。除此之外,有時還需要支援其他採樣隊伍。”劉春傑説,儘管累,但是居民的一聲聲“感謝”,總讓他感動不已,充滿力量。

  劉春傑記得,有一位腿腳不便的老婆婆,堅持給採樣人員端來板凳讓他們休息;還有一個小孩子主動給不熟悉小區的他們帶路,為採樣節約了時間。

  在發給父母的微信中,劉春傑這樣寫道:“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堅持的動力。看看每天並肩作戰的戰友們都無怨無悔地奮戰在一線,正值青春年紀的我,有什麼理由不堅持呢?”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24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