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艷椒為何這樣"艷" 累計推廣面積近千萬畝

  九月十三日,黔江區鵝池鎮一家農業公司員工將烘烤幹的辣椒裝袋。該鎮辣椒面積已有三千多畝,辣椒種植戶四百多戶。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11月3日,“艷椒”品種選育人之一、市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黃任中到石柱縣,參與制定來年的辣椒種植計劃:“明年石柱辣椒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0萬畝,增加的面積中有60%以上都是‘艷椒’系列。”

  産量高、價格高、易采收,農戶愛種;辣度高、香味濃、幹制率高,企業愛用。

  “艷椒”系列受歡迎絕非偶然,因為它各項優點都是育種專家精心“設計”的。

  選育出的雜交朝天椒個頭增加了一倍

  “艷椒”系列最初的“設計者”是呂中華。退休多年的她在説起“艷椒”育種時,依然心潮澎湃。

  1996年,在選育出的菜用型辣椒雜交品種“渝椒5號”大受歡迎時,時任原市農科所副所長呂中華提出要做加工型辣椒的雜交選育。

  一時間,許多人大為不解。因為,這條路上沒有“前行者”,也沒有“同行者”,掌握的育種資源不過寥寥幾份,背後是可以預想的困難。

  辣是一種痛覺,重慶人卻喜辣嗜辣,這就塑造了人們火爆的性格。呂中華近乎倔強地堅持:“如果不迎着這個難點而上,未來會更難。” 這是一場在危與機中的突圍。 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菜用型辣椒雜交選育啟動後,經過十餘年發展,品種選育似乎已觸到“天花板”,少有劃時代的重大品種出現。且就當時的品種而言,江蘇、湖南等地處於領先地位,難以撼動。 另一方面,隨着人口流動加快,食品加工業、餐飲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加工型辣椒的需求猛增。 “當時種加工型辣椒的人不多,基本上都是農戶自種,種一點拿來做泡椒。”呂中華説,從品種上看多是常規自留種,品種退化嚴重,産量、品質都很低。 加工型辣椒的雜交選育勢在必行!

  通過收集農戶以及加工企業、制種企業的意見、需求,呂中華很快明確了選育方向:大果、高辣、高幹制率。

  為了盡快滿足市場需求,她一方面着手對常規自留種的提純復壯,一方面在全國各地開展資源材料蒐集,加緊開展雜交組合。

  2004年冬季,以結果多的材料作父本、果實大的材料作母本的雜交組合配組成功,結出了單果重5克以上的雜交朝天椒,個頭增加一倍!

  興奮的呂中華很快召集團隊開會:“咱們一定要取一個紅紅火火、嬌艷欲滴的名字。”

  “就叫艷椒吧,我們這個果子結起就是紅艷艷的!”

  2006年,“艷椒425”開始在重慶、貴州試種。

  明年石柱辣椒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0萬畝,增加的面積中有60%以上都是“艷椒”系列。(受訪者供圖)

  選育出適合做泡椒的和做尖椒雞的“艷椒”系列

  作為“艷椒”的成果應用單位負責人,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建國仍清楚地記得,這顆讓人“驚艷”的辣椒在推廣時卻遭到了不少質疑。

  因為果長有8—10厘米,外貌上與傳統朝天椒並不一致,且單果更重,果實成熟後就會往下墜,試種農戶&&“上當”了,貴州某地農業部門負責人甚至還把種子銷售人員叫到田間質問:“你這辣椒朝下長,怎麼能是朝天椒呢?”

  最終通過實際驗證,“艷椒425”表現優異——每畝可産鮮椒3000斤,辣度達到3.5萬SHU(斯科維爾辣度),屬於高辣等級。果實水分含量低、幹物質含量高,辣椒幹制率高,4.2斤鮮紅辣椒就可制出1斤幹辣椒,較同類型品種用料減少40%。

  “艷椒425”優異的品質贏得了市場認可,打動了包括德莊在內的諸多火鍋底料加工企業,逐漸在西南食辣地區推廣開來。

  “艷椒425”的雜交選育成功,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2009年,我國啟動第一個幹制辣椒行業科技重大專項,市農科院成為牽頭單位,實施幹制辣椒品種優化及生産關鍵技術集成示範,提高了我國加工型辣椒産業生産水平。

  “艷椒425”開創了大果朝天椒的類型,以較高的綜合品質,成為後續育種的標杆品種。目前在位於貴州遵義的中國辣椒城,交易時凡果長8—10厘米的朝天椒都被統稱為“艷椒”,統一以“艷椒”價格進行交易。

  隨後,由呂中華、黃任中、黃啟中組成的團隊又培育出“艷椒435”,這種辣椒適合做泡椒。一般泡椒最長要泡到90天左右,這就要求辣椒必須耐泡,而且久泡不軟不爛。“艷椒435”的果肉較厚,果皮硬度高,辣度更是達到4至5萬SHU。“我們人類正常食辣最高也就是7萬SHU,這個已經屬於特別辣的了。”黃啟中説。

  辣味在舌尖上撩撥出迷人的活力。

  2021年,從呂中華手中接過“接力棒”的黃任中、黃啟中帶領團隊又選育出幹鮮兼用的“艷椒465”,除了幹制外,可作為尖椒雞、尖椒兔等菜品的“最佳伴侶”。

  儘管各品種用途不盡相同,但“艷椒”系列均以高辣、長果、易採摘為特色。在雙福農貿市場從事辣椒銷售的李昭勇就對“艷椒”青睞有加:“現在大家吃的辣椒粉、辣椒醬,包括小面佐料、火鍋底料等,都是多種辣椒混合製成,根據不同口味調整配比。”李昭勇説,北方的朝天椒辣度普遍才1萬多SHU,有高辣優勢的“艷椒”系列更受市場歡迎,他每年銷售加工型辣椒上萬噸,三分之一是“艷椒”。

  研發適合機收品種挺進北方市場

  在産銷兩端均受歡迎,“艷椒”系列成為重慶科光種苗有限公司的王牌産品,為公司帶去了豐厚利潤。

  但更讓鐘建國感到高興的是,目前國內吃辣的人群越來越龐大,尤其是年輕的消費群體,他們更追求辛辣帶來的刺激感。

  有數據顯示,近十年間,我國辣椒播種面積增長了30%,現已達到3220萬畝,佔全國蔬菜面積的10%左右,其中,加工型辣椒面積增長尤為迅猛。

  辣椒可以去除濕氣與寒氣,高品質的“艷椒”系列在市場上的表現,也讓科研人更有底氣。近幾年,“艷椒”系列開始挺進北方市場,種植基地還發展到了新疆。

  辣椒作為一個致富産業,發展的最大難點就是生産勞動強度高,“我們當初之所以要選育大果,其實就是出於這個考慮,讓它好採摘。摘50斤傳統品種的時間,能摘150斤‘艷椒425’。”黃任中説。

  與南方相比,新疆、內蒙古等地區的人力成本更高,看準北方市場潛力後,黃任中團隊又開始向機收方向攻關,近兩年培育的“艷椒465”“艷椒485”均在新疆取得了較好的試點效果。

  然而,辣椒是分批成熟的,集中機收時不能保證所有的辣椒已經成熟,因而還要再對品種進行優化。

  品種優化的難度不小。主要是早熟朝天椒材料少,而且早熟品種産量也難以保證。“但我們必須堅持攻關,通過新品種與農機有機結合,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應用,讓‘艷椒’紅遍中國!”黃任中&&。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11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