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守“金佛山打鬧”33年,4次上央視表演,南川非遺傳承人黃朝文説:“期待它得到更多扶持,煥發新活力”

“金佛山打鬧”亮相央視舞&,左四為黃朝文。(受訪者供圖)
■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清晨出門上坡早,背鑼打鼓隨小嬌,鄉親一同來薅草,幾位師傅來打鬧……”10月21日,暖洋洋的午後,南川區金山鎮和貴州省桐梓縣獅溪鎮交界處的金獅橋旁傳來一陣高亢、悠揚的歌聲,一曲“金佛山打鬧”唱罷,在卡點值守的工作人員倦意全無。
歌者名叫黃朝文,58歲,金山鎮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當天在這裡值班。近日,南川區第三批區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共12人入選,黃朝文是其中一位。在傳承“金佛山打鬧”這條路上,他已堅定行走33年。
“金佛山打鬧”是流傳在南川金佛山地區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又被稱為“薅草打鬧歌”。顧名思義,就是群眾在薅草、薅秧勞作時唱的歌,主要形式是一邊唱山歌,一邊敲鑼打鼓嬉鬧。2011年,“金佛山打鬧”被列入重慶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黃朝文是在“金佛山打鬧”歌聲中長大的。他父親兄弟三人都是“金佛山打鬧”打鬧師,在父輩們的影響之下,他對這項民間藝術萌生了興趣。“每逢薅草季節,田間地頭總會傳來打鬧歌的聲音,這山唱給那山聽,大家的情緒特別高漲。有多高呢?唱歌時脖子上青筋都會暴起來。”黃朝文回憶起往事心情激動,聲調明顯高了幾度。
從1989年6月在當地文化站工作起,黃朝文就開始了收集、整理打鬧歌的歷程。他介紹,打鬧歌大約有1000首,曲牌分為十多個類別,“打鬧歌的歌詞很多是即興創作,比如看到哪個勞動者在偷懶,就可以隨口唱幾句,讓他專心薅草。這些歌詞淺顯易懂,節奏明快,音調高昂,情緒飽滿,抒發着勞動者最真摯、最熱烈的生活情感。”
隨着時代發展,在田間集體薅草的場景逐漸消失,會唱、愛唱打鬧歌的人也少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非遺進校園,讓孩子們在打鬧歌的浸潤中成長,並産生傳承非遺的興趣,成為不錯的選擇。
“打鬧歌的腔調很特殊,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大多唱不了。要想把這項非遺傳承下去,得靠傳承人硬教。”黃朝文説,他曾和其他傳承人一道走進金山鎮中心小學,連續5年教授三到五年級孩子學唱打鬧歌,孩子們喜歡得不得了,“還有個娃娃到區裏比賽唱打鬧歌獲了獎呢!”
除了在校園傳承非遺,黃朝文還走進重慶11個區縣,並4次登上央視舞&展現“金佛山打鬧”的魅力,讓更多人通過這一非遺項目領略到南川的熱情與開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這讓黃朝文非常振奮,“期待‘金佛山打鬧’得到更多扶持,讓它煥發新活力,助力本地文旅融合發展。”
“下田薅秧水又深,撿個鵝蛋稱半斤,你吃黃來我吃清,二回撿到又來分……”下午6點,黃朝文結束一天的工作,哼唱着打鬧歌,走向落日與青山共同繪就的畫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