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民盟重慶市委會原秘書長楊虹講述盟員烈士紀念碑的故事。記者 解小溪 攝/視覺重慶
舊址資料
“一一·二七”盟員烈士紀念碑,位於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一大批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拋頭顱、灑熱血,與中國共産黨人風雨同舟、並肩戰鬥,為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事業作出犧牲和貢獻。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一一·二七”大屠殺,在此前後,共有300余位中共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遇害,其中包括28位民盟盟員犧牲於渣滓洞、白公館等地。1991年,在中國民主同盟成立五十周年之際,民盟重慶市委會立此碑,表達對盟員先烈們的崇敬和緬懷。
講述人
民盟重慶市委會原秘書長 楊虹
歌樂山下、嘉陵江畔,啾啾鳥鳴中,歌樂山烈士陵園顯得愈發靜謐。
香樟翠柏環繞,紅砂岩雕塑列於前,肅穆的“一一·二七”大屠殺殉難烈士墓位於後,300多位中共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長眠於此。墓前廣場左側,有一座朱紅色花崗岩紀念碑靜靜矗立,它就是“一一·二七”盟員烈士紀念碑。
此碑是為了紀念在那場大屠殺前後犧牲的何雪松、劉國鋕、陳然等28位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其中,楊泉新烈士為紀念碑樹立之後核定身份)而立。他們與中國共産黨人肩並肩戰鬥、手挽手犧牲,倒在了黎明的前夕,用生命築起了一座豐碑。
“鮮血流在一起,意志凝於一塊。那是民主黨派人士在一個地方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更見證了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産黨同心同德的歷史。”7月29日,記者跟隨民盟重慶市委會原秘書長楊虹一起,走進那段崢嶸歲月。
他們的鮮血
與中共黨員鮮血流在一起
何雪松、劉國鋕、陳然、蔡夢慰、鄧惠中、程謙謀、成善謀、周從化、李惠明……殉難盟員的名字,用漆金字銘刻於紅色碑體中間,左上是烈士頭像浮雕,右下襬放着大理石花圈。
“烈士們用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緬懷他們、學習他們,珍惜現在、努力奮鬥。”這是一個普通的星期五,香樟樹下的碑林中,一位年輕母親正在給兩個孩子講述那段歷史。
1949年11月27日,重慶解放在即,國民黨反動派在潰敗前,對關押在白公館、渣滓洞等監獄的革命者進行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一一·二七”大屠殺。此前,國民黨特務從9月開始,分批屠殺獄中革命志士,直至11月29日結束。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殉難者多達300餘人。
“大屠殺發生在重慶解放前夕,在這些犧牲的烈士中,有28位是民盟盟員。”楊虹説,盟員烈士的鮮血與中共黨員的鮮血流在一起,用生命譜寫出一曲民盟與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並肩戰鬥、肝膽相照的壯麗頌歌。
重慶是民盟的發祥地。在這裡,民盟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力促國共兩黨和談和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在這裡,28名盟員英勇犧牲,見證了民盟等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産黨並肩作戰,為民族獨立解放、國家民主進步而英勇奮鬥的歷史。
他們的故事
彰顯對信念矢志不渝
如今,盟員烈士紀念碑靜靜矗立在烈士墓旁,不時有參觀者和市民前來憑吊。
觸摸朱紅色花崗岩碑體上一位位烈士的名字,似乎帶着一種別樣的溫度。那是他們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奔走呼號的生命印記,是關押在軍統重慶集中營裏與中共黨員並肩戰鬥的歷史記錄,是民盟先輩從容不迫、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精神寫照。
1946年加入民盟的何雪松,是一位一生都在追求真理的國民黨退役上校軍官。1947年,他因組織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活動而被捕,在獄中成為“鐵窗詩社”成員。大屠殺時,看著身邊難友一個個倒在血泊中,何雪松強撐起負傷的身體,像釘子一樣堅定站在牢門邊,用身體擋住罪惡的子彈,為其他難友創造脫險機會。犧牲時,何雪松年僅31歲。
盟員烈士劉國鋕,是小説《紅岩》中劉思揚的人物原型。他出身於四川一個封建大家庭,1948年4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在其親友利用上層關係想方設法營救時,他卻&&“決不背叛革命”,拒簽“悔過書”。在獄中,他與陳然等難友製作了一面五星紅旗,準備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劉國鋕高聲吟誦《就義詩》,在歌樂山松林坡刑場慷慨就義。
“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這是周從化烈士刻在牢房墻上的大無畏誓言;“在凱旋的號聲裏,我們將會交換一個微笑。”這是黃細亞烈士充滿希望的詩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一大批民盟盟員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與中國共産黨人並肩戰鬥,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犧牲和貢獻。
他們的精神
一代代人薪火傳承
1991年,為紀念中國民主同盟成立50周年,民盟重慶市委會秉持理想初心,決定在歌樂山烈士陵園修建“一一·二七”盟員烈士紀念碑。3月,紀念碑落成,將民盟與中國共産黨同心同德、並肩戰鬥的歷史銘記於碑上。
如今,“一一·二七”烈士犧牲已70多年,革命志士的英名和事跡並未隨着時間推移而被湮沒。《紅岩》小説,家喻戶曉;《紅梅讚》歌曲,廣為傳唱。每年清明、11月27日等節點,到歌樂山烈士陵園祭掃瞻仰的人絡繹不絕。
“在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奮鬥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主黨派人士自覺接受中國共産黨領導,與中國共産黨人風雨同舟,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楊虹説,在28位盟員烈士中,有20位也是中共黨員,這是信任的結果,也是合作的方式,體現出統一戰線重要法寶的巨大包容性和影響力。
“從哪來?到哪去?盟員烈士紀念碑,讓後來者能更加清晰理解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産黨的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楊虹&&,將發揮好盟員烈士紀念碑作為中國民主同盟傳統教育基地的作用,始終不忘與中國共産黨合作的初心,始終同中國共産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進新時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共同奮鬥。
青山忠骨,薪火傳承,英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