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津區民生街3號區軍休中心的“軍休愛心代代傳”工作室裏,86歲的軍休幹部王福容佩戴好黨徽、戴上眼鏡後,開始整理受助學生資料,翻閱孩子們寄來的感謝信,還不時與學校對接下一步的幫扶活動如何開展……這是自2007年工作室成立以來,王福容和軍休幹部們的工作日常。近日,該工作室被評為2022年度重慶市“最美退役軍人”。
王福容清晰地記得,1997年4月,江津中學初2000級2班(白求恩班)“雛鷹小隊”與軍幹所(現軍休中心)開展結對共建活動。這一年9月,該班有一位學生患白血病,全班師生捐款捐物,有的孩子甚至打算上街擦皮鞋、賣報紙,為同學籌款。
“孩子們的善良友愛,讓我們感到欣慰,也很心疼。”得知消息的第二天,王福容和軍休幹部們自發捐款,送到患病孩子的家人手中。
這次捐款活動,為軍休幹部們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把愛的陽光播撒到更多貧困學子身上。大家商議,共同成立“軍休愛心代代傳”工作室,把捐資助學繼續做下去。
對軍休幹部們來説,這不僅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他們離退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項事業。王福容時常走村入戶,看望受助學生家庭,為他們送去物資、書籍;參加過邊境作戰的楊志高,雖然有腦溢血後遺症,仍拄着拐杖到工作室捐款;在西安定居的廖祖慶電話委託軍休幹部捐款……
“孩子們都很努力,有的考上大學、研究生,有的已就業,並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産黨員。”王福容的辦公桌上,有一個封面已翻得有些脫落的筆記本,裏面詳細記錄了受助學生的相關信息:姓名、班級、升學情況、就業去向……但沒有記錄受助金額。她説:“做記錄,是為了讓軍休幹部們了解下一代的成長,至於捐贈了多少錢,是心意,不用記。”
然而,軍休幹部們的這份心意,考上研究生的殘疾學生伍玲玲卻牢牢記在心中,她時常來看望這些關愛過她的軍休幹部們。已走上工作崗位的余海燕等受助學生,身懷感恩之心,傳承老兵信仰之志,成為“軍休愛心代代傳”工作室新的力量。
截至目前,“軍休愛心代代傳”工作室累計資助困難學生612人次,幫助123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