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固成果補短板壯産業 夯實返貧“防護堤”

  鐺、鐺、鐺……茂密的山林裏,隨着勺子敲擊鐵盆發出的聲響,一群群香豬從四面八方飛奔而來,開始享用它們的午餐。

  農曆小暑,氣溫居高不下。彭水普子鎮石壩子村,養殖了幾十頭香豬的脫貧戶李紹超嚴陣以待,喂完食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準備涼水,“家裏的日子還要依靠它們呢,可不敢怠慢了!”他笑着説。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但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任務仍然艱巨。

  如何築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防護堤”?重慶緊緊圍繞“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這條底線目標,加大財政政策和資金保障,精準施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持續壯大鄉村産業接續推動鄉村振興。

  固成果

  建立“點線片面”立體監測體系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首要的是找到那些存在返貧風險的困難群眾,落實針對性舉措進行幫扶。

  城口縣雙河鄉永紅村村民劉躍雲一家原本穩定脫貧,但在去年,妻子喻學兵檢查出腦瘤,治病花了13萬多元。雖然醫保報銷了7萬餘元,但剩下的費用還是讓這個家不堪重負。妻子生病後,在外地務工的劉躍雲回到家裏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家人,收入明顯減少,同時還需承擔妻子的醫藥費,存在返貧高風險。去年年底,村上的幫扶幹部發現了他家的情況,將其識別列為防止返貧監測對象。

  此後,劉躍雲得到了一系列幫扶:縣衛健委啟動特殊醫療救助,在他自費的醫療費中又報銷了4萬餘元;鄉里為其辦理了一家七口的低保,每個月有3600多元;家裏3個孩子在享受學費減免的基礎上,每人每學期還能領到200元生活補助。今年村裏還為他安排了護路員公益性崗位。

  “在防貧返貧監測中,我們採取‘點上重點監測’,按照‘不落一村、一戶、一人、一項’的要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嚴重困難戶開展全面排查,實施常態化監測、動態化管理,重點關注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等。”市鄉村振興局信息管理處處長顏彥説,對於納入的監測對象,我們及時落實幫扶措施,動態跟蹤幫扶成效,防止出現致貧和返貧。

  去年,市財政支持改建“重慶防止返貧大數據&&”,加強易返貧致貧戶動態監測管理,通過安排産業發展、小額信貸貼息、生活經營和勞動技能培訓、公益崗位補助等支出,落實預防性措施和幫扶措施,做到早發現、早干預,防止返貧。

  截至目前,這張精準高效的預警監測網絡,已找出了超過8萬名監測對象,通過“一戶一策”幫扶措施,為絕大部分人消除了返貧風險。

  補短板

  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查漏補缺之外,還得不斷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讓群眾的脫貧根基更加牢固。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成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一個突出體現。儘管經過大力投入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依然有許多不足之處。

  7月4日,北碚區靜觀鎮塔坪村,西門口組村民周斌打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啦啦地流了出來。“現在村裏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再也不用去很遠的蓄水池挑水喝了,水質水價都跟城裏一樣。”説起現在的生活,周斌一臉滿意。

  但就在去年臘月間,周斌還常常望著家裏的水龍頭唉聲嘆氣。

  原來,因新年期間返鄉人員增加,用水需求變大,導致住在高處的周斌家水壓變小,無法正常用水。

  “這暴露了我們在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方面的‘短板’。”北碚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該區共落實資金9700余萬元,先後在澄江鎮、東陽街道、天府鎮、金刀峽鎮、靜觀鎮等街鎮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讓2萬餘人的飲水更有保障。

  近年來,重慶整合各類資金94.4億元,專項用於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彌補農村供水設施建設短板,取得直轄以來農村飲水投資最多、保障水平提升最快、覆蓋受益人口最多的顯著成效。

  為了讓更多群眾不僅“有水喝”,更要“喝好水”,去年市財政落實建設資金1.5億元,着力改善農村群眾飲水條件。根據計劃,到2025年全市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8%,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規模化供水覆蓋人口比例達到51%,水質達標率比2020年提升20個百分點。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在事關群眾生産生活的其他方面,重慶也在加快補齊短板:

  電氣方面,目前全市已建成138個安全用電示範鎮(街),建成的17個電力驛站在為居民提供諮詢、辦理用電服務的同時,也為鄉村小微企業提供用電服務,打通了電力服務鄉村振興“最後100米”。今年,重慶還將持續推動農村電氣化建設,為更多鄉村企業提供優質電力供應,助力鄉村振興。

  交通方面,實施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來,重慶累計投入293億元新建農村公路6.26萬公里,全市具備條件的村民小組通達、通暢率分別達到100%、92.4%。今年,重慶將新建“四好農村路”4350公里、村道安防工程4000公里,實施危橋改造50座,新解決30個鄉鎮通三級路、1000個村民小組通硬化路,加快打造川渝毗鄰地區“四好農村路”示範片區。

  “市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實施辦法中明確提出,支持補齊必要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主要包括水、電、路、網等農業生産配套設施。”李琦&&,除此之外還將支持垃圾清運等小型公益性生活設施。

  壯産業

  50%以上的中央財政銜接資金要用於産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築牢脫貧基礎,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産業。

  去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贏後,重慶財政等部門優化調整資金支出結構,明確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從2021年起,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於産業的比重不得低於50%,並在過渡期內逐漸提高,重點支持種養業,延伸支持農産品精深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和以農業産業為主體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建設配套於具體産業項目的農業生産設施,以當地農産品為主要原料供應的加工、産地冷藏保鮮等産業配套設施,鼓勵建設標準化生産、加工、倉儲基地。

  2021年,重慶投入中央財政銜接資金31億元,用於産業發展的資金達到了16億元。充足的資金,讓脫貧區縣的産業項目發展更加游刃有餘。

  7月1日,巫溪縣峰靈鎮譚家村冬桃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們頂着烈日,正在為基地內的冬桃除草和套袋。

  “因為家裏有老人和孩子,不能出去打工,我們就在冬桃基地夏天套袋,秋天摘冬桃,手腳快的話一天能掙一兩百塊錢。”正在桃園除草的村民陳光菊手腳麻利、快人快語。

  去年,市級以上銜接資金支持峰靈鎮譚家村冬桃産業園436萬元,冬桃産業年産值突破200萬元,項目帶動村民300餘人收入增加,其中脫貧戶70人以上,年均收入超3000元。同時,該村通過黨支部領辦集體經濟股份聯合社,探索“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社員特別是脫貧戶享受到了“固定分紅+股份分紅”,有效增收。

  放眼全市,産業振興重點已轉向提質增效,生産向綠,品種向優,品質向好。例如,永川區仙龍鎮通過實施“三變”改革,打造“4個一萬畝”産業,積極發展全域全時段鄉村旅游,推動産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巴南區二聖鎮採用“政府+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帶動全鎮3600戶種植茶葉,並探索‘茶康養+旅游’模式,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發展格局。

  ……

  一個個産業先行的幸福案例背後,彰顯着鞏固脫貧與共同富裕的要義——巴渝大地上的脫貧群眾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不斷提高生活水平。

  持續提高銜接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重、持續為脫貧村主導産業安排發展專項資金、持續支持脫貧地區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提升……在新近印發的《重慶市堅決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具體措施》一文中,産業成為了高頻詞。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重慶奔涌如昨,日新月異、一路向好。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4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