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雖是周六,馬波峰卻一早出了門,“我們在牽頭編制《重慶市‘十四五’大氣環境保護規劃》,我出去走走,了解一下市民們的想法。”
自2006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馬波峰就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先後起草和兩次參與修正《重慶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牽頭編制並組織實施重慶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規劃及修訂本、重慶市“藍天行動”實施方案、重慶市貫徹落實“大氣十條”實施方案等重要規劃,累計起草完成各類文字材料1200余篇、上千萬字。
“每一項規劃編制的&&,都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結合全市的具體情況,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2021年7月,修正後的《條例》正式頒佈實施。為了做好《條例》的修正工作,馬波峰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走訪調研工作。
“餐飲油煙是市民最常見、最易接觸的大氣污染物之一。”馬波峰介紹,重慶餐飲行業麻辣、重油的特點導致餐飲油煙擾民投訴居高不下。
在對比老城區和新建城區的門面和住宅特點時,馬波峰還發現部分開發商為節約成本,沒有為臨街商鋪設計煙道或煙道設計不合理。
“發現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為此,馬波峰和同事們進社區與群眾交流座談,去北京和成都等地學習先進經驗和做法,一年時間走訪了近萬人次,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為修正《條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修正後的《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房地産開發商、物業管理人、業委會、市場監管部門的責任與義務,具體包括:房地産開發企業在出售、出租相關用房時應當告知購買人或者承租人不得將其用於産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加工服務、服裝幹洗、機動車維修等項目。
《條例》修正後還從規劃布局、建築設計等源頭提出相關項目油煙、異味、廢氣污染防治管控要求——住宅小區的商業與居住功能宜相對分離,鼓勵將商業集中佈置或者按照商業內街佈置;新建商業建築和商住綜合樓應當設計專用煙道,安排油煙、異味、廢氣等污染防治設施的安裝位置。
除了用上千萬字的規劃編制守護“重慶藍”外,馬波峰還圍繞全市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大力推動揮發性有機物、工業爐窯、餐飲油煙等治理工作;狠抓空氣質量、資金項目、督導幫扶、年度任務“四張清單”,突出問題、結果導向,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提高空氣污染應對水平。(記者 陳維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