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率不斷攀升,養老服務為何遲遲跟不上?”“居家養老能否實現?”“年輕人為何對三孩政策持觀望態度?”“延長産假也不敢生,女性就業公平如何保障?”1月9日,由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和重慶日報聯合策劃的 “2022兩會直播間——對話民生 傳遞心聲”正式開播,市人大代表、重慶瑞恩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渝北區工商聯副主席朱炳清和市政協委員、渝中區統計局局長、農工黨渝中區委會主委王月婷走進直播間,與網友們就“一老一小”熱點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養老的短板在哪——
養老機構少,專業化程度不高
來自市民政局的數據,截至2021年6月,我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705.98萬,老齡化率20.8%;有養老機構1453所、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3132個、養老床位23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2.6張。
“許多地區養老機構嚴重不足,這是一個共性問題。”作為渝北區醫療醫學商會會長,朱炳清對醫養護結合有自己的思考。他發現養老機構還普遍沒有和醫療、互聯網以及專業的護理挂鉤。“沒有醫療保障、專業護理、遠程診療作後盾,老人若突發腦溢血、心機梗死等危險疾病,就可能導致搶救不及時,輕者留下後遺症,重者失去生命。”
“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之一,是社會資本參與度還不夠高。”王月婷&&,她在雲陽、奉節等地和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等養老機構調研時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養老機構少,盈利有限,加之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供需不平衡,這就造成了老年人“不願意進養老機構,進了也達不到預期”的局面。
如何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
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有效銜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努力讓老年人過上舒適愜意的晚年生活,關乎每個家庭,關乎民生。朱炳清説,政府要重視老齡社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相關政策,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同時做好購買服務,找準需求精準施策,讓困難老人舒眉展顏,讓家的“港灣”更溫暖。
談及增強老年人的幸福感,朱炳清提出了構築養老社區的設想。“我們可以引進社會力量,打造集互聯網、醫療、護理、養老於一體的養老社區。養老社區裏的住房須配有無障礙通道、緊急呼叫器、養老食堂、康復中心等基礎設施設備,真正讓老年人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同時,還可以享受晚年生活。”
朱炳清還建議,可以通過與一些民營醫療機構合作,把互聯網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家庭,對老人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同時確保有專門的護理人員、醫務人員能夠第一時間上門急救。
王月婷對朱炳清的建議&&讚同,她提倡從需求出發,分類確定養老方式。“對於家庭條件較好,願意去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我們就要在完善養老機構配套設施、提供高質量服務上下功夫;對於願意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我們就需要發揮社區居委會的作用,建立社區老人的檔案,與每位老人保持&&;此外,如果一個家庭中幾位老人願意一同去養老院,我們也可以搞家庭養老的模式。”
王月婷&&,應該把發展養老服務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構築起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有效銜接、相輔相成的有效養老機制,不斷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切實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朱炳清和王月婷都提到,要發揮社區志願者的作用,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社會關愛。
居家養老能否實現——
能,但需要在醫療配套設施建設上下大功夫
直播中,不少網友積極參與討論。一位網友在線提問:在經濟壓力、傳統觀念、環境適應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很多老年人傾向選擇居家養老,那居家養老能否實現,又伴隨着哪些問題?
對於網友的提問,朱炳清&&,“居家養老可以實現,但必須在三個方面具備條件。”首先是在距離老人住處5-10分鐘路程範圍內應有醫療搶救機構;其次要用互聯網、物聯網對老人的身體狀況等進行監控;再者就是要實施一對一負責制,社區幹部、志願者或者老人家屬,要與老人一對一“結對子”,掌握老人的身體狀況。
王月婷補充道:“實現居家養老,一方面要解決老人吃飯的問題,另一方面要解決突發疾病治療的問題。”她認為,主城公共醫療資源較為富集,可以在探索實現居家養老方面先行一步。
年輕人對“三孩政策”持觀望態度——
還需&&配套政策解決後顧之憂
去年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修改後的人口計生法規定,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三孩政策”正式&&。
政策出來了,但是許多年輕人卻選擇觀望,不少年輕人覺得“養孩子負擔太重”,教育、醫療、住房、工作等都是問題。對此,王月婷很有感觸。“現如今養育一個孩子,生活、教育、醫療等成本比從前增加許多,特別是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年輕群體就業、收入狀況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有二孩或者三孩就意味着現有的生活質量要下降,這是很多年輕人需要考慮的。”
除此之外,王月婷還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家長之間“內卷”嚴重。“現階段適齡生育的大多數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在教育上都希望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但越是大城市,教育的壓力就會越大,不願意將就的適齡生育人群生育的意願就比較低,至少願意生育的時間會有所推遲。”
那如何卸下年輕人的“生育包袱”?朱炳清&&,首先要建立普惠托育服務體系,解決上班族的後顧之憂。目前適合0-3歲嬰幼兒的托育機構供給嚴重不足,育兒嫂難請、工資高、專業化程度不高,“孩子誰來帶”困擾着很多年輕人。其次要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降低家庭教育開支。再者要完善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
王月婷補充説,“可以制定父母育兒假,根據家庭孩子數量分別享受一定的帶薪假期。”此外還可實行各項獎勵優惠政策,例如對生育三孩的家庭在購房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降低購房首付比例或提供保障性住房等;在個人所得稅上,對生二孩三孩的家庭給予一定的減免額度。
産假延長,女性求職卻受挫,如何保障女性公平就業——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政府分擔企業壓力
2021年12月,《重慶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進行修改,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女職工,在國家規定産假的基礎上增加産假80日。
“産假延長80天,原來的工作還能保住麼?”“産假延長了,企業用人成本增加,那還招女性麼?”如何保障女性就業公平,成為直播間許多網友熱烈討論的話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説到底還是要探索一種責任多方共擔機制,企業和政府分別承擔一部分責任,來平衡矛盾。”朱炳清和王月婷都&&,“三孩政策”關乎民生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企業要主動擔起社會責任,適當承擔女職工在休假期間的福利待遇。同時,政府需要給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緩解企業的用工成本壓力,從而共同保障女性平等的就業環境。
結合自己經營企業的經驗,朱炳清説:“具體來講,企業一方面要善待生育期的女員工,保證生育假足額執行,育期工資足額發放,不設卡、不搞隱形歧視。另一方面要從人性化的角度來考慮和處理特殊時期女員工的管理工作,主動給予關懷和照顧。”同時他&&,受疫情影響,民營企業負擔較重,政府應考慮企業的現實困難,合理劃定企業責任,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減輕企業雇傭女職工的顧慮。
“一老一小”是百姓關心的大事,完善“一老一小”服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事關千家萬戶。在1小時的直播裏,朱炳清和王月婷各抒己見,共同為重慶“一老一小”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據悉,二位代表委員將持續關注養老和育兒問題,在即將召開的全市兩會上,朱炳清將提交“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專業護理+養老’的建議”,王月婷將提交“關於智慧養老和加大對0-3歲托育機構投入”的提案,把市民的心聲、建言帶到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