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重慶經開區的重慶軟體園集聚了一大批軟體企業,成為“重慶造”軟體産品的主要力量。(受訪者供圖)
軟體,被稱為工業的靈魂。它也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産業。
上月23日,重慶市重點軟體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繪製了這樣的藍圖——到2025年,全市軟體業務年收入計劃達到50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成萬億級産值規模軟體産業集群。
去年6月發布的《重慶市軟體産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將建設一批軟體産業發展集聚區、軟體公共服務平台和軟體上市企業等,推動重慶在“十四五”全面建成中國軟體名城。
當前重慶軟體産業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如何實現上述發展目標?記者進行了調查。
優勢
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等産業鏈完整,形成豐富的應用場景
自2020年以來,一款集智能測溫、防疫物資盤點等功能為一體的軟體産品,成為助力重慶不少在建工程項目復工復産的“利器”。
這款由中冶賽迪研發推出的智慧工地管理雲平台“輕築”App,在保障工程現場管理無盲區、全覆蓋的同時,築起了一道工地疫情防控“防火墻”。
隨着“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持續推進,加上政策引導、載體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等舉措推動軟體産業集約發展,一批“重慶造”軟體産品嶄露頭角。
去年6月,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勵頤拓軟體有限公司(下稱重慶勵頤拓)再次發布一款自主研發的計算機輔助工程軟體。該企業曾在2019年發布過這款軟體産品的初始版本,被應用於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産業領域,實現了進口替代。
“這次發布的新版本不僅功能更完善,還擴大了在工業倣真場景中的應用性能,其精度可媲美國際主流同類産品。”重慶勵頤拓研發人員馮志強&&。
類似中冶賽迪、重慶勵頤拓這樣的軟體企業,近年來在重慶還有不少,它們在各自領域推出了多款軟體産品,涉及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
重慶軟體産業發展何以蓬勃興盛?業內看來,這與重慶具有完整産業鏈,形成豐富的應用場景密不可分。
“重慶的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等産業發達,上下游産業鏈完整,是軟體産業發展的天然沃土,軟體産品只要扎根某個領域並形成示範,其後續將形成鏈條效應,帶動産品市場不斷擴張。”重慶勵頤拓聯合創始人李博説。
據了解,“十三五”時期,重慶軟體業務收入達到2008億元,年均增速18.3%;全市現有軟體企業超過2.5萬家,從業人員約20萬人,年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規上企業超過600家。特別是圍繞中國軟體名城這一目標,重慶已提出一攬子發展舉措。
“重慶將加快全市軟體測評中心、軟體開發雲平台等機構建設進度,以此提升軟體技術配套服務能力,形成推動軟體産業發展的良好生態。”市經信委軟體處處長傅曉&&,通過建設一批綜合型軟體産業園區,創建中國軟體名園,繼而申創中國軟體名城,將是“十四五”全市軟體産業發展重頭戲。
不足
在龍頭企業數量、研發人才培育等方面存在短板,“重硬輕軟”現象明顯
自2008年工信部啟動中國軟體名城創建以來,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南京、濟南、成都等14個城市入選,其評選條件對於申報城市的軟體龍頭企業數量、高端軟體産品、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人才培育均有較高要求,而這些正是目前重慶軟體産業的四塊短板。
“這是由於重慶的産業總體上偏‘硬’,‘重硬輕軟’的現象較為明顯。”重慶市軟體行業協會秘書長劉謙認為,由於重慶是工業重鎮,早些年全市對於汽摩、電子、裝備製造等“硬産業”發展的傾斜度和扶持度較大,相比之下對於軟體産業發展扶持較小,從而造成重慶的汽摩、電子等産業的設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在軟體研發上與國內一些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另外,重慶軟體産業的整體質量和技術含量也存在着“先天不足”。
重慶市軟體行業協會介紹,重慶軟體企業在産業鏈上主要從事系統集成、運行維護等環節,造成軟體産品的市場佔有率、技術含量不高,行業利潤低,尤其是在研發設計類、生産控制類軟體市場上缺乏話語權。
“另外在政策扶持上,我市與國內不少省市也有落差。”市內某軟體企業負責人説,雖然近年國家層面&&不少扶持政策,市級層面亦落實了幫扶措施,市內部分軟體企業也從中受益,但橫向比較上海、浙江、四川等省市,我市在軟體産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上仍有一定差距。
對此,重慶市軟體行業協會理事長蔡光忠建議,我市應形成從市場需求、框架設計到軟體開發和應用的軟體産業閉環。
其中,在大數據産業方面,市級部門應建成以工業大數據為核心的大數據中心,整合行業、企業、市場、客戶、生産製造等各方面數據,通過智能算法來指導軟體企業生産製造和開拓市場;在轉型升級方面,軟體企業要在技術創新、工藝提升、質量強化、服務延伸和市場拓展等方面狠下功夫。
“發展軟體産業,人才始終是最關鍵要素。”蔡光忠認為,當前數字經濟講究的是跨界融合,需要的是“通才”,建議市內高校加大複合型人才培養力度,尤其是軟體研發類人才培養,必須要靠全社會、全方位支撐,只有通過産學研聯合培養軟體人才,同步推進人才在産業崗位上進行充分實踐,才能提高人才培育數量及質量。
突破
以工業軟體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繼而帶動整個軟體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國內北上廣等地的軟體産業已經形成完整産業鏈和技術累積,重慶軟體産業要迎頭趕上,不僅要補齊短板,更要找到産業突破口。
工業軟體,就是這個突破口。
“重慶作為工業重鎮,以工業軟體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繼而帶動整個軟體行業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傅曉&&,首先,工業軟體是工業製造的“大腦”和“神經”,“工業軟體興則軟體産業興”;其次,重慶工業門類齊全,能夠為工業軟體提供豐富且多樣化的應用場景。
事實上,瞄準高端製造與高技術行業,通過工業軟體賦能,不少渝企已經展開行動並有所收穫。
比如長安汽車,通過成立專門的汽車軟體科技公司,為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駕駛、智能車雲和服務提供軟體系統平台,搭載車輛超過100萬台;中冶賽迪更是讓“重慶造”鋼鐵軟體産品和技術走出國門,應用於越南、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的鋼企生産線。
“當前,全國各地的工業軟體發展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要在此時找準方向、聚焦發力,就能搶佔市場先機。”傅曉説。
為此,目前我市圍繞工業軟體發展已經提出一攬子建設目標——未來3到5年內,建成1個全國知名工業軟體行業園區,引進培育5到10家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圍繞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研發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工業軟體産品,引進培養一批高端工業軟體人才;推動全市建成産業生態完善、核心技術領先、應用場景豐富、産業競爭力強的全國工業軟體行業高地和應用示範地。
而在整個軟體産業發展上,重慶將突出各個重點方向加快産業整體發展,包括在行業應用軟體上,圍繞“智慧名城”建設,重點發展政府管理、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公共安全等行業應用軟體和智慧城市一體化解決方案;在信息技術服務上,加快發展面向移動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等平台的移動支付、位置服務,以及智能應用、虛擬現實等在線運營服務;在新興軟體上,重點發展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
數讀·重慶軟體産業>>>
“十三五”時期,重慶軟體業務收入達到2008億元 年均增速18.3%
重慶現有軟體企業超過2.5萬家 從業人員約20萬人 年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規上企業超過600家
創建中國軟體名城 重慶存在着軟體龍頭企業數量、高端軟體産品、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人才培育4大短板
未來3到5年內 重慶要建成1個全國知名工業軟體行業園區 引進培育5到10家國內領先的龍頭企業
到2025年 重慶軟體業務年收入計劃達到5000億元 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
數據整理:記者夏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