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
11月19日至21日,2021重慶英才大會成功舉辦。今年的大會,海內外各類人才通過線上線下方式深入對接,共引進緊缺急需人才3319名、項目407個,分別比上屆增長82%、52%,為歷屆最高值。重慶正敞開胸懷,熱情擁抱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人才。
近年來,重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積極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生態,各區縣充分用足政策空間、挖掘地方潛力,創新推出一系列各有特色的人才政策,積極營造引人用人的良好生態環境。
涪陵:“1+2+8+N” 招才引智促發展
涪陵區加快構建“一區一城一鎮八基地N個新型研發機構”的“1+2+8+N”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體系。並制定&&《重慶市涪陵區人才安居實施辦法》,探索制定《涪陵英才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做響“服(涪)到位、零(陵)距離”營商環境品牌。目前該區已新引進碩士以上學歷、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技師以上職業技能等級等緊缺優秀人才277人。服務工業主導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新引育産業技能人才3631名、鄉村振興骨幹人才1234名。
江北:築巢種樹引鳳棲 産業人才共驅進
江北區不斷調整高層次人才創業園等原有創新平台的功能定位,重點圍繞金融、商貿、生物醫藥等傳統優勢産業和新興特色産業,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促産業,發揮出了人才集聚與産業集群的乘數效應。目前,江北區共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1個,其中國家級8個、市級23個。今年以來,全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共計新招收入站開展研究博士後人員35人,在站博士後總人數達到79人。
沙坪壩:高校雲集共發力 構建人才“強磁場”
沙坪壩區依託高校雲集的優勢,以“創新”為主題,以務實建好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為發力點,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加快推動創新資源就地轉化變現,為各類人才搭建近悅遠來的創新成果轉化平台。
截至目前,沙坪壩區打造了環重慶大學、重慶師範大學等5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引進專業運營機構6家,培育創新創業平台22個、科技型企業320余家、項目團隊941個,全力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巴南:促進就業辟新徑 “直播帶崗” 引人才
今年以來,巴南區就業和人才中心協同巴南區融媒體中心充分發揮網絡科技直觀、互動、便利的優勢,在看巴南APP平台精心籌劃直播帶崗活動,目前共計開展了12場。並針對不同群體的求職特點和就業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崗位,提供專場招聘會,累計為求職者介紹了69家企業,提供了4531個崗位,瀏覽量高達30萬人次,為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提供了示範。
江津:搭建創業“好平台” &&辦事“好政策”
江津區先後&&了“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10條激勵政策”等人才政策,給予專家院士最高1000萬元的安家補助,給予企業最高500萬元的科研補助。此外,西部(重慶)科學城江津片區建設的戰略利好,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齒輪箱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17個國家級平台資源,1432家科技型企業、245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載體,也成為海內外青年才俊集聚江津、施展才華的強大吸引力。
目前,全區科技人才達1.19萬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6名,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5件。
綦江:引才育才“兩手抓” 凝聚創造謀發展
綦江區圍繞集成電路、新材料、資源循環利用、大數據服務和新能源汽車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匯聚各類人才總量超過16萬人。同時不斷完善育才機制,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5個,紮實開展“高新杯”創業技能大賽,定期舉辦各類培訓班。同時,綦江區針對特定人才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務,讓各類人才舒心生活、順心工作、安心發展。
大足:聚英集才共賦能 跑出大足“加速度”
大足區緊扣智能製造、數字經濟、文旅等重點産業需求,聚焦引進和培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強化人才政策供給,用好用活高層次人才“一事一議”舉措。&&《“大足英才”遴選及資助管理辦法》《大足區人才發展五年計劃》《“重慶(大足)英才服務卡”管理辦法(試行)》《大足石刻研究院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等人才支持政策10余個,逐步形成了“2項基礎政策+N項專屬政策”的人才政策體系。集聚單霽翔、韓德民等高層次人才3000餘人,培育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等人才平台136個,拓展醫療、交通、旅游等人才服務17項,“近悅遠來”在大足蔚然成風。
墊江:培育工程再創新 人才生態更優化
墊江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技術支撐作用,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74個,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市級科技型企業234家。集聚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生産經營人才1萬餘人,靶向引進國內大數據領軍企業40余家、數字經濟人才300餘人,累計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234戶、高新技術企業25戶;建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8個、專業研發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62個,有效支撐起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産品研製。
同時,墊江縣&&《墊江縣人才引進激勵辦法(試行)》《墊江縣柔性引才八條(試行)》等相應人才激勵服務政策,探索構建了“1+N”人才激勵服務政策體系。目前,已經累計招錄引進各類人才30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近300名、博士研究生5名。
秀山:“引鳳來棲”為基礎 “築巢留鳳”更關鍵
秀山始終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實施本土人才培育計劃、緊缺人才培養計劃和産業人才支持計劃,打捆形成“秀山秀才”行動計劃,並通過積極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秀山英才卡”服務權限,構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務生態體系,着力為秀山發揮渝東南橋頭堡城市作用。
截止目前,秀山有27名專家納入重慶英才服務卡B卡服務範圍,其中4人持有重慶英才服務卡A卡。為全縣各行專家人才解決就醫、子女入學、配偶子女安置就業等問題難題300余件,協助縣內123家科技型企業共申請22760萬元信用價值貸款。
兩江新區:走好人才培育路 打造人才新高地
兩江新區大力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禮嘉悅來智慧園、兩江數字經濟産業園等創新平台,果園港、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悅來國際會展城、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等開放平台,魚復、龍興、水土三大新城以及寸灘國際新城等城市平台,國際合作中心和中瑞、中德、中以等國際合作平台,汽車、電子信息等“10+1”産業功能區平台。引進了38家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科研團隊110余個,吸引了1100余名創新人才落戶,其中博士500余名,正高級職稱人才164人。
與此同時,兩江新區&&“人才十條”,全覆蓋市級高層次人才、重慶英才、高端産業人才、教育優秀人才、衞生優秀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長型青年人才等,構建起“人才+創新+産業”的完整政策體系。
集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今日的重慶,正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引才、聚才、用才,熱忱歡迎海內外優秀人才來到重慶這方熱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奮力開創巴渝大地新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