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記者馬鍇、趙旭、吳魯)北京冬奧會賽程過半,對遠道而來赴冬奧之約的世界各地運動員、媒體記者和工作人員來説,有什麼刻在了他們的心中呢?
——暖哭人的問候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晚,美國運動員特莎·莫德用視頻記錄着自己冬奧之旅,入場時她用中文對場邊志願者大喊“你好”,一名志願者向她熱情招手,用英文回應“Welcome to China(歡迎來到中國)”。

2月4日,美國代表團在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入場。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簡單的一句問候,卻讓回到房間的莫德流了淚。她在社交媒體上説:“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個視頻,我哭了,因為這是我一生中(經歷過)最有愛的事情。那個説‘歡迎來中國’的人每次都讓我忍不住哭,因為他們太好了。”
——讓人忘記寒冷的“冰墩墩”
以熊貓為原型的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備受追捧,成為北京冬奧會上的“頂流”産品。
日本記者辻崗義堂在飛抵中國的途中,將羽絨服落在了飛機上,取完行李坐上大巴車時看到了“冰墩墩”,“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忘記了寒冷”。之後,他購買了許多“冰墩墩”産品,並在出鏡報道時展示給觀眾,使他和“冰墩墩”的人氣值都猛增不少。

2月6日,在頒發紀念品儀式上的“冰墩墩”。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而對許多運動員來説,頒獎特製版“冰墩墩”更是難得的奧運記憶。在奪得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銅牌賽後,匈牙利運動員劉少林舉着金色“冰墩墩”説:“我有一個三歲的小妹妹,我再贏一個的話給她,這個我不給,這個就是我的了。”
“熊貓是全世界都喜愛的一種動物。”國家越野滑雪中心攝影經理阿諾德·林説,“‘冰墩墩’將成為奧運會歷史上成功的印記。”
——平原上“最快的冰”
連續6個比賽日,誕生1個新的世界紀錄,多次刷新冬奧會紀錄,“冰絲帶”讓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選手滿載而歸。
屢破紀錄的因素諸多,其中之一就是國家速滑館質量極高的冰面。“冰絲帶”採用環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術,制出的冰面平整、光滑、溫度傳導均勻,有助於運動員創造好成績。作為平原冰場,卻能連産新紀錄,“最快的冰”以實力為自己正名。

1月28日,運動員們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訓練。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跑出60公里時速感覺棒極了,我們所有運動員都能在這做到最好。”荷蘭選手凱·努伊斯説。在8日的男子1500米比賽中,他以1分43秒21的成績破奧運紀錄奪冠。而他所打破的紀錄,是在3分鐘前由隊友托馬斯·克羅爾剛剛刷新的。
——不吐煙霧的工業煙囪
“背後那些‘瘋狂的’煙囪很酷。”在9日的自由式滑雪大跳&男子決賽後,美國運動員亞歷山大·霍爾如是説。
經歷了搬遷與改造後,曾經的首鋼工業園區,如今建起了滑雪大跳&比賽場地,已經停用的煙囪和冷卻塔也成為選手騰空時的獨特背景。從工業園到冬奧場館,這樣的轉變凝結着北京冬奧組委踐行可持續發展和節儉辦奧理念,閃耀着中國智慧的光芒。

1月31日,首鋼滑雪大跳&。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看到這個夢幻般、標誌性的新場館,看到出色的運營狀況,真的超出我的想象。”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到首鋼滑雪大跳&觀賽後説,他曾&&這裡是讓人驚艷的城市規劃和更新範例。
——中文生日歌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在高山滑雪媒體工作間裏,幾名中國志願者正在對着手機鏡頭唱中文的生日歌。記錄這段視頻的是奧地利記者耶奧格·福萊索,12日是他兒子的生日,遠在北京的他沒能陪在孩子身邊,“我要將中國的祝福送到我的家中”。
“中國用先進的場館、高效的組織工作,讓奧林匹克盛會呈現出最好的樣子。”耶奧格·福萊索説,他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來過中國,但這一次中國依舊令他驚嘆,“我願意一次一次地再來這裡,和大家相聚!”

2月4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雪花”環節。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無論是一句話,還是一件禮物,或者是一段經歷,留在他們心中的每個點滴,都折射着中國人的親善與友好,折射着中國人對奧林匹克格言中“更團結”的期盼和踐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所有的愛因為北京冬奧會而匯聚。
編輯:劉寧、吳博文、鄭道錦、李昱熹(實習)
-
北京冬奧會|遠道而來,他們被什麼戳中淚點,又為什麼讚嘆不已
——讓人忘記寒冷的“冰墩墩” 以熊貓為原型的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備受追捧,成為北京冬奧會上的“頂流”産品。
-
北京冬奧村一天中午最高峰消耗80隻烤鴨
12日在北京冬奧會主新聞中心進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奧運村部部長沈千帆介紹,北京冬奧會餐廳的中國特色美食受到中外運動員歡迎,其中烤鴨在一天中午最高峰的時候消耗了80隻。
-
約大牌 | 國際奧委會如何評價北京冬奧會?——專訪小薩馬蘭奇
近日,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小薩馬蘭奇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
看“雙奧之城”的“雙奧場館”
從2008到2022,從夏奧到冬奧,兩屆奧運盛事,點燃全民熱情,北京也成為歷史上首個舉辦夏奧會與冬奧會的“雙奧之城”。
-
北京冬奧組委:冬奧“遺産”將長期助力中國冰雪運動發展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介紹道,早在本屆冬奧會開幕之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一批遺産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