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業”成名
-
“老樹發新芽”!“瀏陽煙花”燃亮世界
在湖南瀏陽,從天空劇院的周末焰火秀到世界頂級賽事的舞&,一場場絢爛的高空煙花秀驚艷海內外觀眾。瀏陽煙花以璀璨之姿演繹“中式浪漫”,點亮全球夜空。作為全球煙花爆竹最大的生産國和出口國,中國煙花受到全球顧客的喜愛。據統計,瀏陽現有煙花爆竹生産企業431家,花炮産業2024年實現總産值502.2億元,國內市場佔有率約60%,出口約佔全國70%。
-
小釣竿“釣”起百億元大産業
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家門,享受戶外時光,垂釣這項原本小眾的運動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山東威海,這座因海而興的濱海小城,被稱為“中國釣具之都”,在這裡,各式各樣的小釣竿“釣”起了百億大産業。
-
從原料到産品,“搓澡神器”擦亮金字招牌
坐落在太行山南麓、黃河北岸的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曾因山水美景聞名。如今,一塊小小的搓澡巾讓這裡再次走紅。靠着這塊巴掌大的布料,博愛縣馬營村從傳統作坊不斷進化為拿下專利闖世界的“中國澡巾布之鄉”。
-
足不出縣!“鏈”出來的健身器材大産業
不足900平方千米縣域面積,卻聚集了2986家健身器材企業,産品佔國內商用健身器材70%的份額,並銷至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從精密鑄造、智能傳感到物聯網系統的完整産業鏈,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正在全球健身産業版圖上書寫一段傳奇。
-
麵包“總動員”!“走”天下也“香”家鄉
在江西東部的大山內,有一個常住人口不到10萬人的小縣城,靠做麵包走出了20多位億萬富翁、160多位千萬富翁,這就是“中國麵包之鄉”——資溪。我們熟悉的“鮑師傅”“詹記”“瀘溪河”等品牌,都是資溪人闖蕩中國麵包界的縮影。
-
真有兩把刷子!“刷”出30億級“顏值經濟”
“中國化粧刷千千萬,河北滄州佔一半”河北省滄州市,這座以武術和雜技聞名的古城,正用一雙“刷子”書寫傳奇。滄州青縣,在這個小縣城,每年有上億支化粧刷從這裡走向全球,支撐起年産值30億級的“顏值經濟”。
-
小提琴之音“響”徹世界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數據顯示,全球90%的小提琴産自中國,而中國80%的中高端手工提琴來自確山。一邊是中原腹地的革命老區,一邊是西洋樂器的“首席皇后”,看似不沾邊的兩者,卻在確山縣真實地&&到了一起。
“鎮”了不起
-
鍋碗瓢盆,“烹”出300億元“廚房産業”!
從小蒸籠到大鍋灶,從炒菜機器人到智能化廚房,有這樣一個小鎮,它自己沒有鋼鐵礦産資源,卻用鋼鐵與智慧鍛造出鍋碗瓢盆、烹飪神器,將商用廚具的火種播撒到全球廚房,這就是位於山東博興縣的興福鎮。
-
種糧不靈、“種草”很行!這個小鎮“水墨丹霞”出圈了
初冬的西北,雨雪初霽,雲霧飄散開去,一幅水墨丹霞圖在蘭州市西北部的樹屏鎮徐徐洇開。這本是一片蓄不住肥水、長不出莊稼的種糧劣地,但觀念轉變下的當地人,猛然發現這片地質歷史“天然教科書”中,還藏着巨大的經濟價值。
-
千年窯火淬新瓷,“中國白”煥發百億元“瓷+”産業
練泥、拉坯、曬坯、上釉、燒窯……在福建德化,高嶺土經過1000多度高溫燒制,與火焰奇妙交融,幻化為“白如雪、明如鏡、潤如玉、透如絹”的精美瓷器。
-
一年賣8億隻!這個小鎮用箱包“裝”出400億元“隨手産業”
隨手拎個包、隨手拉個箱子是現代人出行必不可少的物件。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你隨身攜帶的這些箱包,有許多是産自我國河北省保定市一個叫白溝的小鎮。今天的白溝鎮(現為白溝新城),擁有箱包生産銷售經營主體3.5萬餘家,已形成聯動周邊13個省份、從業人員超300萬人、年産值超過400億元的箱包産業集群,箱包佔國內市場近三成,産品銷往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
-
一張軟鐵皮,“裁”出160億元鋼傢具産業
用鋼鐵製作的茶几、鞋櫃、衣帽櫃……國內市場七成鋼制傢具,來自河南洛陽市郊的一個小鎮。龐村鎮,這個被稱為“中國鋼制傢具産業基地”“全國百佳産業集群”的小鎮,有1000余個品種的鋼制傢具暢銷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産值逾160億元,佔全國市場份額70%以上。
-
一支手電筒,“照”出80多億元移動“亮”産業
從昔日缺電落後的農村照明工具,到今天的野外露營、工程作業、應急照明……手電筒,這個被稱為最簡單的“家用電器”,與時俱進成為現代城鄉群眾日常生活、工作、出行的必備品。你也許不知道的是,中國每出口10支手電筒,至少有6到7支來自浙江寧波的一個小鎮。
-
給全國人做麵包,小麵糰“揉”出300億元“烘焙産業”
金黃酥脆泛油光,麥香四溢滿街坊。一片美味可口的麵包,是許多人打開新一天生活的方式。你也許不知道,你餐盤裏的麵包,大都與一個藏在武夷山麓深處的小鎮——江西省資溪縣馬頭山鎮有關。
-
為衣做架,“挂”出來的80億元“衣架産業”
新購的衣服要挂,洗了的衣服要晾,現代社會,誰家的衣櫃不是挂滿了木頭的、塑料的等各式各樣的衣架?可你知道嗎,國內這些形形色色的衣架中,有七成産自廣西荔浦市,而這個衣架産業最早的雛形,發端於當地一個叫青山的小鎮。
-
孩子的“快樂老家”在這裡!“玩”出來的50億元“教玩産業”
被稱為“中國教玩具之都”的橋下鎮,在無動力游樂設施這個孩子和家長都不陌生的領域,擁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産品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份額佔全國市場的63%,年産值約50億元。
-
“內衣小鎮”織出500億元“裏子産業”
一件貼身舒適的內衣,讓你的生活更有品質。你也許不知道,全球兩成以上的內衣,産自福建省晉江市一個叫深滬的小鎮。從家庭作坊生産“洋內褲”,到打造內衣織、染一體産業鏈,經過40多年的發展,面積不到34平方公里的深滬小鎮,已從昔日的濱海漁港,“化蝶”為今天的“中國內衣名鎮”。
縣域樣本篇
-
30萬人口小縣,如何打造千億級工業強縣?
位於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的江西省湖口縣,近年來工業經濟連上&階,先後獲評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省級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打造工業強縣,湖口有何發展“秘訣”?
-
從“養在深閨”到驚艷世人——揭秘廬江之變的密碼
北瀕八&&巢湖,西依大別山脈,有着合肥都市圈“後花園”的美譽;頭頂全國休閒農業示範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縣的光環;今年前10個月,全縣接待游客1050.5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82.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8%和14.1%……安徽廬江,依託優美的山水人文資源,正在描繪一幅頗具徽風皖韻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畫卷。
-
在這座閩南小城,最傳統的茶業正發生最新銳的變化!
《2025胡潤中國茶業百強縣》榜單中,這個“鐵觀音”發源地位居榜首,全縣近兩成的地區生産總值來自茶産業,是全國重要的茶葉交易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它是安溪,位於福建東南部的一座縣城。在閩南俗語中,茶葉又叫“茶米”。對安溪人而言,茶葉如同米糧,約八成人口從事與茶有關的産業。這個曾經的福建最大貧困縣,正實現富民興縣的蝶變。而傳統茶業,也從“看天做青”走向與衛星遙感、大數據、現代光學技術相關。
-
江蘇溧陽:千億“動”力之城是如何“煉”成的?
累計突破37項關鍵核心技術,聚合上下游企業超100家,2024年以動力電池為主的新能源産值達1515.3億元,動力電池銷量約佔全國1/7……江蘇溧陽,一個蘇南縣級市,靠什麼成為千億動力電池産業之城?
-
小小油菜花何以“綻放”近百億元産業?
油菜花,四葉黃花瓣,簇擁成團。在滇東北的曲靖市羅平縣,85萬多畝油菜花花期匯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這座人口66.7萬的西南小城,不僅入選“全國十大油菜花海”榜單,更打造了“滇東油庫”“雲南油菜籽生産第一大縣”“全國蜜蜂春繁基地”等名片。
-
陜西白水:“小蘋果”何以暢銷全國、揚帆出海?
作為“中國蘋果之鄉”,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連續8年躋身“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十強”,全縣超八成人口吃着“蘋果飯”,形成了一條年産值110億元的産業鏈……常住人口僅22萬人的陜西省白水縣,不僅成為西北地區蘋果交易集散地,還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
西北小城如何靠“小蘋果”撬動大市場?
美艷的紅色、清新的綠色、怡人的黃色,陜西白水蘋果以美味和顏值走俏,連續8年躋身“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十強”。全縣超八成人口吃着“蘋果飯”,形成了一條年産值110億元的産業鏈。不沿邊、不靠海,常住人口僅22萬人的陜西省白水縣,在競爭激烈的蘋果市場開闢出一方新天地,不僅成為西北地區蘋果交易集散地,還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
臨湘:全國八成浮標來自這座湖南縣城
一年生産浮標超2億支,國內市場佔有率穩居80%以上……數據印證着這份硬核實力。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首批中國消費名品名單中,“臨湘浮標”榜上有名。從早期的“折葦作標”到如今的智能浮標,歷經多年深耕,臨湘浮標特色小鎮已成功鍛造出一條高度成熟、配套完備的産業鏈閉環:從原材料供應源頭,到釣具(浮標)精密生産,再到精細的油漆美工、包裝印刷,直至高效的電商物流網絡。
-
江西山區小縣如何用一根“細絲”拉出百億級産業?
玻璃纖維,一種以多種礦石原料製成、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單絲直徑只有頭髮絲的五分之一,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上猶縣集聚玻纖企業195家,去年經營銷售收入超過150億元,形成全國少有的從原料到成品的完備産業鏈,還獲批中國玻纖新型複合材料産業集群發展示範基地……
-
浙江小縣城如何煉成“國際范”?
這裡是中國最大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5月份剛剛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以“洋家樂”為代表的高端民宿蓬勃發展,全國首部地方民宿管理辦法在此誕生;作為中國地理信息産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在此落戶……
企業樣本篇
-
向天圖強 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破局密碼
在荒蕪之地上短時間建造一項國家級航天重大基礎設施,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打響人才團隊、技術創新、效率質量突圍戰,建成我國首個商業航天“母港”——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並開啟高密度常態化發射。這不但填補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空白,也成為全球低緯度發射場建設的標誌性案例。
-
勇闖智能眼鏡“無人區”——透視杭州靈伴科技的科創之道
沒有前人探路,這家科創企業成功從“無人區”拼殺出來,以創業初心持續推動技術突破,讓智能眼鏡越來越多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並有望重構未來人機交互新方式。
-
藍曉科技:吸附分離“小顆粒” 打開“微觀世界”的“大市場”
一個直徑僅有幾毫米的白色顆粒,將它置於顯微鏡下放大數千倍,一個“阡陌縱橫”的微觀王國漸漸顯現出來。依靠這一個個顆粒中細小空隙的吸附分離作用,將會得到更加純凈的水,更高純度的金屬資源,或是更為精細的工業基礎材料。
-
55年“科技長跑”闖出電子陶瓷新天地——潮州三環集團的自強之旅
一抔瓷土,千年窯火。從唐代以來,廣東潮州就因出産大量瓷器聞名於世,至今仍是全國最大的陶瓷生産、出口基地之一。
-
品馳醫療:讓中國人用上自己的腦起搏器
北京品馳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專業從事神經調控産品研製銷售的中國醫療設備公司的崛起,打破了神經調控領域相關技術被外國企業壟斷的局面,有效降低了相關産品價格。這不僅讓中國患者受益,也讓國産高端醫學裝備走向世界前&。
-
西藏宏農的“高原養雞記”
2020年,張宏林從湖北來到雪域高原,創辦西藏宏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西藏目前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智能蛋雞養殖場。短短5年,西藏宏農解決了在高海拔地區蛋雞規模化養殖難題,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僻壤築鳳巢,幽谷通錦程。西藏宏農為高原養殖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
工業“關節”裏的硬核突圍——老企業洛軸創新蝶變啟示錄
在中國工業版圖中,有這樣一家企業,用軸承“轉動”大國重器、“轉”出市場話語權——洛軸集團,前身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70多年深耕軸承製造,自研自製的多個産品打破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高端軸承産值佔企業總産值比重達70%。近年來,隨神舟飛船叩問蒼穹,伴盾構機掘地潛行,助海上風機發出綠電,洛軸始終向新而進,把“卡脖子”短板一點點變成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的長板,老企業的突圍給人啟示、引人深思。
-
從大學生創業園闖出來的“小巨人”——卡諾普機器人的逐夢歷程
13年來,夢想“做中國工業機器人先鋒”的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從大學生創業園的格子間起步,一步步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業隊伍從5個人發展至400多人,主業從生産零部件到生産60多種整機機型……卡諾普的逐夢歷程,也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縮影,見證着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從以進口品牌為主,到“中國造”站上時代舞&並加速“出海”的歷史進程。
-
“智造”10萬台服務機器人,“小巨人”擎朗有大夢想
在上海浦東金橋開發區,一家名為擎朗智能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憑藉技術創新迭代,累計生産銷售逾10萬台機器人。擁抱具身智能發展浪潮,今年3月擎朗推出首款人形服務機器人。由擎朗研發的服務機器人正揚帆出海,在日本、韓國等機器人大國站穩腳跟。創業企業如何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又如何讓中國的機器人“服務全球”?從擎朗智能這個樣本裏,可以看到新一代創新創業者的激情和夢想。
-
亞華湖劇院:小劇場打開大市場
在上海黃浦區繁華的環人民廣場地帶,有一群名為“星空間”的小劇場:它們不同於傳統專業劇院的高大宏偉,以“小而精”的體量藏身於各大商業樓宇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