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冬季旅游收入超百億,阿勒泰冰雪游為何“熱”?

昔日曾苦於風雪的邊疆小城,如今已成為“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的切實受益者

“鎮”了不起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
  • 在指尖上作畫,“穿戴甲”做成80億元“黃金甲”

    以指尖為畫布,色彩、花紋在方寸之間跳躍,一副副充滿創意的手工穿戴甲,不僅成為愛美人士的穿搭新寵,也孕育着數十億元的“美麗産業”。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牛山街道,嗅覺靈敏的創業者短短幾年,就將小小的手工穿戴甲做成了增收致富的“黃金甲”,帶動整個東海縣年銷售約1.5億副,佔據全國市場份額的70%,銷售額達80億元,覆蓋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

  • 為全球新娘造夢,婚紗小鎮“裁”出24億元“幸福産業”

    美麗的婚紗是甜蜜幸福的象徵,也是美好愛情的見證。當新娘身着婚紗走向甜蜜婚姻殿堂時,人們可能不知道,這些設計優雅、製作精美的嫁衣,大多來自一個山區小鎮——安徽省六安市丁集鎮。在這個戶籍人口5萬多的小鎮,目前有500多家企業、超過1.5萬人從事婚紗相關上下游産業,每年生産銷售近500萬件婚紗禮服,年産值達24億元,産品遠銷美國、新西蘭、西班牙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一碗醪糟醉全球!“釀”出來的70億元“甜蜜産業”

    潔白細糯的大米,沉浸在溫潤可口的湯汁裏,攪動筷子,便洋溢出微醺的酒香!這就是醪糟,一碗老少皆宜的中國傳統美食,滿足着中國人舌尖上的味蕾。鮮為人知的是,這一碗碗香甜醉人的醪糟,許多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月華鎮。

  • 從“粗打鐵”到“細打磨”,“菜刀小鎮”鍛打出200億元大産業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生活必不可少的刀具,不少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重慶市大足區龍水鎮。這裡的老百姓,傳承千年,把一把小菜刀做出了大名堂,把自己鍛打成了菜刀市場的“帶頭大哥”。今天的龍水鎮,年産鍛打刀3000多萬把,佔據了全國八成多市場份額,並從菜刀發展為200多個五金品種,帶動大足區五金産業年産值超200億元。

  • 科技文化“兩加持”!小傘“撐”起百億元大産業

    説起傘,每個家庭都不可或缺:雨天遮風擋雨,晴天遮陽防曬;還有作家筆下詩意盎然的油紙傘、工匠手中精巧美妙的裝飾傘。這麼多少功能各異、形態不一的傘,你可知道,它們大多産自我國福建晉江的東石鎮——“全球四把傘,一把東石造。”

  • 小牙刷賣過大汽車!“刷”出來的130多億元“護齒産業”

    迪拜高端酒店的牙刷産自哪?我國極地科考船上員工用什麼牙刷?牙刷還能當口腔檢測儀器?你能想象嗎,這些牙刷,都産自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一個叫杭集的小鎮。杭集鎮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牙刷生産基地,年産牙刷75億支,産值達到130多億元,佔了國內市場的八成以上,並遠銷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每3支牙刷,就有一支産自這裡。

  • 一截廢棄鋼卷條,“卷”出百億元“量具産業”

    小小鋼卷尺,“量”出新天地。如今的稍崗鎮,已成為集研發、生産、銷售於一體的“鋼卷尺王國”,僅每年産出的5米鋼卷尺,首尾相連可環繞地球赤道190多圈。

  • 從暖水瓶竹殼編起,“編”出超300億元“藤鐵産業”

    細細的竹篾編織而成的暖水瓶外殼,正在和暖水瓶一道,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但這種竹編技術,卻在它的故鄉——福建省安溪縣尚卿鄉不斷進化升級,從竹編到藤編,再到竹藤與鐵結合的藤鐵,安溪的編藝産業,如今已成為年産值305億元的大産業,産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年銷170億元!水龍頭“流”出了一個“衛浴王國”

    不論是琼樓玉宇還是煙火萬家,不管是洗衣做飯還是沐浴如廁,現代都市有水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水龍頭。你可知道,全球每天都在使用的各式各樣的水龍頭,許多都産自我國廣東省開平市水口鎮——每出口10個水龍頭中,就有3個來自這裡。

  • 與耳結緣!小吉他“彈”出10億元“耳朵産業”

    全球每三把電吉他中,就有一把産自這裡!在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鄌郚鎮,每天,來自北美、非洲等地的木材,與我國浙江、廣東等地的音樂配件,在這裡“風雲際會”。在制琴匠人的精雕細琢下,化作一把把奏出美妙音符的電吉他。然後,再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各地……

  • 買玩具?到這裡!“玩”出來的百億元“情緒産業”

    從毛絨玩具、塑料玩具到寵物玩具、解壓玩具,凡是你能想到的玩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就是被稱為“潮玩之都”廣東省東莞市的石排鎮,玩具産業年産值接近120億元。

  • 這裡産“工業之米”:小螺絲“擰”出400多億元大産業

    你知道這些號稱“工業之米”的小螺絲産自哪嗎?是的,它們大多産自一個以臨洺關鎮為中心的我國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這裡是全國最大的緊固件生産銷售集散地,號稱“中國緊固件之都”。2023年,永年區緊固件産值超過420億元,産銷量佔全國市場的58%、全球市場的28%,出口歐美、中亞、非洲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 這球“打”得漂亮!全球十分之一的羽毛球,從這裡“飛”出

    全球每10個羽毛球中,就有一個産自這裡。這個人口不到3萬的小鎮,叫敦寨鎮,位於貴州省錦屏縣東南部,如今已是全球響噹噹的“羽毛球小鎮”。

  • “紐”市場“扣”創新:小地攤“擺”出40億元大市場

    從石板橋上的紐扣攤,發展為年産600億粒紐扣,佔國內市場一半、全球市場三成,年銷售額40多億元的“紐扣之都”,浙江省永嘉縣橋頭鎮40年間的蛻變,離不開一位叫王碎奶的婦女。

  • “鐵將軍”升帳“鎖聯網”:“鎖”住百億元大産業

    當鑰匙插入鎖孔,“咔嚓”一聲鎖閘應聲彈出;當清脆的機械聲“咣當”一響,保險櫃門徐徐打開;當手指輕劃鎖屏,“滴滴”一聲家門開啟……你可曾知道,這些全球人每天都在使用的鐵閘鎖、機械鎖、智能鎖,許多産自我國廣東省中山市的小欖鎮。

  • 小小蠟燭“點”出12億元“浪漫産業”

    當“祝你生日快樂”的旋律響起,蛋糕上一圈小小蠟燭點燃之時;當勞累一天,在燭光搖曳中,品味遠離塵囂的“燭光晚餐”之時,你可曾知道,這些帶給你祝福、溫馨和浪漫的小小蠟燭,是産自我國河北省中南部寧晉縣的東汪鎮。

  • 撥浪鼓“搖”出20億元市場:“三毛産業”保暖全球

    全球每5根加工鴨毛,就有1根來自橋圩鎮!貴港市橋圩鎮是廣西四大古圩鎮之一,但真正讓人記住這個古鎮的,不是它的圩市,而是它佔國際市場近兩成的鴨毛。

  • 全球一半鏡片!“米飯道理”“蒸”出120億元“光明産業”

    全球每兩個人戴的眼鏡中,有一個人的鏡片就産自這裡!這個佔全球鏡片市場一半的“世界眼鏡之都”,就是以一個名叫司徒的小鎮為源頭,眼鏡産業遍地開花的江蘇省丹陽市。

  • 留住“流浪産業”:一次聊天“擦”出150億元“火花市場”

    從牛馬司鎮起步,遍佈整個湖南省邵東市,如今這裡已是全球最大的打火機生産基地:年産量超100億隻,年産值150億元。全球每售出10隻一次性打火機,就有7隻産自這裡。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點亮全球的“火花産業”,竟源自一次偶然的聊天。

  • 不種莊稼“種”童車:鹽鹼地“耕”出300億元大産業

    河北省平鄉縣河古廟鎮曾是一個鹽鹼遍佈的貧困小鎮,而今這裡已成為全球童車生産基地。以河古廟鎮為中心的平鄉縣擁有童車、自行車和電動玩具企業4800余家,年産童車、玩具1.2億輛(件),年産值超300億元,佔國內市場的50%、國際市場的40%,産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不産石頭的“世界石都”:他山之石“鑿”出千億元産業

    水頭鎮位於閩南海濱,上世紀90年代前,它還是一個以種植、捕魚為主的普通鄉鎮。但是,今天的水頭鎮,已擁有石材生産加工企業800多家,近10萬人從事石材産業,石材貿易遍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出口石材量約佔全國三分之二,石材陶瓷産業産值超千億元。來自世界各地的石材原料運到這裡,經過設計、加工後又銷往全球……

  • “暖腳”小鎮“織”大業:每年給每個地球人做三雙襪子

    浙江省諸暨市的大唐鎮,現為大唐街道,是名副其實的“國際襪都”。全國襪子産銷量的七成、全球産銷量的三成都來自這裡。

  • 一縷“假”發“真”給力!“梳”出兩百億元大市場

    這個小鎮,解決着人們的“禿然”煩惱,也成就着當地“‘發’家致富”的“美麗經濟”:以靈井鎮為“圓心”的許昌市,假發從業人員超過30萬,市場遍佈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産品包含工藝發、女裝假發、男裝發塊等6大類3000多個品種,年進出口總值超20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發製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 全球一半的“亮”,産自這個小鎮

    夜幕降臨,位於北京的國家體育場亮起“中國紅”,璀璨奪目;再過10多個小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小鎮裏,一盞盞檯燈被點亮,暖黃的燈光灑滿房間……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燈飾大都來自同一個地方——我國廣東省中山市古鎮鎮。

  • 全球市場七成!睫毛“眨”出百億元大市場

    “顏值經濟”悄然興起,讓眼粧的點睛之筆——假睫毛,受到越來越多愛美人士的青睞。你可能不知道,起步於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鎮的假睫毛産業,如今已成為平度市的支柱産業,年産值達到100億元,年産量佔全國市場的80%、全球市場的70%。

  • 給全球做泳裝,一尺布“裁”出百億元大産業

    在遼東灣畔的遼西走廊中部,有一座人口不到50萬的海濱小城叫興城。少有人知的是,全球每銷售4件泳裝,就有1件産自這裡。興城,一個給全地球人做泳裝的小城;一個把“一尺布”裁出百億元大産業的“泳裝之都”。

  • 全球七成以上!看“珍珠小鎮”如何結緣“美麗經濟”

    時光流轉兩千年,諸暨應勢發展“美麗經濟”。在其東北一隅,一座頗具盛名的“珍珠小鎮”——山下湖鎮掌握着全國80%、世界70%以上的淡水珍珠産銷量。

  • 這個京郊小鎮,何以獨佔全球提琴三成市場?

    從市區驅車一路向東,就進入了北京市東北端的平谷區。平谷是北京的菜藍子和果園子。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盛産大桃和蔬菜的遠郊區,還有個聞名世界的“提琴之鄉”——東高村鎮。

縣域樣本篇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
  • 3年冬季旅游收入超百億,阿勒泰冰雪游為何“熱”?

    當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寒風飛雪漸漸遠去,而新疆阿勒泰市依舊白雪皚皚,滑雪發燒友仍熱衷在此享受雪趣。近3年,這座地處祖國西北的小城冬季旅游總收入超過百億元,成為中國冰雪經濟發展最熱的縣域之一。

  • 彬州:昔日挖煤賣炭,如今“科技感”拉滿

    近年來,一座平均海拔超1000米的西部採煤縣城,頻頻以拉滿的“科技感”出圈:世界首&660兆瓦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在這裡並網發電,打破國際壟斷的化工新材料企業紛紛入駐,科研院所的實驗室成果加速涌入落戶……在陜西彬州落戶的精細化工企業已突破30家,其中90%為高新技術企業且多為近兩年落地。“做化工、到彬州”的行業口碑日益響亮,一個高端能源化工重鎮強勢崛起。

  • 漠河:又冷又偏的中國最北小城何以人聲鼎沸

    從籍籍無名的邊陲小城到人聲鼎沸的旅游勝地,漠河如何從中國最北角的偏遠小城躍居全國冰雪旅游十強縣?

  • 東北一座海濱小城,年均生産1.7億件(套)泳裝銷全球

    興城位於渤海之濱、遼西走廊中部。雖然人口不到50萬,但興城年均生産泳裝約1.7億件(套),産品遠銷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家庭縫紉機“噠噠”作響,到智能化車間高效運轉;從街頭巷尾的“提籃小賣”,到遍佈全球的銷售網絡……興城,這座東北的海濱小城,為何能成為“泳裝之都”?

  • 這座福建小城:春節期間每天向市場提供約600噸鮑魚

    春節期間,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海産品的“當家花旦”鮑魚,迎來消費旺季,每天約600噸連江鮑魚從大海“上岸”,“游”向萬家餐桌。

  • 桐鄉:不産羊毛,卻成為全國最大羊毛衫“集散地”

    有一座小城,每年生産超過7億件羊毛衫銷往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的毛衫産品中,平均每3件就有1件是在這裡生産製造。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不産羊毛,卻成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

  • 在吉林公主嶺見識玉米的“無限可能”

    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的“中國玉米之鄉”吉林省公主嶺市,不僅玉米總産量、每畝單産常年位居全國産糧大縣前列,還把玉米玩出各種“花樣”。

  • 這個四川小城靠打造“詩意”村莊破圈

    冬日暖陽和煦,馬尾松林鬱鬱蔥蔥。坐在鄉村閱讀室窗前,手捧一本《明月集》,讀詩、品咖啡、望雪山……這樣恬淡的日子,在四川蒲江縣的明月村已是尋常。村裏不僅有網球場、羽毛球場、足球場,更有手工草木染體驗坊、咖啡店等50余家新業態,引得游客紛至沓來。

  • 咖啡館密度超過一線城市,延吉怎麼這麼“潮”?

    延吉市,是全國最大朝鮮族聚居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這裡既非咖啡豆産區,也非一線商業中心。這個曾以朝鮮族文化和美食聞名的地方,為何能憑藉“一杯咖啡”多次躍上熱搜榜?

  • 山東千億級海濱小城成長記:如何做到“又美又強”?

    榮成是大天鵝在我國主要越冬棲息地之一,這裡生態環境優越,空氣質量多年位居山東省首位,近海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二類標準以上。上個月,榮成還獲評“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

  • 信豐:一個江西山區縣城何以聚集30多家上市企業?

    地處江西南部的信豐縣,以“人信物豐”而得名。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尤以盛産贛南臍橙而著稱。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個不沿邊也不靠海,常住人口不到70萬的山區縣,在短短幾年卻聚集了30多家上市企業,其中首位産業電子信息就有19家上市企業。

  • 弄潮搏浪正當時——探尋縣域經濟的活力與韌性

    在遼闊的中國經濟版圖中,縣域是發展的基本單元。資源要素各不相同、産業發展各具特色,近年來,面對壓力挑戰,中國的很多縣城用信心扎穩發展之“錨”,以稟賦堅定前行之“舵”,靠創新揚起禦風之“帆”。

  • 除了三星堆,廣漢還憑這些“出圈”了!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位於“天府之國”腹地的西部縣級市,旅游業年綜合收入過百億元,油氣鑽機成套出口量常年居全國第一,還有老饕們鍾愛的火鍋牛油佔全國市場比重超三成……

  • 西藏江孜:把青稞從雪域高原推進一線城市

    從傳統的青稞糌粑、青稞酒,到現代化生産線製成的餅乾、麵包、罐裝酒,從缺乏外銷渠道,到銷往上海等大都市,江孜縣近年來開闢青稞精深加工這一高原特色産業發展新賽道,2024年産值1.48億元,較上年增長66%。

  • 上海華新:“快遞第一鎮”是怎樣“煉成”的?

    你可能沒來過華新鎮,但你的包裹有可能“來過”——根據測算,全國每10件快遞中,就有7件由總部位於華新鎮的快遞企業承運。從位於上海市區邊緣的小鎮,成長為“快遞第一鎮”,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如今已匯聚中通、圓通、韻達、極兔等4家上市快遞物流企業總部和300多家快遞物流企業,形成了千億級物流産業。截至今年8月,全鎮稅收累計完成49.80億元,同比增長14.4%。

  • 這座西南小城,改變了“牛油果靠進口”的歷史

    搭配輕食沙拉、加入無糖奶昔、做成茶咖飲料……近年來,牛油果因“低糖、多纖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受到熱捧,越來越多被端上百姓餐桌。誰能想到,過去我國牛油果幾乎全靠進口。如今,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已成為我國牛油果種植規模最大的基地。“孟連”是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這裡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86.4%,是一個集“山區、邊境、民族”為一體的縣城,如今被稱為“中國牛油果之鄉”。把“洋水果”變成“土特産”,孟連用了啥絕招?

  • 寧鄉緣何成為“湘中黑馬”?

    最近,湖南省長沙市下轄的縣級市寧鄉,迎來全國各地多個考察團。不少考察者感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一個縣級市能引進這麼多大項目、培育這麼多好企業,着實讓人驚訝。

  • 從鹹菜小鎮到“科學之城”,硬核張江這樣煉成

    3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鄉野沃土,荸薺、紅菱、雪裏蕻是當地“三寶”;30多年後,鹹菜小鎮逆襲為“科學之城”,成為中國創新版圖上的重要地標。這片科創熱土,蘊藏什麼樣的發展密碼?

  • 界首:最懂得“垃圾是放錯地方資源”的小城

    再生鉛佔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再生塑料佔全國市場的十分之一、新型動力電池佔全國産能的五分之一……創造這些經濟奇蹟的,是安徽省面積最小的縣城——界首。

  • 太倉:這座中國江南小城為何在德國大名鼎鼎?

    太倉,江蘇省蘇州市下轄的一個人口僅80多萬的縣級市。誰能想到,這座江南小城在德國的知名度甚至超過國內。目前,有530多家德國企業在此投資,這裡被譽為“德企之鄉”。

  • 德令哈:海子詩歌中的荒涼小城變身“光熱之都”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因由海子的詩歌《日記》,人們記住了德令哈這座青海的小縣城,也記住了它當年的荒涼與寂靜。鮮為人知的是,近年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所轄的德令哈市,依託資源稟賦發展清潔能源産業,變身全國聞名的“光熱之都”。

  • 人口僅80多萬的中原小城,因何成為河南首個“千億縣”?

    全國工商聯10月發布的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河南省上榜企業13家,其中鞏義市佔2家。2023年,鞏義市GDP突破千億元,成為河南省首個“千億縣”。鞏義,鄭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地處淺山丘陵區,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僅80多萬。這座中原小城,為何能迸發一路向上的經濟活力?

  • 銅價大幅波動,中國“銅都”為何能穩中有進?

    江西貴溪——一座沒有銅礦的“銅都”。作為全國最大的銅冶煉基地,全國每10噸電解銅,就有一噸産自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銅價“大漲大跌”,但貴溪的經濟卻沒有跟着“坐過山車”,而是逆勢上揚,保持穩中有進。

  • 神木:一座西部貧困小縣如何登上全國“千億縣”榜單?

    十五年免費教育、全民免費醫療、人均GDP名列前茅……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亮眼的成就,均來自一座西部縣城。神木,一座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交界地帶的偏遠小城,連續5年進入“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單。2023年,以地區生産總值2347.10億元的成績在全國百強縣中名列第七,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第一縣”。

  • 義烏:“世界超市”何以“長紅”?

    在當前全球經濟下行、進出口貿易承壓的背景下,義烏仍保持令人驚訝的高速增長:前三季度出口增速達16.1%。今年以來,義烏國際商貿城日均客流量超過22萬人次,創近10年新高……義烏,何以長紅?

  • 河北小縣城如何“無中生有”打造百億産業?

    近年來,坐落在華北平原河北省南部、人口只有20余萬人的傳統農業小縣邱縣,聲名日隆。很多人可能永遠不會造訪這個資源上“家裏沒礦”、交通上也無明顯區位優勢的小城,但卻有很大機會在超市、餐館和高鐵、飛機上,吃到來自這裡的糖果、餅乾、牛羊肉……

  • 萬億級城區呼之欲出!“大塊頭”如何持續爆發“大能量”?

    國慶期間,各地游客紛紛前往深圳,世界之窗、歡樂谷、人才公園、荷蘭花卉小鎮人潮涌動。不過,即便現場“打卡”,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些聞名全國的景區,同屬於深圳市的一個行政轄區。就在不久前,坐落在這個城區的一家企業——深圳市游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剛剛上演了一幕大型商業傳奇,其孵化的首款國産“3A”游戲《黑神話:悟空》銷售超千萬份,引發廣泛關注。

  • 傳統産業OUT了?看看聚集50多家上市公司的福建晉江!

    “傳統産業是夕陽産業”“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搞新産業、選新賽道”……在一些人對傳統産業産生誤解與動搖的時候,福建晉江以“硬核”實力反駁了這類觀點。

  • 這個頻上熱搜的山東小城,如何持續製造消費“爆點”?

    3年前,一名山東曹縣網紅在短視頻中幽默喊麥,用“666”的梗把這座小城喊成了“媲美”北上廣的“宇宙中心”。與多數“網紅”流星般迅速消失不同,3年後的曹縣仍穩站公眾視野“C位”,頻頻出圈。

  • 昆山:20年蟬聯縣域經濟“第一城”的奧秘 

    從全球筆記本電腦生産“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國內咖啡“三分之二昆山烘焙”,從夯實電子信息地基到進軍元宇宙、低空經濟等領域,昆山不僅頻頻搶抓産業的“風口”,更努力將其變為持久的“風向”。從一個普通農業縣蝶變成為中國縣域經濟領跑者,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示範,“昆山之路”令人矚目,更令人深思。

  • 從“排名靠後”到“多項第一”,這個秦嶺山區縣憑啥?

    秦嶺腳下的西安市周至縣,近三分之二面積被森林覆蓋,因土壤肥沃、糧食豐産,自古就有“金周至”的美譽。但“金周至”曾一度黯然失色:産業路徑不清、群眾增收緩慢、信訪高發,多項經濟指標在全市排名靠後。近年來,周至經濟迅猛發展,躍升為縣域經濟的一匹“黑馬”。2023年,周至GDP同比增長7.9%,增速在陜西排名前十;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達11.1%,已位居西安市第一。

  • 年增長超8%!浙江這座縣城做對了什麼?

    7月底,全球知名期刊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稱中國最近一批新型城鎮表明快速增長仍有可能,其中對樂清2023年高達8.4%的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關注和好奇,並對於樂清“是如何保持近乎奇蹟般的增速”進行了深入分析。

企業樣本篇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
  • 老海港煥發“新”魅力——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逆勢上揚的奧秘

    曾經,青島港貨物吞吐量僅72萬噸,作為支線小港,沒有區位優勢,技術遠落後於西方。想建造自動化碼頭,外國同行嘲諷:“不用我們的技術,成功率就是零。”跟隨、積澱,創新、領航。不服輸的青島港人憋着一口氣,以獨特的實踐讓133歲的老海港彎道超車、煥發新生。

  • 全數字PET的“追光”之旅——透視銳世醫療的創新路徑

    這不可思議的瞬間,發生在全數字PET掃描人體時。更不可思議的是,“捕捉”到這些信號的速度必須達到更快的皮秒級別,相當於要“追到第一個光子”。

  • “北冰洋”的“破冰路”

    如果時間回到20世紀80年代的夏天,人們會看到:北京市崇文區安樂林路上的一家食品廠,生産線24小時運轉,汽水依舊脫銷。小販們催着拿貨,生産線傳送帶忙斷了,急得廠長挽起袖子上手拉。這瓶汽水,鮮香、氣足、沙口,飽含着無數人的兒時記憶。它登上過首屆春晚,紅遍了大街小巷,卻在改革發展浪潮中,一度被“雪藏”十餘年。直至2011年以來,伴着驚喜和質疑復出,成為國潮汽水“頂流”。

  • “紙”上練就真功夫——民士達芳綸紙的破局之道

    一架飛機,佔機體面積50%至60%的填充物竟然是“紙”。芳綸紙,一種高性能纖維新材料,製成蜂窩結構材料後,比相同體積的鋁蜂窩輕50%,比剛度是鋼的9倍,可以大幅降低飛行器重量。這樣一種重要材料,製造技術一度被國外壟斷40年。破局、競爭、超越……十餘年來,位於山東的煙&民士達特種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立足這一細分領域,將創新做專、做精,突破壟斷與壁壘,一路艱辛,一路求索。

  • 榮耀:開放創新闖出重生之路

    歸來今四年。2020年11月,曾在手機市場佔據重要份額的榮耀品牌,從華為體系獨立。榮耀國內市場份額從高峰的約20%一度跌至3%,被認為進入“至暗時刻”。生存、跟隨,開放、創新,榮耀重獲新生。

  • 一棵海藻的産業進階之路

    以海藻為主線,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20多年持續深耕海藻産業,多項科研成果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岩藻多糖、超純海藻酸鈉等産品成功實現國産化。其中,海藻酸鹽年産量達1.6萬多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超過40%、30%,穩居世界第一。

  • 何以鋪就“海底兩萬里”——探秘東方電纜的突破之路

    一家普通電纜廠,如何成為海纜龍頭,並一步步打入被國外頭部廠商壟斷的國際市場?從“下海”“下深海”到“去更遠的海”,東方電纜的成功秘訣何在?能為轉型升級的製造業企業提供什麼啟示?

  • “大塊頭”有“大智慧”——國産重載機器人長成記

    十幾年的時間,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全球重載AGV領域的領跑者。朗譽的“大塊頭”産品背後,蘊藏了哪些企業發展的“大智慧”?

  • 從小農機到“小巨人”——康達農機的創新發展之路

    在松遼平原腹地的吉林省四平市,吉林省康達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康達農機”),從填補國內免耕播種機空白到覆蓋東北主要市場份額,從小型、單一功能到大型、多元化産品矩陣,再到開發智慧農機,與國際農機巨頭展開競爭。成立僅十餘年的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業”康達農機如何實現快速成長?

  • 這縷茶香何以氤氳百年?——探尋吳裕泰的“不老”密碼

    只聞其香,不見其花。獨特的非遺窨制技藝造就了“香氣純正、滋味醇厚、耐泡持久”的“裕泰花茶香”,成為唇齒間的老北京記憶,也積澱着一個百年茶莊的品韻。

  • 一棵草到萬頃綠——蒙草以中國草種豐茂中國草原

    面臨草種短缺、培育困難、轉化期久等難題,蒙草作為一家聚焦草種科技的公司,如何培育中國鄉土草種“芯片”?如何走出生態環境治理修復的自主道路?如何讓千萬畝荒地重現綠野如茵?

  • 從“論噸賣”到“論克賣”——興發集團蝶變秘訣何在?

    在鄂西山區,有這樣一家縣屬國有企業——湖北興發集團,産品從起初的“論噸賣”到“論克賣”,從工業級到食品級、醫藥級、電子級;主業從單一磷化工,到磷、硅、硫、氟等多産業融合發展……一步步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

  • 踏波逐浪禦風行——從企業樣本觸摸中國經濟發展脈動

    中國經濟的穩定之錨、活力之源從何而來?答案或許就在千千萬萬的企業之中。近期,新華社記者奔赴多地調研,走進生産研發一線,從一個個微觀樣本觸摸經濟發展的脈動。

  • 新華社經濟隨筆:探尋企業的破局之道

    在新華社近期推出的“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企業樣本篇”系列報道中,一個個有故事的企業,來自精密製造、商貿、種業、創投等多個領域,折射出中國經濟的萬千氣象,藏蓄着中國企業破壁進化的生長密碼。

  • 一瓶辣醬的長“紅”密碼

    從小作坊起家,成長為我國産銷量最大的辣椒製品企業,日均生産300萬瓶,遠銷160個國家和地區,以獨特的風味征服無數人的味蕾,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常備品……這就是貴陽南明老乾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變化的市場,不變的辣醬,老乾媽為何能長紅不衰?近日,記者走進這家企業,探尋其發展密碼。

  • 打通電子工業産業化“最後一公里”——國投集團中國電子院向新求變的軌跡

    在龐大的電子工業中,有這樣一類企業:不直接生産電子消費品,而是設計、建造生産這類産品的工廠,打通從實驗室到産業化的“最後一公里”。國投集團旗下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承擔這樣的分工角色。這家有着70餘年歷史的老國企,近年的發展之路,頗為不易。

  • 濰柴:矢志打造自主動力“中國心”

    渤海灣畔,山東濰坊,被稱為“國際動力城”。在這裡,濰柴集團從一家瀕臨破産的老柴油機廠,成長為全球最大動力産業集群的核心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動力系統和發動機出口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從0到70,跨境電商&&Temu出海記

    在中國跨境電商的出海浪潮中,Temu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2022年9月,拼多多集團旗下跨境電商&&Temu在美國首次亮相,迄今已上線70多個國家和地區,吸引了海外過億消費者下載。

  • “點亮”智能檢測之光——“工業醫生”日聯科技長成記

    從零起步,深耕工業X射線領域。無錫日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照亮”越來越多“中國製造”的進階中,更照見“中國製造”的創新之路、“中國智造”的寬廣未來。

  • 在改革重塑中奔向新生——瀋陽機床“二次創業”的背後

    機床是工業母機,是製造業的根基。作為我國機床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有着70多年歷史的瀋陽機床,規模曾一度高居全球行業排名榜首。有過輝煌,也有過落寞。2019年破産重整後,在5年來的改革重塑中,這家老企業的“二次創業”之路,殊為不易:面對沉重的歷史包袱,如何猛藥去疴、輕裝上陣?面對行業的激烈競爭,如何自立自強、不懈攻關?面對市場的日新月異,如何革新理念、開拓新域?

  • 何以胖東來——一家“網紅”商超的堅守與嬗變

    它地處中原小城,卻讓大城市的人心生嚮往;它體量不大,卻是眾多商家的效仿對象;它出身“草根”,卻有成為中國零售業標杆的雄心。胖東來,地處河南許昌。1995年,它從街頭巷尾的一家糖煙酒店起步,在波瀾壯闊的市場浪潮中,一步步發展壯大,近年來更是憑藉火爆人氣頻頻“出圈”,被網友稱為“沒有淡季的6A級景區”。

  • 競逐自動駕駛新賽道——“小巨人”企業希迪智駕的創業密碼

    湖南長沙,成立於2017年的希迪智駕(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卻在這條賽道上驚險跨越“死亡谷”,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商用車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7年來,這家初創企業曾站在風口、備受矚目,也一度遭受質疑、陷入迷茫。硬科技創業如何找準風向、修煉“韌性”?技術成果如何在商業浪潮中淬煉價值?解碼希迪智駕創業之路,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用心“支”起希望之光——賽諾醫療的創新發展路

    面對連續三年虧損、銷量急劇波動的困境,是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是轉變賽道還是堅守初心?這是一個在逆境中創新突圍的故事,也是一個企業厚積薄發、向上攀升的樣本。

  • 工大衛星:腳踏實地逐夢浩瀚深空 

    在國內商業衛星領域,有這樣一家企業厚積薄發,他們追求的方向,是浩瀚深空。脫胎高校、聚焦主業、苦練內功、精耕細作……成立僅三年多時間,他們製造的一顆顆衛星被送上太空,不斷解鎖新的宇宙空間。這便是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微小衛星製造領域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 用長情澆灌創新雨林——探尋西科控股的“耐心密碼”

    當太空電梯、外骨骼機、數字生命等存在於科幻小説中的名詞,經過科研人員持續攻關,開始與現實生活産生聯結時,許多人驚喜地發現,來自西科控股的耐心資本正在開花挂果。

  • 一根絲撐起一片天——精密切割絲領域“單項冠軍”養成記

    從代工到自研,從追趕到領先,寧波博威合金精密細絲有限公司(簡稱博威精密細絲)憑藉在精密切割絲領域孜孜不倦的技術創新,用18年時間,成為連續9年銷量居全球第一的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

  • 聞雞起舞青山間——聖農集團白羽肉雞種源攻關記

    十年磨一劍。在福建省光澤縣的山坳裏,聖農集團,這家從養雞起家的企業,圍繞育種不懈攻關,有效破解了白羽肉雞種源受制於人的難題。

  • “煉靶”十年終“出彩”——“小巨人”晶聯光電的“破壁”之道

    普通玻璃不導電也不發光,被氧化銦錫(ITO)靶材鍍上一層透明導電的薄膜,便可幻化出豐富多彩的畫面,成為人們常見的電子産品顯示屏。然而,就是這層不足頭髮絲直徑五百分之一的薄膜,曾是我國長期被“卡脖子”的一種材料。從突破“卡脖子”技術,到實現“國産化”替代,在祖國西南一隅,一家民營企業歷經十餘年苦熬,讓ITO靶材刻上中國印記,“點亮”一片炫彩世界。

  • 一粒砂的數字涅槃

    乘勢而動,依託創新突破困局,開啟砂與鑄造“雙向奔赴”的奇幻之旅——康碩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從零起步,數年間已在砂型3D打印鑄造領域站穩腳跟,謀劃未來。

  • 破局,成勢,出海——醫療設備企業聯影的創新路

    曾經,90%的高端設備依靠進口,形成難以突破的外資壟斷,讓中國品牌像局外人;如今,追趕十年,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家民營企業迎頭趕上,在多個産品線的新增設備&數上反超進口品牌。

  • 向新求變、向綠而生——青海創安以改脫困的啟示

    這是一個瀚海荒原上發生的“孤島突圍”故事,也是一段起死回生的改革歷程。刀刃向內,向死而生。創安通過一系列壯士斷腕的改革,創新重塑品牌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奮力突圍轉型。短短三年間,負債率下降近30個百分點、一線職工人均工資翻了兩番多,優質産品佔比從不足三成增至七成,國內國際訂單供不應求。

  • 從“掃一屋”到“掃天下”——機器人“獨角獸”雲鯨智能成長記

    “企業差一點就死掉,差一點就放棄了。”張峻彬説。他自己也沒想到,這8年,這家年輕的企業已經有1000多人的隊伍,研製的機器人已“長出了眼睛”。如鯨向海,中國機器人品牌和供應鏈正在走向世界舞&。

  • 追星趕月 奮楫篤行——浙江星月集團的突圍“法寶”

    星月集團,地處改革開放前沿、有“中國五金之都”之稱的浙江永康。這家從小作坊起步的企業,一次次突破“卡脖子”困境,一輪輪應對轉型陣痛和危機,在艱難突圍中尋求生機。深度剖析樣本,經歷和經驗都彌足珍貴。“信念不倒、精神不垮、夢想不滅、誠信不丟”,這是星月集團突破困境、奮楫篤行的“精神法寶”,也成為千千萬萬市場經營主體攻堅克難的信念寫照。

  • 追光逐新——光伏獨角獸華晟新能源的成長故事

    在奔涌的創新浪潮中,這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面對激流奮勇前進,成立短短4年,躍升為全球最年輕的光伏獨角獸企業。在宏闊的中國製造版圖上,這是一塊或許還不特別起眼的拼圖,卻標記出一個産業的新征程:實現下一代光伏技術産業化,高效異質結光伏電池及組件出貨量和産能均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