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企業樣本篇丨向天圖強 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破局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0 17:58:51
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企業樣本篇丨向天圖強 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破局密碼

字體:

  新華社海口10月30日電 題:向天圖強 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的破局密碼

  新華社記者陳凱姿

  發射塔架拔地而起、聳入天幕。在海南文昌,一座商業航天發射場從開工到建成並成功實現首發,用時僅878天。

  這是2022年7月6日拍攝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項目所在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在荒蕪之地上短時間建造一項國家級航天重大基礎設施,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打響人才團隊、技術創新、效率質量突圍戰,建成我國首個商業航天“母港”——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並開啟高密度常態化發射。這不但填補了我國商業航天的空白,也成為全球低緯度發射場建設的標誌性案例。

  一邊搶工期,一邊建隊伍

  濱海天地間,齊整的瀝青路縱橫交錯,兩座發射塔架如“雙子星”矗立在藍天下,銀白色的加注管道密集排列……當清風拂過,航天人操作機器的響動,與海浪拍岸聲、椰葉沙沙聲,一起交織在發射場裏。

  時間回溯到2022年。彼時,商業航天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旺盛的發射需求,我國急需建設“專門對口”的商業航天發射場。而文昌具有低緯度、可海運、射向範圍廣、落區安全等天然地理優勢。

  “兩年完成項目建設”,這是2022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獲批建設時接到的“硬指標”,這意味着“剛起步就是衝刺”。

  被任命為海南商發董事長的楊天梁,初到工地頗感不知所措:面對一條土路、一處圍擋、一台打樁機的現場,項目怎麼建、人從哪來?

  這是2022年7月6日拍攝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項目開工儀式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一邊搶工期,一邊建隊伍,可從來沒幹過這事啊!”楊天梁回憶,那時最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人的問題,他們想盡辦法“廣發英雄帖”,“甚至把‘求賢’信息發到了大大小小的微信群裏,用‘電話轟炸’去求、‘翻山過海’去請。”

  海南商發供氣組長張建魚回憶,2022年,他從某系統加注崗位退下來後,已經在西安重新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是海南商發一次次的短信、電話邀請,讓我最終被企業的誠意所打動,決定來到海南。”

  很快,航天技術人員、復退轉人員、公司高管、高校教授、工程專家……一批擁有專業技術、管理經驗的人才陸續到來,組成了約50人的“初創班底”。隨後,來自國家航天系統和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也陸續進入海南商發,填補了各類崗位。

  儘管有一批專業人才和骨幹團隊的支撐,但大家仍需在設計、工程、技術、行政方面開展快速學習。

  海南商發的培養體系,是將辦公室、實驗室和一線崗位串聯成“一體化場景”,新員工一上來就要“實戰”:邊學習、邊輪崗,“以賽代練”實現快速“成熟”,真刀真槍練出能力。在公司提供的豐富場景裏,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員工很快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

  晚上挑燈看書,學習理論知識;白天拿出圖紙,一遍遍記下點位……入職後不久,氮氣源庫區供配氣操作手陳恩偉在一線輪崗時,已經能做到“閉上眼睛,管路就像電路圖一樣,慢慢在心中展開”。

  有一次,陳恩偉發現一處閥門安裝疑似有誤。自信的施工方拍着胸脯打包票説:“絕對沒錯!”他揩着額頭上的汗珠,繼續弓腰檢查精密管路,驗證了自己的判斷。最終,多方會診並重裝閥門,為發射場及時排除了一處隱患。

  眾人拾柴火焰高。海南商發“新起爐灶”,在一次次深度磨合中不斷發展完善。煤油貯罐操作手陳君感慨:“大家都在和公司一起成長。”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

  “缺乏商業航天發射的技術積累,想要建發射場,放眼世界航天建設史也沒有先例。”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啟動建設之初,有人來考察後連連搖頭。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海南商發靠的是突破傳統的技術創新。

  我國商業火箭型號多樣。按照“一箭一位”的傳統思維,經濟性將大打折扣。在反復調研民營商業火箭發射需求後,發射場二號工位在設計上摸索“通用型”接口設計,就像一個充電器可以匹配各種品牌手機,讓不同型號火箭都能使用。

  文昌降雨、雷暴、颱風等不利氣象因素多,火箭從技術廠房到發射工位時間越短,越能減少因天氣帶來的等待時間,提高發射頻次。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按照世界航天發展趨勢,大膽採用罕見的“三平”測發模式:火箭帶着衛星,水平組裝、測試、運輸,再通過液壓起豎裝置立起來。如此,火箭在技術廠房裏“躺着”就可以組裝和測試,轉運再測試後加注燃料即可發射,大大縮短了等待時間。

  在氮氫氣體的調試過程中,工作人員根據實際操作效果,推翻了以往固定的“串聯橋式”,改成“並聯橋式”,最終提前供氣,前後節約了14天時間。

  “地面導流錐技術第一次用,失敗了怎麼辦?”“通用接口看上去很美,實際應用能不能行?”“‘三平’模式,技術到底成不成熟?”……每一個創新想法提出,隨之而來的是激烈的爭論、質疑,甚至反對。

  “僅通用接口,我們就足足熬了3個月才把構想磨出來,很多技術細節都是大家坐在一起‘頭腦風暴’得出的結果。”海南商發工程設備部部長葛立新説,“少有技術積累,加上時間緊張,每一項創新都與風險並存。可喜的是,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換來了經得起檢驗的成果。”

  浙江的液氮柱塞泵、四川的低溫真空管路、上海的氫火炬、山西的導流錐……發射場的建設者們以技術參數精準匹配的創新方案,通過技術驗證與集成優化,整合了來自14個省份200家生産廠商的設備配件,最終如期建成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基地。

  2024年11月30日晚,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2024年11月30日晚間,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首發成功。看著所有人歡呼擁抱,一向沉穩的楊天梁鼻子一酸,眼裏頓時噙滿淚水,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我們的技術創新,終於成功了!”

  超常規才能破常局

  今年8月初,楊天梁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不捨晝夜,不畏風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期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而他昔日的很多顧慮已不復存在。這份底氣,來自日趨成熟的機制保障。

  ——“優化機制,在每一分錢上精打細算。”

  傳統大項目實行“總包”制,總體優勢突出,但每個單元不一定能達到“最優”。在楊天梁看來,既能確保質量安全,又能“在每一分錢上精打細算”的解法,是“先拆分再統合”。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在招標時打破常規,對系統進行拆分,每個環節都去市場上找性價比最高的合作方,有的項目甚至能省下一半的投入。

  面對大量設備、特殊燃料等並行交叉採購難題,公司改配套保障供應為靈活化市場化採購,引入競價機制,顯著提升了採購效益;發射場主幹道最初設計造價上億元,後通過市場化再評估,決定採用模塊化車輛解決運輸轉彎半徑問題,降低了對路寬的要求,節約了兩三千萬元。

  ——“讓各單元力量流動起來,放開討論、提高自主權。”

  航天發射領域組織系統龐大,不同專業、行業交叉。隨着發射頻次和試驗任務增加,協調溝通越來越多,“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難以適應商業航天發展要求。

  “我們探索出‘崗位隨任務流動,人員按需求調配’的模式,各單元沒有嚴格的行政條塊。”海南商發文昌航天發射保障有限公司總經理首俊明説,這種模式打破了單元和單元之間的藩籬。

  今年以來,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迎來“一期發射、二期建設”並行的繁重任務,在作業區域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在一期發射區連續發射作業期間,一號工位的修復團隊與二號工位的測試團隊可共享技術骨幹,避免了“專人專崗”的資源浪費。保障隊伍也實行“混編”上陣,工程設備、發射公司、施工單位三方通過實時對講機保持了同步進度。

  “一邊摸索方案、一邊加緊建設,眾説紛紜、意見不一的情況多見。”海南商發發展計劃部大系統總體工程師馮昆説,公司提出“讓大家都有發言權”,不分職務、不看崗位,“有想法提出來碰一碰,誰的好就用誰的”;有問題爭論,坐到一起充分討論盡快解決,爭取“不過夜”。

  ——“科學化‘減負’,讓發射場運轉更加高效靈活。”

  以往,發射場在各個專門環節都配置了專業團隊。比如,火箭組裝後進入發射場的測試,就完全交給發射場的固定測試團隊。

  現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探索出了新做法——“誰的産品誰負責”,各型號火箭團隊需要保障和測試工作“一肩挑”。

  10月16日,長八甲火箭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次任務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專業測發隊首次承擔火箭總裝測試,讓發射場人員從繁重的工作中抽離出來。

  “不再承擔測試和質控任務的發射場成功‘瘦身’,運轉也變得更加高效靈活。”海南商發總體技術部副部長袁園認為,這種新的機制雖然不是“一粒就見效的神藥”,但隨着不斷優化調整,有望讓發射場蹚出新路。“認準了,就要主動去擁抱新模式。”

  “海南商發突破傳統桎梏,蹚出了一條新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家范瑞祥説,商業航天是“一條萬億元級的新賽道”,期待將來,這座商業航天“母港”能以“航天+”不斷拓展,推動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聚集,在火箭發射、海上回收、航天測控、航天旅游等領域持續探索創新,助推我國商業航天發展進入快車道。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