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在“天然氧吧”裏感受中醫“智”藥

聚焦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 金綠能:變廢為寶 引領綠色建材新潮流

    日前,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記者來到江西景德鎮,走進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發現固體廢棄物經過精控發泡技術和高溫焙燒,“搖身一變”成為具有輕質、隔音、防水、防火等性能的新型綠色建材。

  • 護鳥興旅,端穩“生態碗”

    走進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蜿蜒的小河靜靜流淌,將兩側的石門自然村和一個形似月亮的小島隔開來。一水之隔,隔不斷兩地“居民”的“交往”,石門村的村民與小島上的藍冠噪鹛相互滋養、彼此受益。“藍冠噪鹛屬於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雀形目鳥類之一,全球種群數量僅有250余只,被稱作‘鳥中大熊貓’。”沿着河道,60多歲的石門村護鳥隊隊長俞旺金一邊走着,一邊極力壓低自己的聲音。

  • 江中藥谷:智能製造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記者來到江西南昌華潤江中灣裏製造基地(江中藥谷),了解其踐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綠色低碳和智能製造的故事。 從取材到預處理、提取、灌裝、滅菌直至包裝、成箱、入庫,生産線整個操作流程均實現自動化無人操作。2023年華潤江中萬元産值綜合能耗和碳排放強度相對2020年分別下降31%和49%,清潔能源電量使用佔比規模為7.9%,相對2020年提升108%。

  • “渣山”變“金山”?南昌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産業園見聞

    遠處青山蒼翠、綠植茂盛,近端的草地上鋪着光伏板,數只蜻蜓在空中輕盈飛舞……江西省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産業園,像一片處在城郊的小公園。很難想象,這裡曾是填埋了南昌市生活垃圾多達24年的“渣山”。

  • 記者觀察:治水興業開新篇

    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新華社記者深入陜西富平、延安、綏德等地深入採訪,看到當地通過系統性治水工程和創新性治理手段,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 水潤“新”生

    進入新時代,富平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科學規劃城鄉供水,群眾飲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批特色産業因水而興。

  • 陜北淤地壩:黃土高原上的“聚寶盆”

    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在千溝萬壑中築起的淤地壩,是減少泥沙入黃河的攔沙“衛士”。淤地壩在攔截泥沙、保持水土的同時,淤地造田、增産糧食。

  • 陜西眉縣:節水噴灌澆出致富“幸福果” 

    “徐香獼猴桃酸甜,翠香獼猴桃甘甜,海沃德獼猴桃産量大,金福獼猴桃耐儲存,亞特獼猴桃有股淡淡的奶香……”在青化萬畝節水示範園,58歲的果農李勝利滔滔不絕地向記者介紹獼猴桃的品種與種植知識。有着數十年獼猴桃種植經驗的他,早已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 這裡的高山蔬菜“高”在哪?

    雖已是盛夏,寶雞市太白縣卻依然涼爽宜人。太白縣是陜西省海拔最高的縣城,境內海拔最高3767米,最低740米。太白縣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海拔1550米,屬於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絕佳的生態優勢讓這裡産出的高山蔬菜葉片厚、含水量大、口感脆美。

  • 陜北好“江南” 水潤南泥灣

    夏日時節,位於黃土高原的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千畝稻田編織出無垠綠海,滿目蒼翠,生機勃勃。近年來,當地以改善區域水環境為切入點,建設河道疏浚、岸坡防護、水系連通、水土保持等系統工程,使當地流域生態環境發生質的飛躍。

  • 記者觀察:探索新興力量 見證新質生産力

    新華社記者近日兵分多路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深入廣東、上海等地採訪,在一幕幕産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場景中、一項項“深耕領域”持續突破的創新成果中,感受各地大力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蓬勃生機。

  • 新莊村的笑臉

    “村子的變化,幾句話是説不完的。特別是這幾年,村裏整潔乾淨,路兩邊栽滿了蔬菜瓜果,環境更好了,空氣更好了。現在住在農村生活好着呢!”回憶着村裏的變化,趙忠合如數家珍。每個季度,村裏舉行一次“懷德生日會”,請來劇團給老年人唱唱秦腔,讓老人吃個蛋糕,趙忠合感到很溫暖。

  • 陜西漢陰:在古梯田感受鄉村振興的律動

    盛夏時節,秦巴山區水汽氤氳,在山間形成浩瀚雲海。漩渦鎮地處秦巴山區腹地、鳳凰山與漢江之間,因漢江河道轉向,水流形成巨大漩渦而得名。漩渦鎮有目前秦巴山區考古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鳳堰古梯田。

  • 綠了坡地 紅了柿園——陜西富平治理水土流失見聞

    夏至已過,陜西關中平原驕陽似火。車輛駛過公路兩側高低錯落的麥田與柿園,海拔不斷爬升的同時,綠意也從眼前伸展到遠方的山坡。

  • 以“水”為筆 繪出特色産業新畫卷

    在關中平原和陜北高原過渡地帶的陜西富平縣莊裏鎮,片片柿園從公路旁伸展到遠方的山坡,在黃土坡面上展現一派生機。得益於獨特的自然條件,這裡的柿子果大、味極甜,製作出來的柿餅口感軟糯香甜,但因缺水少地、水土容易流失,柿子曾只在當地的房前屋後零散種植。

  • 吃一碗好面 喝一杯“村咖”——陜西西安鄉村振興採訪見聞

    距蔡家坡村不遠處的栗峪口村,一家鄉村咖啡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店內,客人三三兩兩圍坐桌前,一邊喝着咖啡,一邊享受着秦嶺山腳下的鄉村自然風光。寬敞明亮的後廚裏,村裏的“嫂子”們正神情專注地為咖啡拉花。

  • 一個老油田的綠色轉型

    推動稠油熱採方式變革,成為遼河油田近年來的重點課題。“改變消耗天然氣採油的方式,轉而嘗試通過‘以電代汽’來解決稠油注汽開發中的排放問題,這是遼河油田正在攻關的一項革命性技術。”遼河油田公司總經理王希友説。

  • 記憶合金給您的手機裝上“千里眼”

    一個小小的手機攝像頭竟然可以實現100到150倍的變焦,它的秘密是什麼?“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近日走進位於遼寧省盤錦市的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帶大家一探究竟。

  • 綠電助力 稠油不“愁”

    18日,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記者來到中國石油遼河油田電熱熔鹽儲能注汽試驗站,了解到目前該試驗站已累計注汽18200噸,替代天然氣120萬方,碳減排2594余噸。

  • 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探訪地藏式工業母機製造工廠

    記者乘電梯下行至廠房內部,一排排機床整齊排列。就在這座“地藏式”工廠裏,陳虎團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研發的機床産品實現了國産替代。

  • 從傳統到智能:鞍鋼的數字化革新之路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記者來到遼寧鞍山,了解到數字化轉型賦能賦智新鞍鋼高質量發展,打造數字生態,實現數字“蝶變”。

  • 數字化轉型 百年老港建成“智慧型”碼頭

    位於遼東半島中部的營口港,有百餘年歷史,是東北地區集裝箱樞紐港。近年來以數字化轉型為引領,全力打造“智慧型”集裝箱碼頭。

  • 競速“氫”賽道 搶佔新風口——大連氫能産業採訪見聞

    氫燃料巴士、氫能重卡車、“醇氫號”公務船……走進洺源科技(大連)有限公司,氫燃料電池動力的産品一字排開、引人注目。其中的氫燃料巴士作為即將召開的第十五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服務用車,加氫10分鐘就可實現500多千米的續航,是大連全力競速“氫”賽道、布局新産業的一個縮影。

  • 沈鼓:戰略領軍型企業的創新與突破

    沈鼓集團通過積極推動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顯著提升了生産效率和綠色低碳水平,加快向産業鏈高端邁進,通過技術創新始終引領着國家通用機械産業的發展,樹立了行業標杆。

  • 探訪選礦“黑燈工廠”

    烈日下,一輛輛礦用卡車在露天採場上穿梭。被運至粗破站井口後,礦石被皮帶機送進圓筒倉,進入破碎生産環節。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宏大的工業生産場景,現場幾乎見不到人。

  • 遼寧瀋陽:工業自動化與醫療設備的創新突破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中,記者來到遼寧瀋陽,走近新松210公斤重載機器人,了解東軟醫療的國産光子計數CT,感受科技創新推動工業自動化和醫療設備的創新突破。

  • 向海而興 向新而行——看營口港發展新氣象

    今年以來,營口港集裝箱碼頭吞吐量實現平穩增長。“前5個月完成吞吐量13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4.9%。”遼港控股(營口)有限公司集裝箱碼頭分公司相關負責人王飛介紹,集裝箱碼頭目前擁有6個10萬噸級泊位,岸邊裝卸橋20&。新投産的遠程控制自動化堆場,實現了節省人力、降低能耗的目標,實際作業效率最高可達每小時30個標準箱。

  • 每年發出綠電37億度!探秘小縣城裏的“零碳産業園”

    一座座白色的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海邊,葉片帶着輕盈的節奏隨風翩然旋轉;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將太陽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近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來到鹽城市射陽低(零)碳産業園,在黃海之濱的江蘇鹽城市射陽縣,記者深切感受到了新質生産力的澎湃動能。

  • 中國“船”説:全球市場60%的份額,這家民企如何做到?

    一條船用的錨鏈,能有多少技術含量?又能做成多大的生意?在一家位於長江邊的民營錨鏈工廠,記者得到的答案出人意料:一條錨鏈也能做成單項冠軍,拿下船用錨鏈和係泊鏈全球市場60%以上的份額,年營收超過20億元。

  • 做配件也能“站C位”——江蘇泰州“專精特新”企業走訪見聞

    泰州靖江擁有多家民營造船頭部企業,相關配套企業200余家,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走進公司車間,成堆的船用錨鏈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但有一根與眾不同,它的外觀酷似“捆綁式火箭”。董事長陶興介紹,這是公司與英、法兩國船級社共同研發的深海錨樁,目前已在一些海上漂浮式風電項目試用。

  • 挖好數字“新富礦”——資源型城市徐州推動綠色轉型見聞

    初夏時節,走進位於江蘇省徐州市的江蘇華美熱電有限公司,一排排單晶硅高效光伏組件映入眼簾,有單排支墩、雙軸跟蹤、斜單軸跟蹤、平單軸跟蹤光伏,還有浮筒式光伏、拉索式光伏,分佈在地面、屋頂、水面……仿佛走進了一座“光伏博物館”。

  • 江蘇南京:科創引擎助力高質量發展

    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的核心産品連續多年在全國的佔有率高居行業前列,廣泛應用於三峽輸變電、“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公司副總經理何雪峰介紹,公司在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基礎上,與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掌握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

  • 向深地進軍 地下實驗室孕育未來大産業

    如何更高效環保地利用地下資源?能否將超算中心部署在深地空間?在江蘇徐州臥牛山下,有這樣一座實驗室,專注於深地科學與工程研究,不斷拓展着我們對深地奧秘的認知。

  • “新動力”助推“運河之都”跨越趕超

    享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淮安,以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當地着力打造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服務環境優、辦事效率高的營商環境,中天鋼鐵、捷泰科技等公司的百億級項目紛至沓來,淮安製造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

  • 江蘇鹽城:盡顯綠色好“風光”

    驅車行駛在江蘇省鹽城市沿海公路,穿林越海而來的疾風,帶動海邊風力發電機葉片飛速轉動;成排的光伏板在暖陽照耀下熠熠生輝,將太陽能源源不斷轉化為電能……一動一靜間,無限“風光”資源釋放出無盡能量,助力鹽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

  • “新動力”助推“運河之都”跨越趕超

    享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淮安,以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當地着力打造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服務環境優、辦事效率高的營商環境,中天鋼鐵、捷泰科技等公司的百億級項目紛至沓來,淮安製造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

  • 拓展場景 布局項目 低空經濟“飛”得更高

    長江巡檢、江上物流、農林植保……在江蘇南京,隨着越來越多應用場景落地,低空經濟形態愈發頻繁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 1克棉如何紡出500米長的紗

    雪白的紗錠像琴鍵般一字排開,帶動紗線快速轉動,一團團棉條被逐漸紡成細紗……走進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的特高支緊密紡智能製造車間,與傳統紗廠不同的是,機器前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幾輛無人駕駛的運輸小車穿梭往來,偌大的車間顯得有些“冷清”。

  • 換擋升級 在“超級工廠”感受澎湃動力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錫柴惠山工廠看到,智能化生産車間正滿負荷運轉。近年來,該工廠致力於打造“世界領先的重型發動機智能製造基地”,將精益化和綠色化貫穿生産全過程,實現工廠運行管理智能化。通過智能化改造,工廠的生産效率提升22.1%,單位産值能耗降低11.4%。

  • 田間地頭聽“科技新聲”——江蘇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觀察

    蔬菜離土上墻“喝”營養液,墻壁上種出無土栽培有機蔬菜;南瓜根嫁接西瓜苗,種出抗病高産西瓜;智能管控系統代替人工“照顧”農作物,從沒種過地的農業“小白”也能在人工智能輔助下實現“慧”種地……

  • 産業鏈賦能新能源項目“開枝散葉”

    江蘇常州被稱為“新能源之都”,全球每10輛新能源車中,就有一輛搭載着常州生産的電池。目前,全市新能源領域已形成發電、儲能、輸送、應用,全鏈條産業閉環。完備的産業鏈為各類新能源企業不斷賦能,助力中國品牌在全球競爭中贏來更大的市場空間。

  • 江蘇常州:向“新”求“質”打造新能源産業生態圈

    常州與理想共譜的“伯樂與千里馬”故事,被傳為業內佳話。自2016年落戶常州,理想汽車用8年成長為千億級新勢力車企。

  • 日均91個發明專利獲授權背後——南京江寧科創高質量發展“加速跑”

     2023年有效發明專利量33235件,平均每天有91個發明專利獲得授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8件……近日在南京市江寧區採訪時,一組統計數據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 智能工廠裏感受造車“新”脈動

    位於江蘇常州的理想汽車智能製造基地,近年來在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製造“大腦”、AI預警系統等,實現數據驅動生産。該基地根植常州新能源産業沃土,實現造車技術的持續躍升。

  • 升級在路上,中國“智造”出海

    為埃及、摩洛哥、利比亞等國家提供高新技術産品;在約旦幫助醫學專家數字化探測追蹤癌細胞“生長軌跡”;在沙特阿拉伯設立辦事處,系統推進區域內市場本土化和&&化建設……近年來,中國“智造”不僅向海外出口産品,還提供方案、建設生態。

  • 從地表到空天——上海高質量發展錨定“未來”

    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即將運營,第二艘國産大型郵輪工程總進度已超22%,CJ2000發動機為C929客機提供強大的國産動力……從地表到空天,上海的高質量發展正錨定“未來”這一關鍵詞,在相關産業中發展新質生産力。

  • 上海:千年古鎮與新材料巨頭的雙向奔赴

    萬里長江一路東流,在上海接納了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兩江交匯處就是千年古鎮浦東新區高橋鎮。堅持高質量發展,高橋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德國巴斯夫在區域內“梅開三度”,並在此基礎上加快建設新材料科創園。

  • 上海:這些“從無到有”的中國製造 推進高質量發展

    零件數量相當於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列車的13倍,所使用電纜長度共4200公里,可謂一座“海上移動城市”。26日,記者走進我國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該郵輪自元旦首航以來,已成功運營了三十多個航次,接待了近15萬名中外賓客。

  • 未來,望遠鏡竟然可以“長”在海底

    您知道嗎?在未來,望遠鏡“仰望”宇宙的方式,不單是“向上看”,也有可能是“向下看”。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啟動了“海鈴計劃”——將在我國南海深約3.5公里的深海平原建設首個中微子望遠鏡,捕捉來自宇宙深處的高能中微子。

  • 從大設施到大模型——上海全鏈條創新跑出“加速度”

    看到如同巨型“鸚鵡螺”的大科學設施上海光源,就到了上海張江科學城。它是中國大陸首&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是上海著名的科創地標,曾創下國內大科學設施中投資最多、佔地規模最大的紀錄。

  • 大國重器“含新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在核電集團的一面墻上,有一條長長的時間軸,每一個年份的點位上都記錄了一次重大的技術創新突破,其中“首&套”落地的好消息在近年來出現得愈發頻繁。每一個“首&”“首套”的突破背後,核電人幾乎都能講出一個“十年磨一劍”的故事。

  • 零距離感受大郵輪裏的大智造、大市場

    零件數量相當於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列車的13倍,特色餐館、藝術走廊等生活娛樂區域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26日,記者走進中國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零距離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

  • “魔都”出發 “愛達”世界——走進運營中的“愛達·魔都號”

    26日,新華社記者走進我國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零距離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

  • 在上海嘉定感受智能汽車創新“熱帶雨林”

    上海新能源汽車年産量2023年首次突破百萬輛,位於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嘉定是上海世界級汽車産業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火爆的F1中國大獎賽不久前在這裡落下帷幕,而一直熱火朝天的是這裡汽車産業鏈上大大小小的企業工廠,記者近日到此探訪。

  • 上海:創新全鏈條賦能産業發展

    如果把上海80%的大模型企業聚集到一起,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記者近日來到上海專門為大模型企業打造的孵化和加速載體——“模速空間”,這裡入駐了近70家大模型相關企業,正在用創新生態助力大模型産業“加速跑”。

  • “小開關”變身“大鏈主” G60科創走廊賦能新質生産力

    走進位於正泰集團上海松江園區的正泰電氣變壓器車間,看到機器人正把一層層薄為0.23毫米的硅鋼片按設計要求疊裝加工。據工作人員介紹,機器人24小時可疊1680多片,相當於6名成熟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 從“小開關”到“大鏈主”,上海這家企業駛上長三角一體化快車道

    1984年一家從溫州起家的小開關廠,歷經40年,形成了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等全産業鏈一體化發展的“大鏈主”。目前,正泰集團業務遍佈全球百餘個國家和地區。記者走進位於上海松江的正泰集團旗下的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這裡正不斷開拓數智新未來,服務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讓生産、生活更美好。

  • 未來,機器人密度會更高

    機器人製造機器人,這樣的場景不止只存在於小説裏,而已經成為了現實。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是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上海市首批標杆性智能工廠。工廠裏的機器人,正在製造機器人。

  • 兩年出貨4700多& 這款工業機器人是長三角“本地人”

    這款工業機器人是地地道道的長三角“本地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電機用浙江的、減速器用江蘇的、殼體用安徽的,各級零部件供應商均不出滬蘇浙皖,全部為長三角製造。從2022年下半年以來已出貨4700多&。

  • 記者手記:從“風華路”到“創新路”感受創新力量

    記者近日來到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風華路的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實驗室內借助放大鏡觀察到了其自主研發的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就是這顆肉眼難尋的電子元器件,構築起大到航天飛機、小到手機手錶的電子通路,藏着“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 鋼鐵“變形”記:寶鋼股份瞄準綠色智能轉型

    舞動的機械臂、高效的無人行車,走進位於上海的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傳統的鋼鐵生産廠房已經轉型升級。這裡無需人工作業,為了節省能源,甚至庫區的燈光也時常關閉,被喻為“黑燈工廠”。工廠外不遠處還有一座動物園,飼養着孔雀和梅花鹿,它們被稱為“小哨兵”,敏感地“監測”着園區內的生態環境……

  • 未來,汽車車身什麼樣?

    未來的汽車車身什麼樣?能給你答案的,可能並不只是汽車行業,還有鋼鐵産業。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推動鋼材品種結構優化升級。寶鋼不造車,但作為“鋼鐵巨頭”,寶鋼深耕車身“鋼需”,致力於“從鋼鐵到材料,從製造到服務”的轉型發展,引領汽車産業的車身迭代變革。

  • 上海:從機器人密度看企業向“新”力度

    為藍牙耳機涂膠“一絲不抖”,為汽車製造精準焊接,為中國天眼“大鍋”進行“刷洗”……走進位於上海“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機器人,可在不同應用場景裏“大顯身手”。

  • Vlog:無人船艇駛向蔚藍海洋

    水面救生機器人、海洋測量無人船、安防巡邏無人艇……珠海這家企業研發的無人船艇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保護、應急救援、科技文旅等領域。

  • 海陸空口岸“進出”忙 外貿展現勃勃生機

    在航線密集的南沙海港,一輛輛國産汽車登輪而上發往海外;在喧囂忙碌的廣州國際港,一列列特色中歐班列加速駛出;在飛行繁忙的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一批批消費品跨境而來裝點更美好生活……粵港澳大灣區熱土上,海陸空口岸涌現出勃勃生機。

  • 向“數”借力 “世界工廠”中小企業擁抱新動能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廣東東莞,有約21萬家工業企業,1.3萬多家規上企業,超9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90%以上分佈在製造業。隨着高端裝備、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傢具製造等優勢産業數字化轉型,東莞正在積極擁抱新動能。

  • Vlog:探秘東莞的“手機工廠”

    全球每4&手機就有一台生産自東莞。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於東莞的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看智能化流水線如何“兩小時造出一台手機”。

  • “土特産”裏的科技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介紹,該所的荔枝保鮮加工研究團隊,成功突破了荔枝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可以使保存10個月左右的荔枝維持鮮果的八九成風味,實現荔枝的“全年上市”。

  • 硬科技煉就“光刀” “小巨人”硬氣十足

    煉就硬科技、深耕超硬材料精密加工領域、秉持自主科研是硬道理——記者近日來到廣東原點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感受到佛山這家 “小巨人”企業硬氣十足。

  • “智慧紡織”玩出新高度

    只需在屏幕上點一點,智能開款&&就能生成符合市場需求的時尚款式;用對布機器人掃一掃,2分鐘即可在成千上萬的面料裏找到你所需要的……走進紡織産業互聯網企業,一項項“黑科技”讓記者大開眼界。有了這些“新質生産力”,“小白”也能玩轉服裝業。

  • 新型儲能的廣州探索

    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記者進入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進行深度調研,聚焦廣州新型儲能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尋找廣州在新型儲能上的探索。

  • 廣州低空經濟“飛”上風口

    近期,“低空經濟”成為政策熱詞,催生的新興産業也頻頻出圈。廣東省廣州市&&扶持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向“新”出發、向“空”而強,不斷邁出新步伐。

  • 打“飛的”上班不是夢!來看“空中的士”

    隨着後續地面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低空空域監管系統成為數字城市管理的一部分,更多飛行器生産製造企業進入市場。記者深度調研相關企業,展現廣州發展低空經濟的最新動態和未來趨勢。一起來看“空中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