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科創引擎助力高品質發展

走進南京民用無人駕駛航空運作管理中心,就能看到巨大的低空服務管理平臺數字螢幕上一個個小白點在移動

聚焦

高品質發展調研行
  • “新動力”助推“運河之都”跨越趕超

    享有“運河之都”美譽的淮安,以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近年來,當地著力打造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服務環境優、辦事效率高的營商環境,中天鋼鐵、捷泰科技等公司的百億級項目紛至遝來,淮安制造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品質發展動能澎湃。

  • 拓展場景 布局項目 低空經濟“飛”得更高

    長江巡檢、江上物流、農林植保……在江蘇南京,隨著越來越多應用場景落地,低空經濟形態愈發頻繁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 換擋升級 在“超級工廠”感受澎湃動力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江蘇省無錫市的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錫柴惠山工廠看到,智能化生産車間正滿負荷運轉。近年來,該工廠致力于打造“世界領先的重型發動機智能制造基地”,將精益化和綠色化貫穿生産全過程,實現工廠運作管理智能化。通過智能化改造,工廠的生産效率提升22.1%,單位産值能耗降低11.4%。

  • 田間地頭聽“科技新聲”——江蘇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觀察

    蔬菜離土上墻“喝”營養液,墻壁上種出無土栽培有機蔬菜;南瓜根嫁接西瓜苗,種出抗病高産西瓜;智能管控係統代替人工“照顧”農作物,從沒種過地的農業“小白”也能在人工智慧輔助下實現“慧”種地……

  • 産業鏈賦能新能源項目“開枝散葉”

    江蘇常州被稱為“新能源之都”,全球每10輛新能源車中,就有一輛搭載著常州生産的電池。目前,全市新能源領域已形成發電、儲能、輸送、應用,全鏈條産業閉環。完備的産業鏈為各類新能源企業不斷賦能,助力中國品牌在全球競爭中贏來更大的市場空間。

  • 江蘇常州:向“新”求“質”打造新能源産業生態圈

    常州與理想共譜的“伯樂與千裏馬”故事,被傳為業內佳話。自2016年落戶常州,理想汽車用8年成長為千億級新勢力車企。

  • 日均91個發明專利獲授權背後——南京江寧科創高品質發展“加速跑”

     2023年有效發明專利量33235件,平均每天有91個發明專利獲得授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8件……近日在南京市江寧區採訪時,一組統計數據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 智能工廠裏感受造車“新”脈動

    位于江蘇常州的理想汽車智能制造基地,近年來在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制造“大腦”、AI預警係統等,實現數據驅動生産。該基地根植常州新能源産業沃土,實現造車技術的持續躍升。

  • 升級在路上,中國“智造”出海

    為埃及、摩洛哥、利比亞等國家提供高新技術産品;在約旦幫助醫學專家數字化探測追蹤癌細胞“生長軌跡”;在沙特阿拉伯設立辦事處,係統推進區域內市場本土化和平臺化建設……近年來,中國“智造”不僅向海外出口産品,還提供方案、建設生態。

  • 從地表到空天——上海高品質發展錨定“未來”

    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即將運營,第二艘國産大型郵輪工程總進度已超22%,CJ2000發動機為C929客機提供強大的國産動力……從地表到空天,上海的高品質發展正錨定“未來”這一關鍵詞,在相關産業中發展新質生産力。

  • 上海:千年古鎮與新材料巨頭的雙向奔赴

    萬里長江一路東流,在上海接納了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兩江交匯處就是千年古鎮浦東新區高橋鎮。堅持高品質發展,高橋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德國巴斯夫在區域內“梅開三度”,並在此基礎上加快建設新材料科創園。

  • 上海:這些“從無到有”的中國制造 推進高品質發展

    零件數量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列車的13倍,所使用電纜長度共4200公里,可謂一座“海上移動城市”。26日,記者走進我國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該郵輪自元旦首航以來,已成功運營了三十多個航次,接待了近15萬名中外賓客。

  • 未來,望遠鏡竟然可以“長”在海底

    您知道嗎?在未來,望遠鏡“仰望”宇宙的方式,不單是“向上看”,也有可能是“向下看”。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啟動了“海鈴計劃”——將在我國南海深約3.5公里的深海平原建設首個中微子望遠鏡,捕捉來自宇宙深處的高能中微子。

  • 從大設施到大模型——上海全鏈條創新跑出“加速度”

    看到如同巨型“鸚鵡螺”的大科學設施上海光源,就到了上海張江科學城。它是中國大陸首臺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是上海著名的科創地標,曾創下國內大科學設施中投資最多、佔地規模最大的紀錄。

  • 大國重器“含新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在核電集團的一面墻上,有一條長長的時間軸,每一個年份的點位上都記錄了一次重大的技術創新突破,其中“首臺套”落地的好消息在近年來出現得愈發頻繁。每一個“首臺”“首套”的突破背後,核電人幾乎都能講出一個“十年磨一劍”的故事。

  • 零距離感受大郵輪裏的大智造、大市場

    零件數量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列車的13倍,特色餐館、藝術走廊等生活娛樂區域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26日,記者走進中國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零距離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

  • “魔都”出發 “愛達”世界——走進運營中的“愛達·魔都號”

    26日,新華社記者走進我國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零距離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

  • 在上海嘉定感受智能汽車創新“熱帶雨林”

    上海新能源汽車年産量2023年首次突破百萬輛,位于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嘉定是上海世界級汽車産業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火爆的F1中國大獎賽不久前在這裏落下帷幕,而一直熱火朝天的是這裏汽車産業鏈上大大小小的企業工廠,記者近日到此探訪。

  • 上海:創新全鏈條賦能産業發展

    如果把上海80%的大模型企業聚集到一起,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記者近日來到上海專門為大模型企業打造的孵化和加速載體——“模速空間”,這裏入駐了近70家大模型相關企業,正在用創新生態助力大模型産業“加速跑”。

  • “小開關”變身“大鏈主” G60科創走廊賦能新質生産力

    走進位于正泰集團上海松江園區的正泰電氣變壓器車間,看到機器人正把一層層薄為0.23毫米的硅鋼片按設計要求疊裝加工。據工作人員介紹,機器人24小時可疊1680多片,相當于6名成熟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 從“小開關”到“大鏈主”,上海這家企業駛上長三角一體化快車道

    1984年一家從溫州起家的小開關廠,歷經40年,形成了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等全産業鏈一體化發展的“大鏈主”。目前,正泰集團業務遍布全球百余個國家和地區。記者走進位于上海松江的正泰集團旗下的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這裏正不斷開拓數智新未來,服務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讓生産、生活更美好。

  • 未來,機器人密度會更高

    機器人制造機器人,這樣的場景不止只存在于小説裏,而已經成為了現實。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是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上海市首批標桿性智能工廠。工廠裏的機器人,正在制造機器人。

  • 兩年出貨4700多臺 這款工業機器人是長三角“本地人”

    這款工業機器人是地地道道的長三角“本地人”,控制器用上海的、伺服電機用浙江的、減速器用江蘇的、殼體用安徽的,各級零部件供應商均不出滬蘇浙皖,全部為長三角制造。從2022年下半年以來已出貨4700多臺。

  • 記者手記:從“風華路”到“創新路”感受創新力量

    記者近日來到位于廣東省肇慶市風華路的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實驗室內借助放大鏡觀察到了其自主研發的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就是這顆肉眼難尋的電子元器件,構築起大到太空梭、小到手機手表的電子通路,藏著“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 鋼鐵“變形”記:寶鋼股份瞄準綠色智能轉型

    舞動的機械臂、高效的無人行車,走進位于上海的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傳統的鋼鐵生産廠房已經轉型升級。這裏無需人工作業,為了節省能源,甚至庫區的燈光也時常關閉,被喻為“黑燈工廠”。工廠外不遠處還有一座動物園,飼養著孔雀和梅花鹿,它們被稱為“小哨兵”,敏感地“監測”著園區內的生態環境……

  • 未來,汽車車身什麼樣?

    未來的汽車車身什麼樣?能給你答案的,可能並不只是汽車行業,還有鋼鐵産業。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推動鋼材品種結構優化升級。寶鋼不造車,但作為“鋼鐵巨頭”,寶鋼深耕車身“鋼需”,致力于“從鋼鐵到材料,從制造到服務”的轉型發展,引領汽車産業的車身迭代變革。

  • 上海:從機器人密度看企業向“新”力度

    為藍芽耳機涂膠“一絲不抖”,為汽車制造精準焊接,為中國天眼“大鍋”進行“刷洗”……走進位于上海“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高矮胖瘦”的機器人,可在不同應用場景裏“大顯身手”。

  • Vlog:無人船艇駛向蔚藍海洋

    水面救生機器人、海洋測量無人船、安防巡邏無人艇……珠海這家企業研發的無人船艇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保護、應急救援、科技文旅等領域。

  • 海陸空口岸“進出”忙 外貿展現勃勃生機

    在航線密集的南沙海港,一輛輛國産汽車登輪而上發往海外;在喧囂忙碌的廣州國際港,一列列特色中歐班列加速駛出;在飛行繁忙的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一批批消費品跨境而來裝點更美好生活……粵港澳大灣區熱土上,海陸空口岸涌現出勃勃生機。

  • 向“數”借力 “世界工廠”中小企業擁抱新動能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廣東東莞,有約21萬家工業企業,1.3萬多家規上企業,超9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90%以上分布在制造業。隨著高端裝備、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家具制造等優勢産業數字化轉型,東莞正在積極擁抱新動能。

  • Vlog:探秘東莞的“手機工廠”

    全球每4臺手機就有一臺生産自東莞。記者跟隨高品質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位于東莞的OPPO廣東行動通訊有限公司,看智能化流水線如何“兩小時造出一臺手機”。

  • “土特産”裏的科技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介紹,該所的荔枝保鮮加工研究團隊,成功突破了荔枝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可以使保存10個月左右的荔枝維持鮮果的八九成風味,實現荔枝的“全年上市”。

  • 硬科技煉就“光刀” “小巨人”硬氣十足

    煉就硬科技、深耕超硬材料精密加工領域、秉持自主科研是硬道理——記者近日來到廣東原點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感受到佛山這家 “小巨人”企業硬氣十足。

  • “智慧紡織”玩出新高度

    只需在螢幕上點一點,智能開款平臺就能生成符合市場需求的時尚款式;用對布機器人掃一掃,2分鐘即可在成千上萬的布料裏找到你所需要的……走進紡織産業互聯網企業,一項項“黑科技”讓記者大開眼界。有了這些“新質生産力”,“小白”也能玩轉服裝業。

  • 新型儲能的廣州探索

    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係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記者進入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進行深度調研,聚焦廣州新型儲能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尋找廣州在新型儲能上的探索。

  • 廣州低空經濟“飛”上風口

    近期,“低空經濟”成為政策熱詞,催生的新興産業也頻頻出圈。廣東省廣州市出臺扶持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向“新”出發、向“空”而強,不斷邁出新步伐。

  • 打“飛的”上班不是夢!來看“空中的士”

    隨著後續地面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低空空域監管係統成為數字城市管理的一部分,更多飛行器生産制造企業進入市場。記者深度調研相關企業,展現廣州發展低空經濟的最新動態和未來趨勢。一起來看“空中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