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是外銷與內銷並重的特殊商品,也是彰顯中國文化的古老名片。然而,由於傳統桑蠶産業生産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蠶農老齡化、大面積農藥中毒、禁止耕地非糧化等因素,養蠶業出現快速萎縮、後繼無人的態勢。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蠶繭産量76.29萬噸,生絲産量12萬噸,蠶絲僅佔服裝纖維總量的1.7‰左右。
注塑車間實景 尤立 攝
“只有工廠化養殖這一條路才能把養蠶産業做大。”中繭新科董事長范茂林説。中繭新科桑蠶生物産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雅士林長沙(國際)蠶桑絲綢智造産業園”項目,於2021年3月落戶國家級瀏陽經開區,是長沙市培育新質生産力的代表性項目。項目利用飼料化、工業化、智能化的方式來養蠶,擺脫養蠶“靠天吃飯”的困境,實現了365天,天天養蠶,養蠶效能相比傳統養蠶模式提高了1000倍。
截至2024年11月,項目一期已完成投資14億元,已建成23.8萬平方米廠房及附屬設施,一期已正式投産,滿産後蠶繭産量達100多噸/天。
步入産業園區,記者沿着生産流水線感受工廠養蠶的魅力。在注塑車間,記者看到,18&注塑機正開足馬力生産蠶筐和食槽板等物料,注塑機上方的五軸機器人利用機械臂將生産好的物料進行收集堆疊,在一旁充電休息的背負式AGV機器人在接到指令後,將堆疊的物料搬送到指定位置儲存。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注塑機8秒可以産生一個蠶筐,車間年産量達300萬套,産值超4.5億元。
走進生産區,這裡正在進行着一場蠶寶寶的換床行動。只見兩條平行的傳送帶將達到4齡的蠶和新的蠶筐分別傳送到食槽板轉載區,機械臂將蠶從舊蠶筐轉移到新蠶筐,並在其上方加蓋新的4齡食槽板蓋板,投料機則會在新的食槽板上投放新的飼料,整個換筐和投喂過程耗時10秒。
創新不只在養殖環節,更在蠶繭的加工利用。中繭新科設備總監王永俊介紹,公司研製出的蠶絲短纖維技術,突破了傳統繅絲織綢方法,破解了真絲産品易起皺、易老化褪色的難題。除了常見的絲巾、內衣外,蠶絲也可以用來做外套與襯衣,拓展應用場景。
蠶絲産品 尤立 攝
由繭變絲,蠶絲也由傳統的服飾纖維,華麗轉身成各式各樣的功能材料,做成血管、敷料、倣生人工骨等,一粒蠶繭經脫膠溶解,再由溶液變為凍乾粉,最終成為化粧品級和醫用級原料。
下階段,中繭新科將着力推動長沙蠶繭、生絲、面料、服裝、服飾、家紡、禮品等絲綢全産業鏈建設,利用蠶繭原料生産的帶動效應、産業鏈整合的發展契機,引導和帶動一批絲綢産業鏈下游優質企業落戶湖南共同發展,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推動湖南蠶繭絲綢向千億級産業集群目標邁進。(記者 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