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以文化自覺助力中原振興
2017-09-17 10:37:43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鄭州9月17日電 題:以文化自覺助力中原振興

  新華社記者劉雅鳴、雙瑞

  疾馳在中原大地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上,絳紅色的文化遺跡路標牌隨處可見,提示著過往旅人,這裏曾創造過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

  在投去敬意的目光時,人們驀然發現,曾沉睡著的文化河南形象正越來越清晰、鮮亮。

  近年來,河南發掘文化生産力,不僅實現了文化自覺的復蘇,更激發了文化自信。文化“活起來”“用起來”“強起來”,正在引領古老中原走向復興。

  活起來:古老中原重拾文化自信

  “大宋公平秤,老包給您稱體重。小姑娘不胖不瘦,聰穎瑩秀,將來能成博士後。”59歲的王惠髯須飄垂,一身長袍作包公打扮,繪聲繪色地説詞讓家長孩子都樂開了懷。

  在倣照傳世名畫打造的開封清明上河園內,王惠是一處別致的風景。他借鑒包拯放糧賑災的歷史典故,用一桿“大宋公平秤”為遊客稱體重。得益于他的京劇、快板等才藝功底,19年來,吸引了六七十萬人次。

  這桿秤不僅意味著穩定可觀的收入,還為王惠贏得了尊敬。“我是被文化改變命運的人。”中年下崗的他,如今已是當地文化名人,常受邀出席各類文化活動。

  文化基因的喚醒,使珍貴的文化遺産開始“活起來”,並在現代生活中發揮鮮活效應。

  “文化自覺的原動力來自于百姓。”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有感而發,古老的中原大地底蘊深厚,長期受傳統文化滋養的老百姓,對文化有天然的親近感。隨著經濟發展水準提高,“文化成為一種廣泛追求的生活方式。”

  讀書、看演出、聽講座,無論身在繁華都市還是普通城鎮,人們開始用文化類活動填補空白時間,插花、琴藝等更為精致的“雅生活”隨之悄然興起。在“花都”鄢陵,昔日老農侍花弄草,打造出一個長江以北最大的花木基地。

  “政府要做的就是順應民間的文化熱情,搭建舞臺滿足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楊麗萍介紹,僅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就釋放出巨大的紅利。河南已建成352個博物館、157個公共圖書館、203個文化館、239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萬多個鄉村文化大院,全部零門檻免費開放,還布下1000多個鄉村書店網點。

  “民間力量十分強大,看到哪個遺址被破壞了,大家都會馬上舉報。”曾任鄭州市文物局局長的閻鐵成説,普通百姓文保意識的覺醒最令人欣慰。

  不久前,曾捐贈19件文物的河南商水農民何剛去世,引發全社會懷念致敬,故宮為其舉辦了高規格的追思會。作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化的價值正被普通人了解和珍視。

  底蘊深厚的河南重拾文化自信,普通百姓的文化獲得感不斷提升,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原復興的新引擎。

  用起來:文化底蘊化為發展動力

  看文化,到開封。走進今天的開封,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有文化引領的城市都是有特色的。”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説這句話時很有底氣。2016年,開封第三産業貢獻率為56.6%,其中文化産業增加值佔開封GDP比重5.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開封的支柱産業。

  開封經歷過發展理念搖擺不定的數十年,幾年前正式提出“文化+”戰略,把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最大優勢。文化元素與城建、旅遊、工業等相關産業深度融合,一步一景滿城皆畫,一行一業都有文化,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大繁榮,還為城市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

  “沉睡上千年的文化迸發出驚人的動力,打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空間。”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説,抓文化過去總被視為“不是那回事兒”,而今這種觀念在各地“一把手”群體中正慢慢得到扭轉,文化被當作謀篇布局的重要一環,文化作為引領、作為新動能的作用漸成共識。

  係統而不是碎片化、科學而不是拍腦袋式,梳理文化資源,讓收藏在深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天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逐漸活起來,其能量正在充分迸發。相當多地市已邁出步伐,構建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古都洛陽打造了隋唐洛陽城等9個國家遺址公園,並拿出15億元用于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省會鄭州計劃2020年以前建設75個遺址公園;傳統農業大市商丘正以古城修復性保護與展示為引領,著力打造“遊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文化旅遊品牌;三國魏都許昌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為全市轉型發展提供了文明驅動力。

  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使一些向以“黑”“重”形象示人的傳統資源型城市變得柔軟而有內涵,城市面貌和氣質大幅提升。

  “要把文化當作一個地區的希望來做。”汝州市委書記高建軍坦言,當地煤炭、水泥等産業一度佔稅收80%以上,如今文化建設被擺在發展的重要位置,文化産業近三年投入達50億元以上,汝瓷産地、曲劇之鄉的屬性逐步彰顯。

  文化的力量正滋養出新的中原色彩。無論外界認知,還是本地的街談巷議,提起汝州,知道“黑”“重”産業外的文化味兒了;談到傳統工業強市鞏義,知道它還是杜甫故鄉、河洛文化搖籃;煤城焦作更是依托山水和太極文化,成功化身為旅遊城市。

  強起來: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在長達三千年的時間裏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原大地,是中華兒女心靈的故鄉。但長期以來,文化資源僅僅停留在河南的背景資料上,而沒能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在經歷了一心只為填飽肚子而奔波,無暇顧及文化,以至把財富當包袱,到守著文化資源寶庫的“金碗”討飯吃的窘迫後,從迷茫到自覺,河南的文化建設終于破繭化蛹——孕育了中華文明的中原大地,一個新時代的文化高地正在日漸隆起。

  這“高地”,源于厚重的傳統文化,基于今天的文化繁榮。

  如何從文化資源大省邁向文化大省,進而成為有影響力的文化強省,在經濟總量多年穩居中國第一方陣後,時下的河南,力圖復興中原文化的迫切心理和高漲的熱情呈井噴之勢。

  但文化牌怎麼打?文化高地如何建?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強,河南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伸手摸著秦磚、抬腳踢著漢瓦”。豐厚的文化資源,對文化建設無疑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有關專家提示,“打造文化不像起高樓、建宮觀那麼簡單,只要錢到位了就能上,它更需要的是耐心、細心與恒心。”

  “文化高地建設亟須的是,更敬畏的態度,更科學的精神,更務實的行動。”採訪中,不少官員、學者提出,文化不是趕時髦、貼標簽,是需要久久為功的。

  “文化高地,核心目標是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百姓才是文化發展的真正主角。要讓人們從文化建設中汲取營養,提高境界,提升修養,培育和踐行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導向,這更非一日之功。”有專家認為,愛文化、懂文化的官員多些再多些,又有一大批真心喜愛文化的人才作支撐,中原文化高地建設才有保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讓今天的文化成為明天的傳統,這是今人必需的胸襟和氣度。中原文化“相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內生特質,成就了歷史上的輝煌,也必將帶來今天和未來的繁榮復興。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曬曬各類動物寶寶照 小小的萌萌噠
    曬曬各類動物寶寶照 小小的萌萌噠
    “戰神”轟-6K冒雨出擊 目標大洋深處
    “戰神”轟-6K冒雨出擊 目標大洋深處
    受“泰利”影響浙江沿海出現8-11級大風
    受“泰利”影響浙江沿海出現8-11級大風
    大別山深處有棵“千年桂花王”
    大別山深處有棵“千年桂花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16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