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農科城”70多個試驗示范站駐扎旱區成農業創新的“星星之火”
2017-08-18 17:24:2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8月18日電 秋天是西北地區瓜果飄香的季節,品種豐富、酸甜適度的水果源源不斷地被運送到全國市場。在陜西省眉縣金渠鎮田家寨村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眉縣獼猴桃試驗示范站,長期駐扎在這裏的8名專家教授、10多名研究生在獼猴桃即將成熟上市的季節忙碌著。

  “做給農民看,教著農民幹。”示范站專家姚春潮這樣介紹自己的工作:高級科研人才沒有“端架子”“隨叫隨到、入戶服務”深受農民歡迎;示范站專業交叉滲透,基本涵蓋了獼猴桃産前、産中、産後的全産業鏈。

  試驗站不止停留在農技推廣上,他們和眉縣探索總結出一套“1+2+2+N”的培養模式,即“一位大學的專家教授帶動兩位農業技術幹部,兩位農技幹部各帶動兩位農村實用人才即職業農民,職業農民再將掌握的獼猴桃科學管理技術推廣給基層果農”。

  因為這樣一批農業科研專家10多年扎根田間地頭的辛勤努力,眉縣獼猴桃種植面積從2005年的5萬畝,增加到目前的30萬畝,産值達29億元,並使陜西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獼猴桃生産和加工基地。

  59歲的寧渠村村民張德福是試驗站的直接受益者。他家種了10畝獼猴桃,有7畝已經挂果,是當地獼猴桃種植的示范戶。“以前由于不懂技術,果樹總是生病,産量也不高,一年最多有兩三萬元的收入。自從西農的專家來了以後,他們手把手教我種獼猴桃,光去年一年就收入11萬多元。”張德福説,自己是當地最早一批參加技術培訓的農民,現已成為全村的科技示范戶。

  為表達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范站專家團隊的感激之情,田家寨村將村裏的一條道路命名為“西農路”。

  一群專家推動一個産業形成,産業發展與扶貧扶智結合,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范區常年有300多名科教人員活躍在田間地頭,與1000多名基層技術人員共同組成團隊,“零距離”帶領農民進行農業生産轉型升級,成為我國探索幹旱地區農業創新的“星星之火”,點亮西北地區農村脫貧致富的希望。

  楊淩示范區設立的河南小麥試驗示范站、白水蘋果試驗示范站、千陽蘋果田間大學、新疆特色産業試驗示范站等26個農業試驗示范站和45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幹旱地區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品種和技術支撐。試驗示范站不僅解決了蘋果腐爛病、獼猴桃品種短缺等關鍵技術問題,發展釀酒葡萄、香瓜等一批新興農業産業,同時研發推廣了低壓滴灌和涌泉根灌等節水灌溉關鍵技術與産品。

  “目前,學校在陜西貧困縣區建成産業試驗示范站、基地28個,涉及蘋果、紅棗、甜瓜、核桃等多個産業。試驗示范站建在産業核心區,新技術、新品種展示在農民的家門口,專家定期指導,為地方政府發展主導産業、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推廣處處長王中平説。

  大學教授和科研團隊將新技術、新資訊和生産緊密結合,農民在利用結合過程中,也就容易變成供給側改革的“原生動力”。

  白水蘋果試驗站科技示范戶曹謝虎,在西農專家的長期培訓指導下,科技水準和經營管理能力迅速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務果狀元,2012年領辦了專業合作社,並創立自己的蘋果品牌,年收入超過百萬元。曹謝虎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帶動其他群眾脫貧。

  通過“大學+試驗示范站(基地)+科技示范戶+農戶”農業科技推廣通道,楊淩示范區通過試驗站先後引進與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50余項,培訓農技骨幹和職業農民50萬人次,接納8200余名本科生和1100余名研究生在站實習實踐。新品種、新技術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500多億元,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出了一條新路。(記者沈虹冰、許祖華、陳晨)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郭潔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探秘航空訓練基地
    探秘航空訓練基地
    穿新裝 迎賓客
    穿新裝 迎賓客
    聯合國秘書長強調應政治解決朝核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強調應政治解決朝核問題
    河北承德:雨後金山嶺長城現壯美晚霞
    河北承德:雨後金山嶺長城現壯美晚霞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2112150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