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名裝甲尖兵的“士兵突擊”
2017-08-14 09:33: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記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黃草嶺功臣連”車長王銳(上)

  訓練中,王銳和809戰車始終打頭陣、當先鋒。彭希/攝

  中等身材,古銅色皮膚,一笑露出滿口白牙。如果把王銳放在一群士兵中間,很難有人一眼就認出他。但只要提起他的成績,戰士們就會立刻反應過來,“原來是那個兵王”。

  入伍8年,王銳先後通過裝甲兵兩個專業特級和一個專業一級考核,成為全軍最年輕的“雙特”兩棲裝甲尖兵,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在戰友眼中,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

  近3000個日夜,他從一名不起眼兒的新兵成長為稀缺的全能人才。現在,他仍駕駛28噸重的兩棲裝甲突擊車進行著一名裝甲尖兵的“士兵突擊”。

  集團軍兵齡最短的特級駕駛員

  夜幕低垂,一輛威武的兩棲裝甲突擊車穿梭在風急浪高的海面。一個巨浪打來,戰車猛烈搖晃,險些側翻。王銳瞅準時機,猛踩油門,車頭瞬間抬高,戰車衝出浪尖成功脫險。

  煙塵彌漫,戰車高速馳騁在嶺南腹地。在王銳的指揮下,靈活的炮塔在行進中快速轉動,側向打彈、倒退射擊,準確命中不同方位靶標,360度任意角射擊無一失手。

  當兵8年,王銳已成為公認的全能高手,急難險重的任務上級會第一個想到他。

  第一次鑽進裝甲車駕駛艙,王銳就覺得前所未有的興奮。“工作帽一戴,聽著油門嗡嗡的聲音,特別舒服。”他笑著回憶。

  然而,駕駛這臺28噸重的大傢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次參加駕駛專業集訓,王銳開著突擊車攀爬陡坡,因為緊張,戰車碾到路邊的大石頭上熄了火。連長生氣地衝他吼:“再不行就給我換專業!”

  一聽這話,王銳當時就急哭了。從此,他沒日沒夜地鑽研駕駛技術。突擊車訓練時,駕駛員必須關窗,炮塔才能轉動,而夏天的駕駛艙內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一般人進去待上10分鐘渾身就濕透了,王銳卻常常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流汗太多腿抽筋,我也忍著不出艙。一上午訓練結束,我下車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他笑著説。

  終于,入伍第二年,王銳成為唯一一名拿到駕駛一級的上等兵。當戰友們投來羨慕的目光時,這個要強的裝甲兵早已向著第二個目標發起了衝擊。

  在部隊,王銳最崇拜的“偶像”是他的老班長、特級駕駛員王之銘。“當時,王班長是全連唯一的特級駕駛員,還是全營的教練員,懂的很多,威望非常高。”他的語氣裏充滿敬佩。

  王銳的第二個目標,就是要成為像王之銘一樣的特級駕駛員。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通俗地講,專業特級如同拳擊手裏的“金腰帶”、飛行員裏的“金頭盔”,體現的是裝甲技能的最高水準。即使是王之銘,也是在入伍10余年後才拿到這項代表駕駛員最高水準的榮譽。

  但王銳還是默默地朝這個高難目標出發了。他知道,考特級駕駛員需要豐富的經驗和閱歷,重在平時積累。所以,當別人結束訓練時,他還窩在駕駛艙裏鑽研;訓練車輛緊張時,他就自制模擬器材在場地上一遍遍地揣摩。夜間限制路駕駛訓練中,他用完自己的摩托小時後,就拿著夜視儀到訓練場徒步走位觀察。

  2015年,王銳以6科全優成績通過駕駛專業特級考核。此時,他入伍剛滿6年,刷新了“師傅”王之銘的紀錄,成為集團軍年齡最小、兵齡最短的特級駕駛員。

  “這小子,有志氣!”王之銘評價。

  全軍最年輕的“雙特”兩棲裝甲尖兵

  成為特級駕駛員後,王銳多次駕駛809號兩棲裝甲突擊車參加重大演訓和重難點課目試訓,次次圓滿完成任務,贏得了戰友們的尊敬和信任。

  一次戰車越障比武,他駕駛的809戰車後發趕超,過險路、越坡坎、涉水域,履帶飛轉,泥水飛濺。通過只比履頻寬5釐米的車轍橋,他踩緊油門加速至四擋。戰車在巨大慣性作用下疾馳衝坡,飛起約10釐米,“咣當”一聲落地,無任何停頓又高速前衝。考官震驚:“還沒見過這樣玩雜技的裝甲兵!”

  憑借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駕駛技巧,王銳在戰友中間樹立起極高的威信。大家覺得,他已經拿到了代表駕駛專業最高水準的特級,這個裝甲兵算是當到頭了。沒想到,2015年,他忽然提出了一個“三特計劃”:在三年內再考取裝甲兵另外兩大專業——通信和射擊的兩項特級。

  消息一出,戰友們都覺得非常震驚,幾番詢問下,王銳才説出了制訂“三特計劃”的原因。原來,他通過理論學習得知,下一步軍隊要朝著合成化方向發展,對軍人綜合素質要求會越來越高。同時,2014年的兩場“敗仗”也促使他下定決心考取另外兩個專業的特級。

  一次海上駕駛,他突遇電臺通信故障,與指揮所失去聯絡,結果戰車無功而返。另一次是在山地進攻演習中,他所在的車組被藍軍包圍,導調組判定炮長“陣亡”,擔任臨時射手的王銳因不熟悉操作導致全車被“敵人”活捉。

  兩次失利讓這名裝甲兵反思:“現代戰爭中,‘一招鮮’已不能吃遍天,多一項本領,就多一個打贏的機會。”于是,“三特計劃”逐漸在他腦海裏成型。

  雖然在一臺裝甲車裏,但轉崗學專業“隔行如隔山”,已是中士班長的王銳只能再次從零開始。“他經常跑到我這裏‘蹭’訓練,和新兵一起搶上車的機會。”負責高射機槍射擊訓練的上士徐曉林説,“中間休息10分鐘,他就拿著筆電湊上來問,做的筆記圖文並茂,比專業炮手的還詳細。”

  王銳記得,那段日子裏,他每天練瞄準瞄到眼睛發紅流淚,“搖炮”搖到胳膊酸痛,第二天吃早飯時拿著筷子的手忍不住發抖。練通信時,他蒙上眼睛找感覺,聽著噪音練辨識,對著山林喊密碼,經常喊得口幹舌燥。

  2016年,在通信專業特級考核中,王銳再次拿下一個特級,成為全軍最年輕的“雙特”兩棲裝甲尖兵。面對這個結果,戰友們反而不再驚訝。“王班長這麼努力,拿特級是必然的。”一名戰士告訴記者。

  如今,論通信,王銳能在顛簸戰車中單手盲操20余個終端功能鍵,指令上傳下達效率翻倍;論射擊,1分鐘鎖定10個目標已是優秀,他能做到1分鐘15次,模擬擊發準確率百分之百,瞄準反應時間由1.2秒縮短至0.7秒。

  “他已經拿下了射擊專業的一級,正在朝著特級的目標突擊。”徐曉林説。

  信息化、體係化裝甲尖兵

  對于陪伴了自己8年的809戰車,王銳有著深厚的感情。“槍是軍人的第二生命,對我們裝甲兵來説,戰車就是第二生命。”

  8年間,裝甲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2012年以來,王銳所在部隊加速轉型發展,武器裝備更新升級。他駕駛的809戰車,經歷了加裝炮射導彈、北鬥導航係統換代、車長任務終端升級3次大的信息化升級。

  每次“加改裝”,王銳都纏著廠家師傅討教,對著説明書逐條消化。改裝剛完,他便拿出了整套實用操作流程和技術保障法,讓師傅刮目相看。“多幾個像你這樣的兵,就用不著我們到府服務了!”一名裝備廠家技師評價。

  在裝備信息化“加改裝”中,王銳與無形的資訊係統較上了勁。駕駛訓練,他蒙上潛望鏡,用顯示終端、CCD攝像儀處置情況;通信訓練,他不用語音通話器,逼自己用數據傳指令;射擊訓練,他既練傳統技能,又要求自己用信息化火控係統快算快打。

  一次海上演練,809戰車又一次擔任基準車。戰車在海浪中衝鋒時,突然大雨傾盆,海面雨霧茫茫,肉眼根本無法觀察海岸,戰車失去了登陸參照物。

  是原路返回還是繼續向前?王銳果斷啟用車載導航係統,準確規劃航向,戰車速度不減,高速衝向海灘。

  300米、200米、100米,預定目標終于在視線內出現!809車組人員松了口氣,按時間節點登陸,引領後續戰車搶灘。

  2016年3月,專業樣樣精通的王銳被任命為809車車長,但他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今年5月,在部隊調整改革中,王銳所在連隊編入合成營。不管改革前還是改革後,他的職務都是一名車長,但他認為:部隊任務變了,連隊編制變了,自己的觀念理念、戰位職責也要跟著變。

  他跟著營連幹部一起,研究如何融入作戰體係、打造作戰模組,參加合成營改革多兵種作戰編組作業,提出專業互訓、一體聯訓、組合施訓等6條建議。

  這名裝甲尖兵敏銳地察覺到,裝備的信息化改裝和部隊的調整改革正在將他推向一個新的、未知的領域。而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帶領809車組向這個陌生領域的高地展開新的突擊。(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王達 通訊員 張首偉 歐陽治民)

+1
【糾錯】 責任編輯: 白羽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走進最早的“紫禁城” 發現“最早的中國”
    走進最早的“紫禁城” 發現“最早的中國”
    酷暑練兵
    酷暑練兵
    鏡泊湖出現壯觀瀑布
    鏡泊湖出現壯觀瀑布
    俄羅斯大帆船“帕拉達”號訪問青島
    俄羅斯大帆船“帕拉達”號訪問青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172129679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