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塞罕壩的藍色夢想和願景
2017-08-06 09:49:36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功勳樹

生態林

惠民生

加油幹

  相對于全國2億多公頃的森林面積,塞罕壩的112萬畝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布圖上,地處風沙前沿的這片綠色,卻顯得彌足珍貴。

  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是京津地區實現碧水藍天的重要生態屏障。

  如果説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的根基,紅色精神是這片土地的靈魂,那麼更加廣闊的藍則是塞罕壩人心中夢想的顏色。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天藍、地綠、水凈,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示范帶動下,一幅美麗中國的新圖景正在描繪之中。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

  “萬裏藍天白雲遊,綠野繁花無盡頭。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這是作家魏巍當年在塞罕壩留下的詩句。

  塞罕壩展覽館裏的幾張泛黃的照片則記錄著更早時候的場景:光禿禿的山丘,狂風肆虐的沙地,難覓活物……

  半個多世紀以前,北京的上空常常灰黃一片。如果不堵住這個離得最近的沙源,不扼住這個風口,首都的生態環境將難以為繼。

  正是人們在塞罕壩上發現的一棵頑強的松樹,讓京城阻斷風沙、重現藍天變成了現實。

  樹,在塞罕壩是最平常的東西,也曾是塞罕壩最稀罕的東西。

  從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部驅車向東北方向駛去,進入紅松洼自然保護區。在一整片低矮的樟子松林中,遠遠就能望見一棵落葉松兀自挺立。

  20多米高,枝杈密布,主幹粗壯,兩個人才能合抱起來,樹齡已超過200歲。不知誰悄悄用紅布把樹幹圍了起來,樹枝上還係著一條條五彩繩,隨風飄動。

  “我們叫它功勳樹。沒有這棵樹就沒有今天的塞罕壩。”林場黨委辦公室主任趙雲國説。

  時間回到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京被幾大風沙區包圍,來自不同方向的“灌沙”讓首都上空常常灰黃一片。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國家仍咬緊牙關,下定決心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恢復植被,阻斷風沙。

  此前當地曾搞了多個小型林場,不但樹沒種活,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只好匆匆下馬。

  塞罕壩還能不能種樹?種什麼樹?人們疑慮重重。

  1961年,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臨危受命,帶著6位專家登上塞罕壩。10月,他們先是在亮兵臺和石廟子一帶石崖下,發現被火燒過的黑黢黢的樹根。反覆辨認,確定是落葉松。

  在凜冽寒風中行進到第三天,不知誰喊了一句:“你們看!”大夥兒的眼睛瞬間都亮了:渺無人煙的荒漠深處,一棵落葉松迎風屹立。

  一群人撲上去抱住樹,含著眼淚大喊:“塞罕壩能種樹,能種出大樹。我們要在它周圍建起一片大森林、大林海!”此後55年的時間,三代人的青春和歲月奉獻在了這裏,眼看著河口由黃變綠、伴隨著樹苗從小到壯、見證著樹木從“林”到“海”。

  “塞罕壩處于森林、草原和沙漠過渡地帶,三種生態景觀歷史上互有進退,是全國造林條件最艱苦的地區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專家沈國舫感嘆。

  但塞罕壩交出的成績單卻令人驚訝:林場的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目前的1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80%。百萬畝林海已發揮出巨大生態效益,有效阻擋了渾善達克沙地風沙南侵。

  從造青山到保育生態

  站在林場的高點,朝遠處望去,林海高低起伏,望不到邊際。

  如今,塞罕壩幾乎已經無林可造,林場的規模接近飽和,在攻堅造林完成以後,森林的覆蓋率將達到86%。

  “能種的地我們都給栽上了。”塞罕壩林場場長劉海瑩説,雖然造林的數量滿了,但是從樹林的蓄積量、品質上還有提升空間。

  未來,劉海瑩希望逐步改善和提升林場不足地方,努力將林場打造成生態功能齊備、結構合理、係統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塞罕壩,這句俗語顯然不是意味著坐吃山空。

  記者7月下旬在塞罕壩採訪時,在林場營林科辦公室看到一塊鋸開的木段,數完密密麻麻的年輪線,算出的樹齡竟然是43年。

  木材産業,曾經是塞罕壩的支柱産業,一度佔全部收入的90%以上,那是塞罕壩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一段陣痛期。

  隨著産業結構的優化,近年來,木材産業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逐年大幅下降,至近幾年僅佔全部收入50%以下。塞罕壩林場産業化辦公室主任李雙説,過去“以砍養家”,砍樹是為了賣錢;現在則是“以砍養樹”,遵循去小留大、去劣留優、去密留勻的原則,完善森林生態鏈,讓樹木長得更好。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塞罕壩林場的樹種很少,主要是樟子松、落葉松、雲杉等,很大的一片都是單個樹種組成的“純林”。

  久而觀之,難免有些單調,但這也是獨特自然條件和特定歷史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了促進森林的健康發展,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在試驗新的樹種,豐富生態的多樣性。

  記者在林場一片實施改培作業的林地上看到,落葉松、雲杉、樺樹、樟子松、油松相伴其間,高低錯落,層次多樣,煞是好看。

  未來,林場的顏色或許更加豐富多樣,一些能夠適應塞罕壩的彩葉樹會被引入。

  “我們也在逐步進行調整,使物種盡量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能夠對生態平衡有很大好處。”劉海瑩坦言,調整結構是為了森林發揮更大的功能,擴大林場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們也想引進,但適合不適合,還需要認真考量,不能説盲目引進。”千層板分場場長于世濤介紹説,林場正在積極試驗,樹種越豐富,森林越健康,生態係統越穩定。

  中國林科院評估結果顯示,塞罕壩森林的生態價值,是木材價值的39.5倍;森林生態係統每年産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據測算,塞罕壩森林資源的總價值,目前已經達到約200億元。

  從生態林到林木惠民

  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眼下正是塞罕壩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吸引了各地的眾多遊客。

  旅遊僅僅是惠及民生的一個部分,塞罕壩機械林場正由單一的生態林業向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並重的方向發展。

  “塞罕壩的賬不能只在林場裏算,這是筆大賬。”國家林業局場圃總站副總站長劉春延認為,塞罕壩促進綠色發展、促進生態脫貧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天空真藍,沒想到會有這麼美的一塊地方。”在塞罕壩林場商業區,記者遇到了來自北京的張女士,她和丈夫趁著暑期,帶著一家老小出來遊玩。

  林間道路上,隨著可見挂著京、津、遼等地牌照的自駕車輛,商業區道路兩側的餐館生意紅火。

  從1993年開始,塞罕壩森林旅遊業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以遊客自發到來而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較大發展,目前公園內共有各類賓館、度假村120余家,日接待能力達到1萬人次以上。

  蓬勃發展的旅遊業也不免讓人産生憂慮:這樣持續下去是否會破壞這片青山綠水?

  塞罕壩給出的答案是:堅持以生態建設和資源保護為主,發展生態旅遊為輔。林場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嚴格控制遊客數量,已有十幾年未曾批準林地轉為建設用地。

  “現在人們來塞罕壩旅遊的熱情高漲,但我們沒有大幅擴大旅遊。”劉海瑩介紹説,旅遊是雙刃劍,“破壞了生態環境是讓我們很心痛的。”

  林場商業區的東南方,幾座風車在藍天白雲之下有節奏地轉著,一個好奇的孩子,拉著父母興奮地叫著:“大風車。”

  塞罕壩有優良的風電資源,但在引進風電項目時,林場管理者對選址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只利用邊界地帶、石質荒山和防火阻隔帶,不佔用林地,不採伐林木。

  只要不在防火期,周圍村民就可以進山採集野菜、蘑菇、藥材等林下作物,一年可為一個家庭帶來5000元左右收入。

  在圍場縣,從苗木種植到旅遊開發,從手工藝品制作到發展交通運輸,越來越多的人爭相搭上塞罕壩這趟綠色發展快車,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緊鄰千層板分場羊場營林區。34歲的村民程小剛7年前利用自家房屋辦起了農家院,一年收入可達十幾萬元。

  “我特別在乎這些樹,看有客人出門,一定要提醒他們愛護每一棵樹,千萬別吸煙。”他説,村裏人有個共識,寧可讓家門上的門號牌掉了,也不能讓防火責任牌掉了。

  從塞罕壩到美麗中國

  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塞罕壩的林木可以繞地球赤道整整12圈,相當于給這個藍色星球係上12條漂亮的“綠絲巾”。

  塞罕壩精心培育的優質苗木,現在已經輸送到北方多個省市,來自塞罕壩的技術團隊,承接了國內多個綠化工程。

  塞罕壩的造林和營林碳匯項目,已在國家發改委備案,如實現上市交易,保守估計可收入上億元。

  在生態文明建設范例的帶動下,全國將涌現更多的塞罕壩,共同繪就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新藍圖。

  近年來,綠色、生態理念在全社會得到空前重視,綠化苗木産業作為一項新興産業迅速興起。

  塞罕壩人的眼光也沒有“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曾經豐富林場生態多樣化而培育新品種的苗木基地如今也上了一個新臺階。

  針對來自全國各地的需求,塞罕壩正在建設規格梯次化、數量規模化、品種多樣化、品質精良化的苗木基地,增加産品種類。

  目前,已建成8萬余畝的綠化苗木基地,儲備苗木1800余萬株,培育了雲杉、樟子松、白樺、油松、落葉松等多品種、多規格的大量優質綠化苗。

  “我們苗木基地的優質綠化苗,很快就賣掉了,最遠的銷往甘肅。”劉海瑩説,依托豐富的苗木資源,林場利用資源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先後承擔了河北省內外的十余項綠化工程。

  數據顯示,塞罕壩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可供199.2萬人呼吸一年之用。按照中國碳匯基金會測算,塞罕壩機械林場有45萬余畝的森林可以包裝上市。

  經過兩年的努力,總減排量為4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造林碳匯和營林碳匯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備案,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林業碳匯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自願減排碳匯項目。

  綠色,是生態文明的象徵。

  塞罕壩綠色發展理念正向更遠處鋪開,作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家口塞北、承德豐寧千松壩、圍場禦道口等地大力植樹造林,阻擋風沙南下進犯華北。在首都正北方,形成了一道寬約30公里、長約360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構築起更為牢固的京津冀生態防護林體係。河北省的森林覆蓋率,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8%增加到現在的32%,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內的張家口、承德兩市,由沙塵暴加強區轉變為阻滯區。

  紅色,是艱苦奮鬥的傳統。

  塞罕壩精神正在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示范帶動下,承德市加速推進了造林綠化,全市森林面積達到了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時的5.8%提升到現在的56.7%,增長了9倍,成為華北最綠的地區。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説:“華北唯一一個不缺水的城市,是承德。承德一年産生水資源量達37.6億立方米,流向京津的界面出水量達22億立方米。弘揚塞罕壩精神,對承德的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藍色,是更加廣闊天空的模樣。

  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中國的樣貌。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們堅信,在生態文明觀的引領下,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終將實現。

  文/本報記者 鄭林 李強 綜合新華社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崔峻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相關新聞
  • 中國沙化土地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
    13日,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對外透露,中國土地沙化由上世紀90年代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的良好態勢。
    2017-06-13 20:46:28
  • 國家林業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雙減輕”
    2014年與2009年相比,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分別減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現“雙減輕”,均呈現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
    2017-01-22 11:10:22
  • 寧夏:沙化土地連續20多年持續減少
    寧夏幹旱少雨、缺林少綠,其中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上長期過度放牧、濫採亂挖,林地、草原面積急劇減少,土地沙化加速。數據顯示,2003年前,寧夏發生中度、重度退化的草原面積超過3300萬畝,佔草原總面積的90%。
    2017-01-06 16:36:49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夢幻荷塘
    夢幻荷塘
    暴雨中的“最美人墻”找到了!
    暴雨中的“最美人墻”找到了!
    河南濟源酷暑難耐 上百野生獼猴扎堆衝涼
    河南濟源酷暑難耐 上百野生獼猴扎堆衝涼
    戈壁大漠上演自行火炮分隊對抗,場面霸氣!
    戈壁大漠上演自行火炮分隊對抗,場面霸氣!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43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