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通知
2017-07-13 17:20:3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二、完善實施策略

  (一)完善營養法規政策標準體係。

  推動營養立法和政策研究。開展營養相關立法的研究工作,進一步健全營養法規體係。研究制定臨床營養管理、營養監測管理等規章制度。制定完善營養健康相關政策。研究建立各級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加強營養健康法規、政策、標準等的技術咨詢和指導。

  完善標準體係。加強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和措施保障,提高標準制修訂能力。科學、及時制定以食品安全為基礎的營養健康標準。制修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膳食調查方法、人群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糖尿病人膳食指導、人群營養調查工作規范等行業標準。研究制定老年人群營養食品通則、餐飲食品營養標識等標準,加快修訂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嬰兒配方食品等重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二)加強營養能力建設。

  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加快研究制定基于我國人群資料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改變依賴國外人群研究結果的現狀,優先研究鐵、碘等重要營養素需要量。研究完善食物、人群營養監測與評估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制定營養相關疾病的防控技術及策略。開展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社會發展的經濟學研究。加強國家級營養與健康科研機構建設,以國家級和省級營養專業機構為基礎,建立3—5個區域性營養創新平臺和20—30個省部級營養專項重點實驗室。

  加強營養人才培養。強化營養人才的專業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對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臨床醫生、集中供餐單位配餐人員等的營養培訓。開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教育培訓。

  (三)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

  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定期開展具有全國代表性的人群營養健康狀況、食物消費狀況監測,收集人群食物消費量、營養素攝入量、體格測量、實驗室檢測等資訊。針對區域特點,根據需要逐步擴大監測地區和監測人群。

  加強食物成分監測工作。拓展食物成分監測內容,定期開展監測,收集營養成分、功能成分、與特殊疾病相關成分、有害成分等數據。持續更新、完善國家食物成分數據庫。建立實驗室參比體係,強化品質控制。

  開展綜合評價與評估工作。搶救歷史調查資料,及時收集、係統整理各類監測數據,建立數據庫。開展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評價、食物營養價值評價。開展膳食營養素攝入、污染物等有害物質暴露的風險—受益評估,為制定科學膳食指導提供依據。

  強化碘營養監測與碘缺乏病防治。持續開展人群尿碘、水碘、鹽碘監測以及重點食物中的碘調查,逐步擴大覆蓋地區和人群,建立中國居民碘營養狀況數據庫。研究制定人群碘營養狀況科學評價技術與指標。制定差異化碘幹預措施,實施精準補碘。

  (四)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産業。

  加大力度推進營養型優質食用農産品生産。編制食用農産品營養品質提升指導意見,提升優質農産品的營養水準,將“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和農産品地理標誌)在同類農産品中總體佔比提高至80%以上。創立營養型農産品推廣體係,促進優質食用農産品的營養升級擴版,推動廣大貧困地區安全、營養的農産品走出去。研究與建設持續滾動的全國農産品營養品質數據庫及食物營養供需平衡決策支援係統。

  規范指導滿足不同需求的食物營養健康産業發展。開發利用我國豐富的特色農産品資源,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著力發展保健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加強産業指導,規范市場秩序,科學引導消費,促進生産、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

  開展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廣。加強對傳統烹飪方式的營養化改造,研發健康烹飪模式。結合人群營養需求與區域食物資源特點,開展係統的營養均衡配餐研究。創建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推廣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

  強化營養主食、雙蛋白工程等重大項目實施力度。繼續推進馬鈴薯主食産品研發與消費引導,以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閒及功能型産品為重點,開展營養主食的示范引導。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加大力度創新基礎研究與加工技術工藝,開展雙蛋白工程重點産品的轉化推廣。

  加快食品加工營養化轉型。優先研究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用量及其與健康的相關性,適時出臺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的控制措施。提出食品加工工藝營養化改造路徑,整合降低營養損耗和避免有毒有害物質産生的技術體係。研究不同貯運條件對食物營養物質等的影響,控制食物貯運過程中的營養損失。

  (五)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

  加強傳統食養指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制定符合我國現狀的居民食養指南,引導養成符合我國不同地區飲食特點的食養習慣。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傳統食養知識傳播,推動傳統食養與現代營養學、體育健身等有效融合。開展針對老年人、兒童、孕産婦及慢性病人群的食養指導,提升居民食養素養。實施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進一步完善適合國民健康需求的食養制度體係。

  開展傳統養生食材監測評價。建立傳統養生食材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進一步完善我國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名單。深入調研,篩選一批具有一定使用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和配伍,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建設養生食材數據庫和信息化共用平臺。

  推進傳統食養産品的研發以及産業升級換代。將現代食品加工工業與傳統食養産品、配方等相結合,推動産品、配方標準化,推進産業規模化,形成一批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較大的食養産品。建立覆蓋全國養生食材主要産區的資源監測網絡,掌握資源動態變化,為研發、生産、消費提供及時的資訊服務。

  (六)加強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共用利用。

  大力推動營養健康數據互通共用。依托現有資訊平臺,加強營養與健康信息化建設,完善食物成分與人群健康監測資訊係統。構建資訊共用與交換機制,推動互聯互通與數據共用。協同共用環境、農業、食品藥品、醫療、教育、體育等資訊數據資源,建設跨行業整合、跨地域共用、跨業務應用的基礎數據平臺。建立營養健康數據標準體係和電子認證服務體係,切實提高信息安全能力。積極推動“互聯網+營養健康”服務和促進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帶動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信息技術産業發展。

  全面深化數據分析和智能應用。建立營養健康數據資源目錄體係,制定分級授權、分類應用、安全審查的管理規范,促進數據資源的開放共用,強化數據資源在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推動多領域數據綜合分析與挖掘,開展數據分析應用場景研究,構建關聯分析、趨勢預測、科學預警、決策支援模型,推動整合型大數據驅動的服務體係,支援業務整合、跨部門協同、社會服務和科學決策,實現政府精準管理和高效服務。

  大力開展資訊惠民服務。發展匯聚營養、運動和健康資訊的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APP),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前沿技術與營養健康融合發展,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營養健康電子化産品,如營養計算器,膳食營養、運動健康指導移動應用等,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信息技術産品和服務。

  (七)普及營養健康知識。

  提升營養健康科普資訊供給和傳播能力。圍繞國民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需求,結合地方食物資源和飲食習慣,結合傳統食養理念,編寫適合于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居民膳食指南等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傳資料,使科普工作更好落地。創新科普資訊的表達形式,拓展傳播渠道,建立免費共用的國家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平臺。採用多種傳播方式和渠道,定向、精準地將科普資訊傳播到目標人群。加強營養、食品安全科普隊伍建設。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堅決反對偽科學,依法打擊和處置各種形式的謠言,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營養宣傳,避免營養資訊誤導。

  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以全民營養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5·20”全國學生營養日、“5·15”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等為契機,大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帶動宣教活動常態化。推動將國民營養、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納入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考核指標。建立營養、食品安全科普示范工作場所,如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小屋等。定期開展科普宣傳的效果評價,及時指導調整宣傳內容和方式,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輿情監測,回應社會關注,合理引導輿論,為公眾解疑釋惑。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強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60112131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