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東北抗聯故事背後的故事
2017-07-10 09:19:5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東北抗聯故事背後的故事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張鵬一,12年收集史料,還原歷史細節

  為弘揚抗聯精神,將重走抗聯路紅色文化品牌亮起來,張鵬一(右)堅持為每個學習團隊授旗。李巍攝

  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在那14年的遊擊戰歲月裏,爬冰臥雪,把鮮血灑在黑土地上,書寫了這個民族特別有氣節也特別悲壯的歷史篇章。但抗聯鬥爭艱苦慘烈,“14年朝夕相處的戰友,即便抗戰勝利後也很難知道對方的姓名,更多戰士的名字則永遠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有當年的一個代號。”

  “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那些無名戰士的故事講出來。”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張鵬一説,在閱讀、探訪這些抗聯戰士的故事時,自己的靈魂倣佛和那些戰士們的靈魂交融了,一起飛越那望不盡的崇山峻嶺

  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産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黨政府的意志,組織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遊擊戰爭。這個英勇的遊擊戰爭,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

  ——節選自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6月的遼東群山已是鬱鬱蔥蔥,蜿蜒的湯河穿過山巒,流經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這是本溪一年裏最好的季節。”當地人説,在這個季節,各地的遊客會來當地著名的關門山景區度假,喝一碗聞名的小市羊湯。

  徜徉在山間的遊客也許不會想到,在這山、這水、這樹、這片土地上曾上演過怎樣的故事。時光穿梭,80多年前,就在眼前的巍巍青山中,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在那14個沐風櫛雨爬冰臥雪的年頭,把鮮血灑在黑土地上,書寫了這個民族特別有氣節也特別悲壯的歷史篇章。

  太子河支流的湯河河畔,依山矗立著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抗戰紀念設施——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向人們娓娓地講述著東北抗聯的故事。

  而抗聯故事背後也有故事——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張鵬一,12年來,一遍一遍地重走抗聯戰士走過的路,挖掘抗聯故事。他從密林的殘垣斷壁裏,從故紙堆裏還原歷史最鮮活的細節,他拜訪了上百位抗聯老戰士及其家屬後代,走訪了東三省無數個村莊,從老人們的只言片語中拼湊出那段崢嶸的歲月……

  從官員到學者

  “我幹了很多工作,到了這裏我的心才放下,我明白這就是我應該幹的工作”

  張鵬一給人的第一印象質樸而又儒雅,很符合一名抗聯史研究專家的形象。

  記者在陳列館見到張鵬一時,他正在翻看一位老話劇藝術家高鴻亮的採訪筆記。

  “鵬一館長臺鑒:

  現將我老師高鴻亮先生70年代末,為完成歌劇《楊靖宇》創作任務而帶隊採訪當年健在的老抗聯(戰士)記錄本4冊(含一附本)呈上。

  被訪者包括李延祿、王效明、王一知、劉鐵石、李敏、莊鳳、王鈞、薛雯等,以及他收集的包括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的相關資料。

  高老筆記藏有大量歷史資訊,對研究抗聯史或有些許裨益,我也過古稀之年,所以放貴館收藏也許是最好的歸宿。

  韓玉成于大連頓首

  2016年10月1日”

  文中提及的高鴻亮先生,是上世紀70年代吉林省歌舞劇院創作員,曾為寫歌劇《楊靖宇》遍訪當時健在的抗聯將士,留下了珍貴的採訪日記。他的學生韓玉成,搜集、挖掘、整理、編著東北抗戰歌謠和東北抗聯歌曲40余年,是這些筆記的受贈者,而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有幸成為這些筆記的館藏者。

  “這是最好的歷史材料,也是給我們館最好的禮物。”張鵬一説。

  種下梧桐樹,才有鳳凰來。“現在是好多人把自己珍藏的東北抗聯史料、文物主動送過來,而2005年我們館剛成立時,沒有資料、沒有照片、沒有文物,也沒有像樣的場地,就用磚塊壘砌的工棚做臨時展館。”

  其實,陳列館籌備之初,張鵬一還是一名官員,原本是本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2005年因當地籌備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被調該館兼任館長。

  “那個時候我急啊,你説這啥都沒有怎麼辦展呢?”張鵬一説。

  建館之初,為了把館建好,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抗聯歷史。“雖然我生在本溪,是聽著抗聯戰士的事跡長大的,但那些是故事。對待歷史需要嚴謹、嚴肅的態度。我是公務員出身,以前不是研究歷史的,只能從頭‘補課’。”張鵬一説。

  于是,他購買了大量與抗聯有關的書籍,白天奔波在籌建路上,晚上挑燈夜讀。已經年過不惑的他,用幾年的時間研讀了上千萬字的文獻,筆記密密麻麻記滿了幾十本。

  為了讓陳列館更符合地域特色、更貼近歷史史實,他一次次走訪省設計院、省檔案館、省地方志辦公室及相關紀念館等地,請教各方面的專家,一個設計方案來回修改幾十稿,一個歷史細節反覆論證十幾回。

  從開工到建成開館的20多個月,可以用“夙興夜寐”來形容張鵬一。下雪了,他帶頭爬上房頂去掃雪;下雨了,他又第一時間把建材蓋上苫布,沒有一天停歇。

  從簡陋的工棚發展到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的展館,如今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收藏了近2000余件抗聯文物,已經成為研究抗聯史的中心、緬懷抗聯英烈的聖地,也是抗聯烈士後代們的精神港灣。

  “真正走進抗聯精神的內核,真正觸動我的靈魂,還是在接手這份工作以後。”張鵬一説,“我幹了很多工作,到了這裏我的心才放下,我明白這就是我應該幹的工作。”

  “張館長對于陳列館有著很深的感情,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到館,又是最後一個走。對于館裏的每一處陳設,每一株花草可以説都了如指掌,這裏是他的另一個家。”抗聯史實陳列館後勤主任陳凱説,張館長的辦公室裏堆滿了抗聯有關的資料、書籍,而且還在不斷購置新的。

  “只有説起跟抗聯有關的事情,他才會‘滔滔不絕’。”陳凱説。

  12年裏,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的位置上,張鵬一從一名公務員,到精通東北抗聯史、走上“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張鵬一完成了從官員到學者的華麗轉身。

  尋訪崢嶸歲月

  為講好那些無名戰士的故事,他走遍本溪縣33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還深入到遼東地區、吉林和黑龍江等地的大山深處,鑽山溝、訪農戶,實地探尋

  “白雪鋪滿大地,山中雪積及尺,抗日救國戰士,猶著單衣水鞋,日夜出沒于寇賊倭奴之封鎖線,其困苦頗甚。”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曾在1936年6月25日寫下日記,記錄抗戰的艱苦卓絕。

  “含淚讀史,鞠躬做事。”張鵬一説,自己在了解抗聯歷史的過程中,常常會落淚。

  “高鴻亮先生筆記裏有一個個抗聯老戰士的名字,而在那14年遊擊戰的歲月裏,他們都是沒有名字的!抗聯鬥爭無比艱苦、十分慘烈,名字泄露出去,家屬很可能會遭到日偽軍殘酷的報復,所以在東北抗聯隊伍裏,大家都是以代號相稱。”張鵬一説。

  “14年朝夕相處的戰友,即便抗戰勝利後也很難知道對方的姓名,更多戰士的名字則永遠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有當年的一個代號。”説到這裏,張鵬一的眼圈又紅了。“研究歷史最能打磨一個人,做這份工作,一定要熱愛。”張鵬一説,“而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那些無名戰士的故事講出來。”

  為了講好那些無名戰士的故事,他不僅走遍了本溪縣33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還深入到遼東地區、吉林和黑龍江等地的大山深處,鑽山溝、訪農戶,實地探尋。

  “有一次在新賓縣,村裏一位老人説他有一個抗聯戰士用過的老式扎槍頭,我一聽太高興了,進屋一看,槍頭被壓在老人自備的棺材下面。”張鵬一説,“我跟老人家好説歹説,鑽進棺材就把槍頭拽了出來。”

  “收集文物、探訪抗聯歷史的日子是清苦的。”張鵬一説,有時候在深山老林裏只能啃一口麵包、喝一口山泉水。“但是和當年的東北抗聯戰士比起來,我這點兒苦算得了什麼呢?”

  “東北抗聯最苦,真正稱得上艱苦卓絕。”在採訪中,張鵬一好幾次重復了這句話,“抗戰勝利後,曾任中共東北局書記的彭真同志曾説過,我黨領導的革命鬥爭中有三大艱苦,一是紅軍長徵兩萬五,二是南方紅軍三年遊擊戰,三是東北抗日聯軍14年苦鬥。”

  在閱讀文獻、尋訪抗聯老人,鑽密林、找營地中,時常感動張鵬一的,是東北抗聯那種在艱苦環境中不屈不撓、堅持戰鬥的精神。

  “日偽軍封鎖嚴密,鎮壓異常殘酷,抗聯戰士們只能在深山裏修密營、打遊擊。”張鵬一説,“這也是很多抗聯遺址難以尋找的原因。當時為了躲避敵人,很多遺址荒廢在深山裏,只能根據健在老戰士的回憶重新走訪尋找。”

  張鵬一指著茂密的群山説:“抗聯老戰士告訴我,夏天,這山裏都是螞蟻、蚊子和草爬子(蜱蟲)。但是大家又不敢點煙驅蟲,怕被敵人看見。戰士們鑽在密林裏,就那麼生生地被蟲子叮咬,再加上陰暗潮濕,抗聯將士患上了很多疾病。”

  “冬天就更苦了,東北山區的氣溫能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張鵬一感慨道,“所以抗聯戰士們挖地窨子,在裏面生火取暖。晚上睡覺的時候,只能腳衝著火堆,頭衝著外面,一個晚上能被凍醒好幾次,有的戰士一覺醒來一只腳就凍殘了。”

  最苦的是沒有吃的,由于敵人的瘋狂封鎖,哪怕一粒米送到抗聯隊伍手裏都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張鵬一説。在高鴻亮的採訪筆記中,記錄下了抗聯老戰士劉鐵石的這麼一段話:“冬天是最難熬的,氣溫總在零下40(攝氏)度,天氣好點兒能到零下30(攝氏)度,最低到過零下50(攝氏)度,叫‘鬼齜牙’,雪都過膝深……受傷了怎麼辦?沒藥,只有大蒜頭止疼,傷員在‘後方’沒吃的,只有吃松子,那玩意兒砸一天也吃不飽……”

  一個老抗聯戰士曾告訴張鵬一自己吃樹皮、草根的“歷史”,榆樹皮要把外面的硬皮刮掉,留下裏面的嫩皮,滑溜溜的好下咽;冬天,要採摘樹梢上當年新發的新枝咀嚼,草根要找水溝邊、土崖上的,容易發現挖掘……樹皮、棉絮、草根,這就是抗聯將士的食糧。

  “每當聽到這些往事,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張鵬一最難忘的是一位老戰士的回憶:加入抗聯時,這位戰士只有十幾歲。“冬天貓在深山密營裏,晚上風刮過積滿雪的樹梢,大樹被凍裂發出‘咔咔’的響聲,心裏特別害怕。”

  “怎麼會不怕呢,那只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啊!那些扛起槍的稚嫩肩膀,堅定地告訴日本法西斯,東北抗聯是一支怎樣的隊伍!”張鵬一説,在閱讀、探訪這些抗聯戰士的故事時,自己的靈魂倣佛和那些戰士們的靈魂交融了,一起飛越那望不盡的崇山峻嶺。

  聚起抗聯“大家庭”

  在走訪抗聯老人、收集抗聯文物中,張鵬一和很多抗聯老戰士、抗聯烈士後代都成了朋友

  在陳列館裏的這些年,因為東北抗聯情結,張鵬一結識了不少朋友。

  其中有一位瀋陽的退伍老兵鄭建偉,一直用步行的方式為抗聯史實陳列館搜集資料。“他也是一個有抗聯情結的人,一開始是替別的館搜集資料,他此前兩次到本溪來要抗聯資料時,有關部門讓他來找我,每次我都熱情接待他,並給他找了厚厚的好幾本帶上。”張鵬一説。

  看似簡單的接待,卻深深感動了這個“老兵”,他決定,以後就替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搜集資料。“他是個‘奇人’。”張鵬一説,“他每次來本溪,請他吃飯時,就喜歡在街邊的小館子吃一口簡單的東北燉菜,丟下資料人就走;有時候在哪裏搜集到了珍貴資料就給我快遞過來。”

  記者電話聯繫到鄭建偉時,他正在黑龍江省雞西市收集、編寫抗聯資料。“我為什麼要專門給抗聯史實陳列館搜集資料,就因為他這個人。”鄭建偉説,“這兩年在東北我走了不少地方,但真正懂抗聯愛抗聯的人不多,能真正潛下心來研究抗聯的人就更少了。”

  “張館長是個務實、敬業的人,從一個外行的官員轉變為內行的學者,能夠拋下官場再讀書,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他要建立東北最大的抗聯史料中心,我非常讚同並全力支援他。”鄭建偉説。

  而鄭建偉也有一個“宏願”,“東北地區的抗日歷史苦于太碎片化,由于是敵佔區,很多歷史都要靠人去挖掘。從2014年開始,我走訪各地,要寫一本‘東北抗日’的日志,把從1931年到1946年這16年裏,每個月,每一天發生了什麼都記錄下來,把東三省每個縣抗聯戰士的事跡都編寫進去。”

  “用下半輩子寫完這本書,我將我的手稿送到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送到張鵬一手裏。”鄭建偉説。

  “現在還健在的抗聯老戰士已經不多了,所以得趕緊拜訪他們,把他們的音容、影像、事跡都記錄下來。他們才是抗聯史實陳列館真正的財富。”和鄭建偉一樣,張鵬一也覺得,東北抗聯的歷史需要“搶救性挖掘”。

  在走訪抗聯老人、收集抗聯文物中,張鵬一和很多抗聯老戰士、抗聯烈士後代都成了朋友。

  2007年,東北抗聯領導人之一的周保中將軍的警衛員劉義權來到抗聯陳列館參觀。80多歲的老人看著那段屬于自己和戰友們的崢嶸歲月,也不禁潸然淚下。“自從老人來訪後,我一有時間就給老人打電話問候,老人家精神很好,思路清晰,記憶力好,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請教他,他能給我講上幾個小時也不歇息。”張鵬一説。

  劉義權老人向陳列館捐贈了周保中將軍用過的硯臺、金筆、硬幣等文物。通過老人的牽線搭橋,周保中將軍的妻子、抗聯老戰士王一知的外甥馮新冀也將手裏留存的60多件珍貴文物捐贈給了陳列館。

  2010年,張鵬一前往天津醫院,看望已在彌留之際的抗聯老戰士王勇。老人當時已經昏迷,靠流食維持生命,當他聽到女兒説抗聯史實陳列館的館長來看他時,老人被“抗聯”這兩個字眼激醒了,一下子睜開了眼,伸出顫抖的手,緊拉著張鵬一不放。“我們在場的人都哭了,我哭得最厲害,也許在彌留之際,老人正想念他那些密林子裏的戰友吧!”張鵬一説。

  王勇老人走後,他生前保留的一些珍貴物品,都由其兒女捐贈給了抗聯史實陳列館。

  烈士宋鐵岩的孫子、孫女常來本溪縣給爺爺上墳,每次張鵬一都會陪著。他還爭取到縣民政局和草河掌鎮政府的支援,重新修建了宋鐵岩紀念碑。烈士家人深受感動,一致同意將宋鐵岩生前留下的珍貴文物捐贈給抗聯館。

  李兆麟將軍的女兒張卓婭多次參觀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參加由陳列館主辦的各種東北抗聯史實學術交流會,她曾寫下這樣的文字:展館越來越完善,史料越來越豐富,布展合理,實物、照片、油畫、雕塑群、情景再現使用現代科技等各種方法,加上講解員的生動講解,使參觀的效果達到極佳。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抗聯史實陳列館。

  “這是講好東北抗聯故事最好的時代”

  除了把展覽給來不了的貧困孩子送下去,張鵬一還組織編寫了三套抗聯史實教材,把抗聯英雄的故事滲透到孩子們的教育中

  談到教育部要求中小學教材將“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時,張鵬一很興奮,“我非常讚同,其實這些年我們做的很多工作也都是為了這一天。”

  在張鵬一心中,東北抗聯堅強不屈抗日的歷史,從來都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東北抗聯史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張鵬一總結了東北抗聯精神的四個內涵。“不當亡國奴的家國情懷,一心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寧死不屈度的民族氣節,聯合抵禦外侮的精誠品質。”

  記者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採訪時,不時碰到來參觀、學習的各地遊客。借助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的優勢,結合優美的自然環境,本溪縣啟動了“重走抗聯路”特色主題教育活動。

  “遊客們徒步走在抗聯路上,風餐露宿地體驗抗聯野外生活,聽著抗聯將士為民族為國家浴血奮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黨領導的東北抗聯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做出了怎樣的犧牲,我們黨擁有怎樣的豐功偉績!”張鵬一説,“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到這裏,我更要努力把東北抗聯的故事講好。”

  然而,在忙碌的接待中,最讓張鵬一難忘的觀眾卻是一幫孩子。“有一年,一所偏遠鄉村中學的孩子來館裏參觀,我一問老師,想來參觀學習的孩子們很多,但是鄉村學校因為路途、課程和經費等問題,只能選一部分孩子來參觀。更多的山裏孩子們,沒有到我館來的機會。”

  既然孩子們來不了,張鵬一決定把東北抗聯的展覽、東北抗聯的史實“送下去”。“我們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周邊各縣、區的鄉村學校去布展、講解。”張鵬一説,“有一次大冬天,我們在一所學校裏展覽,孩子們就趴在雪地展板旁記錄上面的抗聯英烈事跡,從上午到中午再到下午,孩子們一到課間就過來,有的連午飯也不吃。我被感動了,跟工作人員説,孩子們什麼時候記完,我們什麼時候撤展。”

  “這説明,孩子們是願意了解東北抗聯歷史,願意聽抗聯英勇事跡的。”張鵬一説。

  除了把展覽送下去,從去年開始,他還聯繫當地宣傳、教育部門和各地的東北抗聯史學專家,編寫了面向中小學生、成年人的3套抗聯史實教材,真正把抗聯英雄的故事滲透到孩子們的教育中,讓東北抗聯的故事薪火傳遞。

  “在東北地區,把東北抗聯的歷史專門編成課本,進行課堂教育,我們本溪還是第一家。”本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高世忠説。

  “我們本溪縣借助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這面‘旗幟’,發揮抗聯文化資源優勢,開展‘重走抗聯路’特色主題教育活動,打造抗聯主題係列教育基地,組織編寫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讀本,就是要大力弘揚東北抗聯的光輝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東北抗聯,努力把本溪縣建設成全國最具影響的抗聯紅色教育基地。”本溪市副市長、本溪縣委書記于慶偉説。

  在張鵬一的構想中,未來要在陳列館的周邊打造起抗聯主題公園,運用互聯網技術辦“網上陳列館”,繼續挖掘東北抗聯的歷史,把它書寫成完整的畫卷。“我要用我的下半輩子繼續這個事業,這是講好東北抗聯故事最好的時代。”

  如今的湯河邊上矗立著座座高樓,沿河西畔開起了琳瑯滿目的商店,夜晚時的燈火打在河水上,映照著這座充滿活力的小城。而湯河的東畔,則是沉靜、厚重、莊嚴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

  站在河東岸的人看到了這片土地充滿活力的現代和未來,站在河西岸的人則看到了這片土地深邃、博大的歷史。

  就這樣,現代和過去交融在湯河的清波裏,悠悠地流向遠方。(記者 徐祥達、劉學奎、張倵瑃)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相關新聞
  • 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獻信息中心向社會開放
    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的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獻信息中心開放儀式日前在哈爾濱烈士紀念館廣場舉行。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獻信息中心位于東北烈士紀念館西側一樓,使用面積300平方米,設有咨詢室、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
    2017-05-22 03:07:34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伊拉克總理宣布摩蘇爾戰事取得勝利
    伊拉克總理宣布摩蘇爾戰事取得勝利
    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結束並關井
    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結束並關井
    青海門源油菜花海引遊客
    青海門源油菜花海引遊客
    空中俯瞰美麗新世遺——鼓浪嶼
    空中俯瞰美麗新世遺——鼓浪嶼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129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