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跨越半個世紀的牽挂——新華社老記者重訪“老貧困”側記
2017-06-24 15:14:5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蘭州6月24日電(記者 任衛東、譚飛、王博)半個世紀的惦念,半個世紀的牽挂。6月22日至23日,年逾古稀的何東君、鄧全施相約來到甘肅省通渭縣,重訪他們擔任新華社記者時,曾經共同採訪過的苦瘠之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何東君、鄧全施二人還是剛剛入職的年輕記者。彼時的通渭,正遭遇連年幹旱,22個月未下過透雨。雖然同樣生在農村,但通渭的貧苦還是讓鄧全施震驚。他回憶説,土地無墑,草木枯焦,禾苗幹死,當地人缺糧缺水,“窮得沒有生氣”。

  受地理區位、地形地勢等諸多因素影響,通渭自然災害頻發,尤以旱災為禍最烈。據記載,13世紀末葉至20世紀前期,有籍可考的特大旱災就多達30余次。生態惡劣、土地貧瘠,通渭人的饑饉烙印十分深刻。即使在“苦瘠甲于天下”的隴中地區,“最貧困”也是通渭百姓祖祖輩輩難以撕去的標簽。

  那些年通渭的災情,讓周恩來總理聞之落淚,兩位記者也從此心生牽挂。這次,何東君和鄧全施分別從北京和海南遠道而來,相約再來通渭“走親訪友”,是為了了卻一樁心願——看看當年不敢奢望好日子的地方,如今全面小康在即,是不是真要脫貧了?

  今年豐沛的雨水讓蘭州市到通渭縣城近兩百公里的路綠意盎然。就連作家張恨水筆下“誰都頭痛的華家嶺”,如今也是滿山綠植。老記者們興奮地眺望車窗外,慨嘆幹山禿嶺到滿目蒼翠的巨大變化。

  從縣城到李家店鄉的道路正在大修,行車頗為曲折顛簸。村間狹窄小路,更是坎坷不平,泥水礙腳。老何還有輕微腰傷,常常步履蹣跚,氣喘吁吁。

  他們輾轉要去看望的,是多年前採訪過的王永祥一家。當時,一家五口住一孔窯洞,用破爛的牛皮紙水泥袋做“門”,鍋裏是很稀的能照見人影的野菜湯糊,景況十分揪心。如今王永祥已經去世,王永祥的小兒子王繼承是家裏現在的主人。

  門楣刻寫著“耕讀第”,院落幹凈敞亮。當地的傳統茶飲“罐罐茶”在電爐上咕嘟咕嘟冒著熱氣,王繼承的妻子熱情地拿出油餅油圈給客人品嘗。如今尋常的農家小吃,在過去都只有過年才能偶爾吃到。

  茶過幾巡,老記者們問起王繼承家裏的生活狀況。

  雖然相比過去生活條件改善了,但王繼承家在當地依然算不上富戶。原本在外當瓦工收入不錯,誰知在新疆一個建築工地幹活時卻意外受傷,只能回家侍弄家裏的幾畝地。加之三個孩子裏有兩個陸續上了大學,日子過得還是有些緊巴。

  王繼承説,因為家裏的特殊情況,他家被評為二類低保戶。妻子也在附近學校找到了幫廚的工作,每月也有2000元的穩定收入。

  王繼承的大兒子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家裏負擔輕了不少。去年,借國家危舊房改造的政策,王繼承將家裏最後一間土窯也換成了磚房。現在磚房蓋出了大模樣,只等著安到府窗、裝修入住。

  王繼承笑言,眼下家裏就要迎來“歷史最好時期”,“娃娃們一個個畢業工作了,日子就輕省了。”他充滿希望。

  臨近7月的通渭,麥穗彎了腰,玉米苗綠得發亮。老記者們記憶中陡峭的坡地,成了平整的“彩錦”。聞訊來的李家店鄉幹部説,這些年通渭立足實際推廣覆膜技術,固土保墑,糧食産量“九連增”。近十年,通渭一次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單位”,三次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吃不飽飯的日子成為歷史。通渭縣還把興修梯田作為治理水土流失、防旱減災的一項重要措施,採取整山係整流域規劃、人機結合、綜合治理、連片開發的方式,大規模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從“百姓家無隔夜糧”到“饑荒挨餓成歷史”,雖然舊貌換新顏,但全面小康在即,“苦甲天下”的通渭要跟上全國步伐,還面臨艱巨的任務。兩位老記者相約,待耄耋之年,再來通渭看看!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熊貓“夢夢”“嬌慶”啟程赴德
    大熊貓“夢夢”“嬌慶”啟程赴德
    湖南湘西遭暴雨襲擊
    湖南湘西遭暴雨襲擊
    山東煙臺:“準海員”登輪體驗
    山東煙臺:“準海員”登輪體驗
    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大漲
    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大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120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