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文化自信中的政治與學術
2017-06-12 10:26:40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3、樹立文化自信之路

  在文化問題上,我們強調文化自信,也強調文化自覺。當年費孝通曾説過,“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趨勢,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復歸文化,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自知之明是為了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而進行文化選擇時的自主地位”。費先生的論述極為精當。文化自覺是一種對文化的哲學反思。不建立在哲學反思上的文化自信,往往容易陷入盲目自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不愧為世界文明古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素,對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融合相處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民族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括眾多學派,各有其貢獻。中國的哲學思想尤為發達,中國可説是發育良好的早熟的哲學民族。只要我們讀讀《易經》、讀讀《道德經》、讀讀《莊子》、讀讀中國宋明理學、陸王心學及其繼承者的著作,可以發現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多麼豐富的精彩紛呈的哲學思想瑰寶。

  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學説為主體的文化,儒家學説道德論底色比較濃重。它主要是倫理之學、道德之學、成人之學。是培養有道德的人,培養聖人、賢人、君子。無論是治國理政、無論是為君為民,都有各自的道德規范。這是它的不世之功,也是至今仍然是我們重建道德和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但儒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因為世界是包括自然、社會和人的辯證統一體。人是世界的主體,但不是世界的唯一存在。關于人的學説,道德是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但不是唯一的問題。道德修養是人的最重要修養,但人不僅僅是道德存在物。離開對自然本質的認識,對社會本質的認識,對人的認識往往陷于抽象。道德教化注重的是人的心性修養,而不是注重把世界改造成為一個適合人優良道德生成的社會。歷史證明,如果只強調對人的道德教化而不注重改造社會,不注重合理社會的構建,單純道德教化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往往流于空疏和説教。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最高的智慧。但在儒學范圍內,“天人合一”的本義並非研究自然的客觀規律,而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境界。其中可發酵的智慧被包裹在天人境界的道德追求之中,並沒有得到具有科學性的闡述。我們當代對傳統“天人合一”擴展式的解讀,是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其中也包括對當代西方生態學理論吸收後的重釋,並非儒學中“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的原意、本意。這種重釋是允許的、需要的,是傳統文化與當代相適應的表現,也是馬克思主義為中華傳統文化增添新的科學元素的范例。

  文化自覺,就是要認識到以儒學為主導的傳統文化的精華之處,充分發揮它的長處,但也應該認識到儒家文化也有其短板。在儒家文化中,最有地位的人是有道德的人,最著名學者是經學家,最重要的學術成就是注經,最有威望的大儒是儒學道統的繼承者,而不是科學家或發明家。至于技藝匠人更不可能佔有一席之地。柳宗元的《梓人傳》和《種樹郭橐駝傳》這樣歌頌匠人之作,在儒家思想中是極為罕見的。

  在西方,文藝復興後,接著而起的是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大發展,現代社會理論和啟蒙思想家群起。資本主義生産需要發展生産力,必然推動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發明;因為反對封建制度,為新興的資産階級革命做理論準備,必然會出現像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這樣的思想家,出現百科全書學派,出現亞當·斯密、李嘉圖這樣的經濟學家。它們是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的需要而産生。在歷史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這是由發達的農業和發達的手工業推動的,而建立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宗法制度為紐帶的儒學是適應封建社會需要的,它無法適應社會形態的急劇轉變。

  儒學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處于主導地位,讀經、科舉、功名,成為士子們的畢生追求。在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的長處可見其長,而短板不見其短,因為當時並沒有這種要求,不足之處不會太凸顯。可當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二百多年並向外殖民擴張時,中國直到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仍然是封建社會,仍然是儒學主導,雖有西學的引入最多處于所謂“用”的地位。以這種重道德而缺少與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伴而行的儒家文化,當然不能從思想理論上應對外來的侵略。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的必然要求。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文化自覺,仍然把復興儒學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核,而不注重在當代文化構成中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就不能適應中國社會的新變化。“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和民主是一種進步,是對儒學走出社會困境和轉化的一種推動,決不能因為糾正“五四”的某些片面性錯誤而向後轉。

  習近平總書記説,“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我以為總結中國歷史和文化自信發展的馬鞍形進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文化自信與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強大,與國家的統一與民族團結是命運與共的。中國文化從傳統到當代的發展,之所以一脈相連,從未中斷,雖經曲折,沒有像其他幾個文明古國那樣歷經帝國滅亡、國家分裂、文化碎片化的命運,是因為中國通過民族文化融合,長期作為一個統一的、獨立的而且強大的國家存在。近百年中國任列強淩辱,是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落後、軍閥混戰、國家分裂、國力衰弱的結果。因此,在當代中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文化自信的重建,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指導,離不開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離不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如果不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不獲得民族獨立和解放,如果沒有社會主義的建立和改革開放後舉世矚目的成就,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文化自信的重建是不可能的。

  魯迅先生在《燈下漫筆》中説,他看到外國人在中國坐在圓的桃花心木的食品桌前,川流不息地獻上山珍海味,在淡淡的中國情調的電燈罩下,談論著中國的古董和字畫,享用中國的文明給他安排的一切,沉痛地説,“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席的廚房。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魯迅如此激憤,是激憤于中國當時國力的衰弱,中國的物質文明和藝術珍寶只能成為外人的饕餮大餐,而不能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費孝通説得很對,“文化特色的發揚,離不開強盛的國力。如果我們有理由認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中又將進入一個強盛時期。我們就應該意識到,生活在新世紀的中國人正面臨一個充分發揚中華文化特色的歷史機遇的到來。”這個重要機遇,就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中,中國道路越來越為世界所承認,中國的制度建設所顯現的優越性打破了西方民主制的歷史終結的神話。沒有經濟實力,沒有國力,文化自信就會淪為空談。

  中國歷史經驗證明,要樹立文化自信必須正確處理文化古今中外的關係。古今關係,不僅是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線性關係,不僅要高度重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還要充分理解當代中國文化自信重建的豐富內涵。我們要高度重視中國傳統經典的學習,要提倡學習中國儒家經典,但作為國家文化政策來説,不是要培養繼承儒學道統的當代新儒者,而是要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中國文化,要有利于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並使在中國經典的研究和闡述中能注入馬克思主義的新元素。當代中國,不是古代中國;當代中國社會,也不是古代社會。我們既應該培養精通中國各方面傳統文化的學者專家,更應該發展當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説,培養中國現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現代經濟學家、現代社會學家、現代法學家和各個行業中的現代高素質人才。儒學一枝獨秀獨尊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不應重復,也不可能重復。

  中國歷史經驗證明,我們還要正確處理中外關係,即中華民族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係。中華民族自古就善于吸取外來文化。無論是張騫通西域或漢唐佛教的傳入,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都發生過重要作用。閉關鎖國是不利于國家和文化的發展的。馬克思在文章中把當時與外界隔絕的清王朝,形容為“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裏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解體”。

  社會主義中國從不拒絕向西方學習。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國留學生之多,是世界之最。真正害怕我們學習西方的是某些懷有政治偏見的西方人自己。他們最樂意的是向中國輸出他們的價值觀,輸出他們的所謂民主和人權,最不願意的是向中國輸出他們的先進科學和技術發明。科學和技術封鎖是他們對付其他國家的方法。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關起門來自信,而是以最寬闊的胸懷吸收世界先進文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優秀文化,廣納世界各國之長,學習世界各國的優點是我們的對外開放題中應有之義。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就是要把它建設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事物是辯證的,理論也是如此。我們不僅要看到文化自信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和文化的支撐作用,同樣我們也要看到中國道路取得的成就,我們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優越性的凸顯,對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的實際作用。因為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正以實踐成果證明文化自信的正確性和重要性,並進一步推動全國人民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決心。

  強調文化自信決不是盲目自大,文過飾非。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中國道路仍然在不斷總結經驗中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仍在與時俱進,中國制度構建仍然在不斷完善和法制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係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從嚴治黨、鐵拳反腐,大力推進民主、法治、人權建設。我們從不諱言,當代中國面臨的社會矛盾十分復雜。當前的一些問題,有些是社會進步的代價,有些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道德教育滯後造成的,有些是改革開始時始料不及的。自我改革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偉大事業,方向正確是最重要的。當然,正確的方向並不能保證每項措施、每次決策、每個步驟都完美無缺,無可批評。而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虛心傾聽和接受人民群眾的意見,是最有效的糾錯機制。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一定能越來越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作者:陳先達 係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

   上一頁 1 2 3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暴雨襲南京
    暴雨襲南京
    江蘇南通一處路面發生塌陷
    江蘇南通一處路面發生塌陷
    北京:假日裏的工廠遊
    北京:假日裏的工廠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112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