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求解從“強盛國家”到“幸福國家”之路
2012年11月13日 22:44:48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打印
【糾錯】

求解“人民幸福”的中國之道

    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綜合中國已發布的各類遠景規劃,2020年,中等收入者將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體,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社會保障和醫療衞生服務網絡將覆蓋全民,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之列。

    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居全球第二,但要到2020年中國才有可能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使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都通上水泥路,使每個自然村接上寬帶,每個鄉鎮衞生院都配備1名全科醫生。

    長期從事民調工作的廣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執行總監王文俊説:“貧困的、低水平的、短暫的愉悅不是幸福,富裕的‘焦慮’也不是幸福。探索制定一套可測量、可考核的幸福指標就是要迫使各級官員去探尋百姓幸福的‘最大公約數’,使人們更加趨近幸福。”

    與發達國家的幸福挑戰不同,中共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在於彌合差距。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説,經濟發展速度快的地區,中共和政府要滿足人們由‘生存’到‘發展’的多元幸福訴求,在老少邊窮地區最迫切的任務還是脫貧致富。

    十八大代表、中共益陽市委書記馬勇説,農民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在拉大,需要改革城鄉二元的土地産權制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

    面對複雜的國情,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認為,中共要兌現為人們謀幸福、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承諾,不能光看平均水平,漠視不幸福的地域和個體,必須識別不幸福的人群,尋找影響幸福指數提升的根源,從而提高整體的幸福水平。

    《從“廣東製造”到“廣東創造”》一書作者大衛·弗格森認為,過度的物質主義傾向是西方國家的教訓,對中國來説,幸福治理和經濟轉型同等重要。

   上一頁 1 2 3  

分享到:
( 編輯: 錢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