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的全球難題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一直相信物質的發展是幸福的源泉,國內生産總值被廣泛接納為指引幸福的基本路標。伴隨次債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全球環境的惡化、社會動蕩的發生,很多人的生活安全感下降,改良現有評價體系的實踐正在全球展開。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已倡議制定一個比國內生産總值更能衡量環境社會影響的指標來反映人們的幸福水平。由34個發達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甚至還發布了首個“你的更美好生活指數”。
金融危機下政府優先考慮的議程究竟應該是經濟增速,還是內在幸福?
中國在多個省市也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優化政績考核、促進“幸福指標”的舉措。但是,群眾的反響各一,不少人認為幸福是基於個人一地一時的感受,無法進行量化衡量。
經濟增長與幸福的關係也呈現了複雜的關係。《小康》雜誌和清華大學媒介調查研究室日前聯合發布的“2011-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收入依然是最影響公眾幸福感的因素。
從廣東省發布的幸福評價指標來看,經濟增長和幸福水平卻並非正相關。2011年,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城市廣州和深圳的群眾幸福感在本省排名中處於中游偏下位置。
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説,這一結果符合國際經驗,當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7000美元以後,幸福指數不會與經濟增長同步變動,甚至會出現趨勢相逆的情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為5432美元,按現在可比價計算,與40年前的美國不相上下。
這意味着,從積弱積貧到小康社會再到富強、繁榮的現代化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但同時中國也需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避免把國內生産總值作為幸福征途上的唯一路標。
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從單一追求經濟現代化到囊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更為全面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全面協調、也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