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謹防以養生之名行非法行醫之實
2018-06-29 08:49:13 來源: 法制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要讓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不變成醫療活動,就要明確監管主體,從九龍治水發展到一龍管水

  推拿、按摩、針灸……不少上班族肯定在養生店、保健店光顧過這些項目,然而這些服務或將在中醫養生保健機構被禁止。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明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及其人員不得從事醫療活動,不得使用針刺、瘢痕灸、發泡灸、牽引、扳法、中醫微創類技術等”(6月28日《成都商報》)。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早就該得到規范。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人體調理需要“三分治,七分養”的理念深入人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行業得以迅速發展。據統計,我國中醫養生保健市場規模已超1萬億元。服務機構與從業人員不斷壯大,服務內容也越來越多,人的一身從頭到腳、從裏到外,不少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都有服務項目涉足,從推拿按摩到刮痧拔罐,從針灸牽引到微創醫療,無所不包。用一句形象的説法就是,“經營者有多大膽,服務就有多廣”。

  然而事實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並非無所不能,“沒有那個金剛鑽,就不能攬瓷器活”。中醫有許多技術方法,雖然既可用于疾病治療,也可用于養生保健,具有醫療與保健的雙重作用,但是,其中大部分技術都具有風險性,比如針刺、瘢痕灸、發泡灸、牽引、扳法、中醫微創類技術、中藥灌洗腸、開具中藥飲片處方等,容易出現不必要的身體傷害或延誤診治。因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早就將這些中醫服務明確為中醫診療行為。而養生保健機構並非醫療機構,顯然不能提供這些服務。

  由于在養生保健機構從事醫療活動的從業者,往往只是所謂的保健師,且缺乏服務技術標準和規范,養生養出傷病乃至死亡的悲劇時有發生。比如,去年5月,合肥一名女子在一家中醫養生館接受針灸服務時發生意外,搶救無效死亡。這類意外事故近年來並不少見。有醫師介紹説,養生館搞推拿按摩,往往是客人哪裏不適就推拿按摩那裏,不當操作會導致頸椎骨折甚至癱瘓,背痛可能是由冠心病或心絞痛導致,推拿不當會有生命危險。由此可見,確有必要讓養生歸養生,讓醫療歸醫療。

  此番,相關部門終于向中醫養生保健亂象説“不”,這無疑是公眾的福音。不過,一紙規范並不意味著就能終結這種亂象。哪些行為是中醫診療活動,哪些機構可以開展中醫診療活動,我們並不缺乏明確規定,最缺乏的還是有效監管。有業內人士透露,衛生部門主管醫療機構,對養生機構無執法與處罰權;工商部門主要負責企業主體資格審核、經營行為規范及消費糾紛查處,難以監管養生機構的醫療行為是否專業;而保健品藥品歸食藥監部門管,但也不是所有養生機構都出售保健品藥品。

  因此,要讓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不變成醫療活動,就要明確監管主體,從“九龍治水”發展到“一龍管水”。在審批養生保健機構的開辦時,要嚴格執行“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服務崗位人員應取得有關主管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書,開展的服務范圍應與取得的資質相一致,同時應持健康合格證上崗”等規定,而非“誰都能開”“不管注冊成什麼都可以幹養生保健”。此外,還要面向公眾進行科普,讓他們區分養生和醫療,在接受養生保健服務時發現相關機構涉嫌非法行醫,應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何勇海)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 中醫創新呼喚“李時珍”
    近日,在紀念李時珍誕辰500周年大會上,李時珍嘔心瀝血近三十載完成的巨著《本草綱目》再次引發熱議,也將大眾的目光引向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未來。
    2018-06-11 08:39:54
  • 經典名方不需臨床試驗,只會傷害中醫
    在任何時代,我們都必須重新檢驗人類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所有知識。
    2017-12-04 08:46:18
  • 治保健食品亂象要抓“病根”
    另外在消費者的層面,的確也需要政府或者醫療機構進行更多科普,明白保健食品的客觀功效,減少盲目預期,這是確保保健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土壤” 。
    2016-06-21 08:48:23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深圳海關查獲6件清代文物
深圳海關查獲6件清代文物
又到畢業季
又到畢業季
美麗中華大地書寫綠色傳奇
美麗中華大地書寫綠色傳奇
上海:老公房配上新電梯
上海:老公房配上新電梯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3053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