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2020-04-10 16:15:5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廣州4月10日電  題: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黃垚、詹奕嘉、毛鑫

  粵東潮州鳳凰山,層巒疊嶂、雲霧繚繞,鳳凰鎮各村落“隱藏”其間,數以萬計的茶農正忙碌地採摘單叢茶。這裏曾因貧窮讓鄰鎮人“避之不及”,如今卻已是“富在深山”,個中玄機就在這片漫山遍野的單叢茶裏。

  鳳凰鎮海拔高、氣候濕潤、土壤富含礦物質,種茶已有數百年歷史。這裏的烏龍茶因單株種植、單株採摘、單株制作而得名鳳凰單叢,其味“香甘醇韻”而被許多茶客稱道。然而,交通不便一度阻礙了單叢茶走出深山,不少茶農貧困潦倒、生計艱難。

  “之前山路因為是土路,經常打滑,車有時候還要好多人來幫忙推上去。”鳳凰鎮烏崠村村民魏繼業回憶説,直到20世紀90年代盤山公路的修建,才使單叢茶香飄出山嶺,進入千家萬戶的茶杯。

  公路開、電力通,鎮裏海拔最高的烏崠村“烏雞變鳳凰”,成為鳳凰鎮首屈一指的富裕村落,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有樓房、戶戶有汽車,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

  “以前村民還種些蔬菜水果,現在幾乎都種茶了。”鳳凰鎮黨委書記黃志剛説,目前全鎮單叢茶種植面積7萬畝,年産量超過700萬斤,産值約10億元,不少農民年均收入已達十幾萬元。“許多村民看到家鄉茶産業發展,紛紛從外地回來種茶。”

  單叢茶均價大致在80元至120元之間,好的高山單叢茶能賣到每斤數千上萬元。“每年三四月份,鳳凰山上採茶的農民、制茶的師傅有七八萬人。”黃志剛説,今年春節後為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對茶産業的影響,當地政府幫茶農在鄰縣、鄰省找了不少採茶工。

  “採茶工好找,但技術高超的制茶師傅很稀缺。”家裏九代人都在種茶葉的“80後”黃遠智告訴記者,除生長環境外,單叢茶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加工制作技術,曬青、做青、揉捻等工序的繁復考究程度在茶葉中十分罕見。

  曬青階段“看天吃飯”,做青等則靠師傅技藝,但由于每個人手勁、方式不同,即使同一種茶做出來味道也有差異。為了提高效率、穩定品質,年輕的茶農們提高了制茶的機械化程度。黃遠智舉例説:“揉捻階段1臺機器可以代替10個工人;以前一個木炭爐一次只能烘焙不到1斤茶葉,現在機器1小時能烘焙幾百斤。”

  “標準化生産是提高中、低山單叢茶品質的關鍵。”黃志剛表示,價值高的高山茶可以採用個性化種植制作方式,但産量更大的中、低山茶需要通過採用標準化生産技術提升品質、打出品牌,這是鳳凰鎮茶産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上幾代人主做批發,我們這一代想做‘字號’。”談到創建品牌,黃遠智感觸頗深,他希望能更好地繼承父輩們留下的古茶樹和制作技藝,通過更科學的種植和管理方式,提升單叢茶品質,打造“百年老字號”。

  鳳凰單叢茶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正在加緊建設。潮州市茶産業促進會會長陳玉春介紹説,涵蓋非遺傳承、工夫茶培訓、茶文化空間的茶葉交易市場也已在規劃建設中,未來還打算建設線上線下採購資訊對接平臺,更好服務茶農。

  “鳳凰茶産業不僅要追求品質、鞏固提升第一産業,同時還要‘接二連三’融合發展。”黃志剛對鳳凰鎮的未來信心滿滿,“我們將通過創建茶旅特色小鎮,連接第二、第三産業,讓茶園變公園、農民變股民,既保護生態又推動增收,走好農村特色産業振興路。”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83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