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陜西:“柔性治水”讓三秦大地“水潤水美水富”
2017-10-23 14:45:5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10月23日電(記者李勇、張軍)深秋的秦嶺北麓層林盡染,在藍田縣玉山鎮劉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新華談起“綠水生財”夢想滿是期待:村內不足4000米長的清峪河有望吸引數億元旅遊投資,建成水利生態景區。

  深山小溪能有什麼價值?之前幾乎無人問津,但陜西近幾年“柔性治水”理念的推廣與實踐,使農村更多的溪流、澇池、塘壩“因水成景、因景致富”成為現實,全省已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35處、省級水利風景區67處。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僅漢中市石門水利風景區就接待遊客5.18萬人次。

  陜西是嚴重缺水地區,每人平均水資源總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如何在“半瓶水”基礎上開創水生態、水文明新局面?全省近年來堅持以“係統治水、柔性治水”理念為引領,通過實施“關中留水、陜南防水、陜北引水”區域方略,構建“江河湖庫”聯通互濟水係,努力實現“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目標。

  最先感受到係統柔性治水變化的是廣大農民,他們從治水工程的旁觀者,變身水生態文明的參與者。2016年12月,陳新華被鎮政府確定為清峪河村級河長。他和巡查員張青俊每天風雨無阻,至少要到河邊巡查5次。“今天的綠水,就是明天的風景和財富!”越來越多的陜西農民像陳新華、張青俊一樣,自覺行動起來保護身邊綠水不被污染破壞。

  藍田縣境內的輞川曾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隱居地。當年這裏的溪流、碧水、稻田等美景,讓他寫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及“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等名篇佳句。近年來藍田通過水生態治理,將境內白牛河、桐花溝、寒門寨等峪口打造成小型景點,許多歷史水景得到重現。在普化鎮寶興寺村一條小溪邊,記者看到一處小型污水處理場所,佔地235平方米,日處理生活污水50噸,而且有樹有花有草,成為當地農民休閒場所。

  渭河是陜西的母親河,由于水體污染嚴重,水量減少,“一條大河幾米寬,沙坑遍布臭熏天”,一度被稱為“關中城市下水道”。“柔性治水”理念的推廣落實,使陜西境內的渭河、漢江、丹江、延河等大江大河發生明顯變化。過去江河堤壩身高坡陡、水泥堆砌,少人問津。如今綠草覆坡、綠樹護壩,遊人如織。記者前不久實地察看了渭河西安段綜合治理工程,堤上綠樹成蔭,灘內水草豐美,時見鴨鳧鴦戲、鷺飛鷗翔。

  2016年以來,陜西各地大力推進農村澇池、塘壩、水窖的水生態修復,實現“澇時蓄水、旱時取水、枯豐調節、平時成景”,重在惠民富民。渭南市把澇池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已建成澇池風景點504座。寶雞市按照“一縣一濕地、一鎮一水面、一村一澇池”目標,規劃建成湖泊126個、澇池1023座,修復濕地29處,形成萬頃水面。今年以來,全省已完成澇池修復整治582座,另有147座正在建設。

  係統柔性治水理念和實踐,既為群眾提供了休閒娛樂新去處,也為農民找到了脫貧致富好門路。據西安市水利局介紹,全市近年建成24處湖池濕地,每人平均增加濕地面積3.68平方米、水面面積1.6平方米。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全市39處水生態遊覽景點接待人數均超過100萬人次。特別是9月28日開園的西安市鬥門水庫(昆明池)一期景區,當日接待遊客超過5萬人次。

  陜西省水利廳廳長王拴虎説,全省將持續推進引漢(江)濟渭(河)等十大水源工程,建設渼陂湖、鹵陽湖等十大水生態工程,還規劃了總投資1350億元的民生水利項目,力爭到“十三五”末明顯改善水生態環境,更好實現“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目標。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熊貓享受秋日時光
大熊貓享受秋日時光
美麗中國丨紅葉“醉”金秋
美麗中國丨紅葉“醉”金秋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黃山雲海瀑布醉遊人
黃山雲海瀑布醉遊人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70112184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