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內蒙古:産業扶貧因地制宜 農牧民脫貧加速
2017-10-09 17:57:45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9日電  題:內蒙古:産業扶貧因地制宜 農牧民脫貧加速

  新華社記者董璐

  今年夏天,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斯仁巴布收入頗豐,家裏經營的別具特色的牧家樂和沙上衝浪車不僅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也為他帶來了近30萬元的收入。

  “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斯仁巴布説,小時候村裏沒路沒電,人們只能靠外出打工解決溫飽,2013年以來景區建設完善遊客增加,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人也都選擇回鄉生活,戶均收入也從2006年的一萬元增加到如今的十幾萬元。

  斯仁巴布生活的改善源于內蒙古近年來穩步推進的産業扶貧、金融扶貧和生態建設扶貧等一係列惠民政策。記者從內蒙古扶貧開發辦公室獲悉,2016年以來,內蒙古已有24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明顯改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保障水準顯著提高。

  曾佔內蒙古貧困人口17%的烏蘭察布市,2016年以來先後制定出臺了産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18個脫貧攻堅配套性政策文件,今年計劃通過産業扶貧扶持貧困人口8.6萬人,産業扶貧覆蓋率達到貧困人口的80%。

  60歲的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東八號鄉北庫倫村農民張延庭是這一政策福利的受益者之一。他的生活一度頗為困頓,老伴疾病纏身,種植的馬鈴薯産量低銷路不暢,只能靠政府發放的低保金維持生活。

  轉機出現在2015年。這一年,張延庭通過土地流轉和産業合作等模式加入當地一家馬鈴薯龍頭企業,不僅每年可拿到近萬元土地流轉收入,企業還統一提供種薯、技術標準和訂單收購,銷路打開了,張延庭老兩口生活頗為富足。農閒之余,他們還通過返聘務工的形式在公司打短工,每年收入也有一萬多元。

  脫貧攻堅是頭號民生工程,産業扶貧必須要發展貧困群眾願意幹、想幹並且能幹成的産業項目。呼和浩特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由貧困村村民自主選擇項目,4年來每年投入財政扶貧資金60萬元。同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能人和合作組織參與,形成“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能人+貧困農戶”的發展模式,充分激發了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因地制宜發展以賽馬繁育為主的扶貧産業,從運動馬繁育、馬術培訓、競技比賽、鄉村旅遊休閒騎乘四個方面,將當地農民納入到産業體係中來,指導農民種植飼草料、餵養馬匹、開展鄉村旅遊服務等,走出了一條“旅遊+馬産業+扶貧開發”的新路。

  內蒙古還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創新,重點在毗鄰8省區邊界、城市周邊、景區周邊、少數民族聚居村落、精品線路沿線打造了一批高端農牧場、特色旅遊小鎮、鄉村旅遊集聚區和特色家庭接待戶。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蒙古鄉村旅遊收入609億元,同比增長21.8%,全區貧困旗縣的294個村(嘎查)從事旅遊業,近3.5萬貧困人口通過旅遊脫貧。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飛閱唐山灣月坨島
飛閱唐山灣月坨島
玩轉全球之遙遠的風景
玩轉全球之遙遠的風景
八月十八潮
八月十八潮
鐵路迎來假期返程客流高峰
鐵路迎來假期返程客流高峰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177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