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新華時評:月明中秋,最是思國懷遠時
2017-10-03 10:01:20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濟南10月3日電 題:月明中秋,最是思國懷遠時

  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又是一年月圓時,你是否得償所願歸家賞月?寒暑交替,對多數人來説,此刻是團聚的好時光;對異鄉的遊子,此刻最想聽到熟悉的鄉音;對堅守的勞動者,此刻是無聲的付出與守望。萬千思緒凝練成最強烈的情感——思國懷遠。

  文脈悠長、思接千古是中秋節無法磨滅的文化印記。從“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裏光”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再到“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千百年來,“月明中秋”早已融入血液、化入思緒,成為存于個體的文化基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家庭與團圓,更是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吃月餅、賞桂花、拜月賞月,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點點滴滴無不寄托人們對遠方家人的思戀,對親朋好友的祝願。這也成了中秋節最本真、最淳樸的情感內涵。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中秋時節更帶有收獲的喜悅。“秋”字本就帶有禾谷成熟收獲的意味。人們盡可能回家團聚,何嘗不是一次年中總結。當青島的海水稻迎來收割期、“風雲四號”衛星打磨15年終成利器、“刷臉取錢”邁入現實生活,每個人都是這些科技成果呱呱墜地的時代親歷者,更見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每一個腳步。

  四季輪轉如梭,如今的中秋被賦予更多內容,表達方式也豐富多彩。但是,中秋節的主題不僅限于口腹之樂,此刻閒暇難得,何不翻幾首詩詞、看幾篇舊章,去感受“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時空交錯與歷史情懷。日常生活本已瑣碎,不妨給思想以羽翼,換個維度發現生活新的意義與喜悅。

  歡聚時刻,我們也不能忘記,有些人已無法親歷這份喜悅與期待。他們中,有的是將論文寫在祖國山水的李保國、鐘揚們,有的是一腔熱血書生報國的黃大年、南仁東們,還有的是奔波在扶貧攻堅最前沿的廖俊波們。當歡聚成為記憶、太陽重新升起,珍惜前人的無私奉獻,繼續書寫一代人的無悔征程。這才是中秋節延續至今並將延續下去的最大意義。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敏彥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金秋賞菊圓明園
金秋賞菊圓明園
各地景區迎來客流高峰
各地景區迎來客流高峰
托斯卡納舉辦“英雄”復古騎行
托斯卡納舉辦“英雄”復古騎行
全民健身:喜遊柳江慶“雙節”
全民健身:喜遊柳江慶“雙節”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20112175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