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紅牛”鋪就致富路
2017-08-06 16:52:23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8月6日電 題:“紅牛”鋪就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姚兵、白靖利

  “以前牛幫人幹活,現在人幫牛幹活。”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動戛鎮芒丙村小組村民邵懷蘭一邊喂牛,一邊自嘲是“牛的奴隸”。

  近年來,肉牛養殖已成為芒丙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産業。邵懷蘭所説的“紅牛”,就是在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紅色信貸”)扶持下推廣養殖的肉牛。

  芒市集邊疆、民族、貧困于一體,要完成38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逾1.3萬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實現守邊固邊、安居樂業,任務繁重、責任巨大。

  中共芒市市委組織部部長鄭昭説,針對基礎條件差、支柱産業少、發展資金缺、脫貧致富難等問題,芒市經過反覆研究,找到了肉牛養殖這條路。2015年來,芒市累計發放3.8億元“紅色信貸”,專項扶持“紅牛”養殖。

  數據顯示,2014年底,芒市肉牛存欄5.99萬頭、出欄2.44萬頭。2016年底,存欄10.28萬頭、出欄5.01萬頭。

  鄭昭説,通過“黨建+金融+産業”模式,基層黨組織在産業發展中的引領、農村黨員在脫貧致富中的示范作用凸顯,形成了“抓實黨建促發展、發展産業促黨建”的良好局面。

  今年39歲的邵懷蘭201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她在2015年申請了20萬元“紅色信貸”,擴大了肉牛養殖規模。去年,他們又與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合作經營,盤活了93萬元“紅牛”貸款,貧困戶每年可分紅2000多元,還可利用閒置土地種牛草、在牛廠打工賺錢,貸款本金和利息由邵懷蘭夫婦承擔。

  如今,邵懷蘭家的肉牛養殖數量從最初的十幾頭髮展到140多頭。清掃圈舍、收割飼草、拌料喂牛……對于邵懷蘭夫婦而言,養好這140多頭牛需要花很多功夫。

  “養牛讓我們富了,但一家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邵懷蘭的丈夫陶加應也是一個養牛能手,通過摸索,他在自家養牛場安裝了軌道推車和下料口,節約了不少人力,相鄰村寨和縣市的養殖戶常常來“取經”。牛舍建設、品種選擇、飼料搭配、疾病防疫的經驗,夫婦倆都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

  在動戛鎮芒丙奶水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一個養殖小區,47歲的楊從周正在用機器把收割回來的牛草粉碎。這個養殖小區有12戶村民養了200多頭牛,楊從周2015年申請10萬元“紅色信貸”,養了13頭牛。“養牛産業相對比較穩定,而且可以用玉米秸稈和稻草餵養,減少了焚燒帶來的污染。”他説,養牛每年可帶來8萬多元收入,加上烤煙和其他農作物種植,日子越來越好了。

  芒丙村小組黨支部第一書記趙孝春説,“紅色信貸”解決了百姓想幹事缺資金難題,“村社合一”模式加速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真正實現了基層黨建和産業發展“雙推雙促”。

  如今芒市已創辦44個專業合作社,有2900多戶、14500余名黨員群眾養“紅牛”,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産業發展起來了,致富路也修好了,下一步我打算學些技術,在深加工方面做做文章。”陶加應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相關新聞
  • 雲南富民——種植果林助農增收致富
    近年來,雲南省富民縣羅免鎮依托優美的生態和自然環境,大力發展種植果林,全鎮種植各種果林6萬余畝,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山區群眾脫貧增收致富。
    2017-08-02 12:22:40
  • 上安鄉什育村探索養魚致富
    (記者郭暢 通訊員毛景慧 陳歡歡)炎炎夏日,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上安鄉什育村,村民們拉網捉魚、搬魚過秤。”什育村黨支部書記黃進興説,昔日守著一畝三分地過苦日子的村民,如今變身“養魚達人”,全村350多畝魚塘年産銷成魚3萬余斤。
    2017-08-01 07:20:41
  • 啃秸稈“造”肥料 小蚯蚓吃出環保致富大産業
    “以前村裏的蔬菜秸稈填滿了溝、臭遍了村,現在全部拉去喂了蚯蚓,蚯蚓糞又成了種菜的好肥料,真是一舉多得。”
    2017-07-31 16:20:41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夢幻荷塘
    夢幻荷塘
    暴雨中的“最美人墻”找到了!
    暴雨中的“最美人墻”找到了!
    河南濟源酷暑難耐 上百野生獼猴扎堆衝涼
    河南濟源酷暑難耐 上百野生獼猴扎堆衝涼
    戈壁大漠上演自行火炮分隊對抗,場面霸氣!
    戈壁大漠上演自行火炮分隊對抗,場面霸氣!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143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