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幹部調研現"哥德式"、"盆景式"等四大"虛浮症"
2017-05-02 15:30:28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幹部調研少些虛浮症、多些原生態

  ◆ 有些領導幹部在調研中仍存在打招呼踩點、提前彩排、只聽成績不聽問題和意見、只收集材料不分析解決等“虛浮症”

  ◆ 調研“虛浮症”會導致領導幹部雙腳“踩空”,頭腦“發空”,問題“抓空”,出現“拍腦袋”決策的現象

  ◆ 領導幹部要掌握“原生態”的民情,宜切實轉變調研作風,輕車簡從,不打招呼,直接到基層一線去,到群眾中去

  ◆ 如何讓幹部調研更接“地氣”?五個要點需把握

  據媒體近日報道,在某地有一條連接馬路的水泥路,寬約兩尺,高出田埂一截子,明晃晃地通向田地深處。農田裏修水泥路幹什麼?幹部笑而不語,農民背後戳穿:這塊地是示范田,上頭經常有領導來參觀,為了避免弄臟領導的皮鞋和褲子,專門修了水泥路。

  類似現象並不罕見。2013年新華社就曾報道過湖南某市存在的各種五花八門的“假調研”——如“民情筆記全由基層幹部代寫,明明人在城裏,名字卻赫然出現在數十公里外的聯點駐村簽到本上”……

  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2016年2月23日,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強調,要重視調查研究,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氣。

  “作為領導幹部的一項基本功,調研是科學決策的關鍵環節,是聯繫群眾的必然途徑,也是展示其工作作風的重要窗口。”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談方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説。

  在談方看來,領導幹部要掌握“原生態”的民情,宜輕車簡從,不打招呼,直接到基層一線去,到群眾中去。“不按常規套路‘出牌’,不走尋常‘路線’,才能讓基層‘防不勝防’,這有利于根治幹部調研‘虛浮症’。”

  醫治四種調研“虛浮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重視調研是中國共産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

  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來,各地強化和改進調研工作,要求各級幹部走訪基層聽真話、察實情、知民意,在調研中發現問題、找原因、想辦法。然而,在現實中,有些領導幹部染上的調研“虛浮症”仍然病根未祛。

  形式之一,“踩點式”。有些領導幹部走訪基層調研,提前安排工作人員打招呼,給下面留有充裕的準備時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形式主義風氣一級傳染一級,使一些調研變成了上下默契的“約研”。有的基層為做好“迎研”工作,專門對領導幹部要去的企業、農戶家庭、參觀地點進行重點“踩點”。

  一些調研對象,甚至被基層專門挑選並進行“培訓”。領導一般會到公路沿線或路途近一些的“點”,地方偏僻、路途遙遠的“點”較少被調研,于是,一些基層摸準了脈,重點布好路邊的“點”,以“應付”上級領導調研,調研一下變了味。

  形式之二,“盆景式”。少數領導幹部調研時只走“規定路線”,沒有“自選動作”,大事小事“客隨主便”,走到、看到的是事先主人精心準備、認真包裝的“盆景”,聽到的也是提前“彩排”的好聽話。

  形式之三,“歌德式”。少數領導幹部調研,愛看當地政府的成績,對群眾關心的問題,在不挑刺、不揭短的默契裏,變成上下級幹部皆大歡喜的“報喜匯”。

  有基層幹部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反映,個別領導幹部調研並非看不到基層工作存在的失誤和問題,卻只喜歡聽成績匯報,甚至喜歡聽奉承的話,不喜聽反映問題和困難之言,不喜聽建議和意見。

  形式之四,“脫節式”。有些領導幹部也會到群眾中了解民情民意,還與基層幹部座談、聽匯報、看報表,收集材料一大袋,可不分析問題,也不做深入研究,更無解決辦法,來年調研,還是問題依舊。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沈友軍接受採訪時談到,一些幹部調研“虛浮症”的産生,在于其只把調研當成一個形式、某種任務去完成,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調研的意義與價值,宗旨意識不強,缺乏調研的真心;還有一些是領導幹部缺乏調研能力,方法不當、調查不深、研究不透。

  雙腳“踩空”必會影響科學決策

  調研“虛浮症”的存在,會導致領導幹部雙腳“踩空”,頭腦“發空”,問題“抓空”,出現“拍腦袋”決策的現象。

  “領導幹部調研能否成功,有三個前提。”談方説,“一是有沒有揣著真正問題‘去’。這是調研工作的出發點和前提,帶著真問題去,調研才能有的放矢。領導幹部走訪基層,目的應是為了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

  “二是有沒有真實數據‘來’。真實數據是一份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的生命力所在,有真實數據才有真相,這是衡量調研真實性的標準之一。”談方説,“三看有沒有真知灼見‘出’,就是調研要有結果和結論,這是調研的最終目的,調研品質要體現在解決實際問題之上。”

  針對有些領導幹部身上存在的調研“虛浮症”,談方分析了其危害性。“一些領導幹部的‘踩點式’調研,違背了調研初衷,是一種不良風氣,會使弄虛作假之風盛行,讓領導聽不到真話,了解不到實情,勞民又傷財。”

  “至于‘盆景式’調研,少數基層幹部意願打造‘盆景’,作為應對各層級調研和對外展示的窗口。”談方説,“走訪基層只看那些完美的‘盆景’,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從而掩蓋了其他問題。”

  “深入基層調研,其調研內容包括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兩方面。‘歌德式’調研誇大成績的部分,將存在的問題或掩飾、或美化,弄虛作假,極易將矛盾的端倪和事件的誘因淡化。”談方説。

  在談方看來,即便調研中發現了問題、獲得了資訊,但“脫節式”調研使調研與決策成了“兩張皮”,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讓調研的價值大打折扣。

  近些年被曝光的諸如一些地方重大工程的盲目開工、環境嚴重污染等行為,都與決策失誤有關,其中一部分就是因為前期調研或調研不充分,釀成決策錯誤。

  決策失誤尤其是重大行政決策失誤,會給黨和國家造成危害和損失。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今年3月22日,國資委黨委、中央紀委駐國資委紀檢組通報,對近期查處的中國鐵路物資(集團)總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兩起國有資産重大損失案件進行通報。中國鐵物違規開展融資性貿易,對抗國資委指示,拒不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決定、對子企業疏于管理,放縱風險發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中冶集團並購唐山恒通集團公司過程中,違規決策和操作,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其中,“決策不當”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相關負責人缺乏調研,拍腦袋決策。

  讓幹部調研更接“地氣”

  多位受訪專家都談到,讓調研這個“傳家寶”發揮現代功用,使幹部調研真正成為體民情、察民意、做決策的得力手段,就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確保調研工作有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方式方法。

  首先,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後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制度。“調研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應成為貫穿于領導幹部工作全過程的基本工作制度。”談方認為,為了防止和克服決策中的隨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誤,應當堅持從制度設計上把調研貫穿于領導幹部決策的全過程。

  “對本地區、本部門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問題,應堅持做到先調研後決策。”談方説,“提交討論的重要決策方案,應該是經過深入調研形成的,有的還應有不同決策方案作比較。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出臺,要採取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領導幹部調研宜突出針對性。”談方説,“調研只有找準問題,才能更好地為科學決策、提高黨和政府的執政水準服務。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調研應著眼于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重大問題、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傾向性問題。”

  其次,進一步完善領導機關、領導幹部的調研工作制度,在“健全”兩字上下更大功夫,要有更完善更有保障的制度,促進各級領導幹部認真執行、落實。

  第三,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的聯繫點制度。“建立領導幹部聯繫點,是防止領導幹部脫離群眾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沈友軍説,“領導幹部宜選擇問題多、困難大、矛盾集中,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單位,開展蹲點調研,傾聽群眾心聲,找準問題的症結所在。”

  在沈友軍看來,領導幹部把心用到了,真心拜人民群眾為師,真誠與人民群眾交心,就能在調研中聽到真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第四,把握好“調查”與“研究”兩個環節。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鄭金洲認為,調研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調查結束後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進行一番交換、比較、反覆的工作,把零散認識係統化,把粗淺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調研報告則提倡短而精,力求做到觀點鮮明、論證充分、文風樸實。調研中形成的新認識、新舉措要及時寫入領導講話材料或規范性文件。

  第五,建立和完善重大決策失誤責任追究機制,以此倒逼各級領導幹部真正重視調研,提升科學決策能力和水準。

  (記者李松 刊于《瞭望》2017年第18期)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中意警方在滬聯合巡邏
    中意警方在滬聯合巡邏
    “泥巴日”極限挑戰
    “泥巴日”極限挑戰
    甘肅張掖濕地旅遊掀起熱潮 帥氣武警引人矚目
    甘肅張掖濕地旅遊掀起熱潮 帥氣武警引人矚目
    印尼錫納朋火山噴發
    印尼錫納朋火山噴發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311209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