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家長參與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學到什麼
2017-10-13 08:43:45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孩子的一篇論文形成的任何榮譽,都不是他勝過另一個孩子的理由,但孩子從中得到了應用大數據的能力,則可看做一種優勢。

  清華附小6年級的幾名學生用大數據分析蘇軾,還寫了論文。他們通過小組討論並分工共完成了《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朋友圈》《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vs李白》等論文。

  一時之間,這些論文引來很多討論。有人讚同虎父無犬子,也有人質疑家長的參與程度,以及這種教育方式。

  家長幫忙是明顯的,而且,論文裏也承認了家長的幫忙。但家長是否幫忙,參與程度多少,並不重要。因為這裏面的積極意義是明顯的,家長參與教育,能幫助孩子提升技能,所以,不能簡單地批評這類教育方式。

  不過,問題還有另外一面。當我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時,不難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被忽略了,那就是教育係統的考核體係應如何對待這些論文。

  家長的能力、職業技能,都可以體現在論文中。這很難避免。家長文化程度的差異、投入精力的差異、乃至社交圈子的差異都是明顯的,這就必然造成代際資本傳遞上的明顯差異。這不可能拉平。

  但是,公立教育係統該如何對待這些代際資本帶來的優勢?代際資本帶給孩子的外在作品、榮譽、頭銜等加持,不應直接地、簡單地被公立教育考核係統所採納,只有真正內化成為孩子的內在能力之後,才應被教育考核係統所承認。

  比如,孩子的一篇論文形成的任何榮譽,都不是他勝過另一個孩子的理由,但孩子從中得到了應用大數據的能力,則可以看做一種優勢。但是,前提條件是這種優勢、這種能力能在實時的考試中體現出來。比如,孩子周遊列國,參與各種高大上的外交活動,以此獲得某種頭銜,這不是一種能力,不應被公立教育係統承認,但是,孩子因此會三國外語,或者能現場寫一篇分析國際局勢的文章,這才算一種內在的能力。

  簡單來説,清華附小的孩子參加高考時,孩子們的數學、語文、物理等能力,需要體現在相應的科目考試中。切莫把這些説不清道不明的論文,在所謂素質考核、素質面試中算作孩子的能力,並以此壓倒一個沒有父母可以幫助寫論文的普通孩子。

  考核制度是一切教育的指揮棒,當考核制度能做到上述這一點的時候,或許,這類炫目的教育方式與成果,也就自然不復存在了。

  不妨順著這個話題更進一步。公立教育係統對待代際資本形成的能力,也該區分對待。

  鋼琴、外語、繪畫,這些技能雖然也要天賦與汗水,但相對而言,這些技能只要有了時間練習,有經濟實力請老師,就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的結果。而抽象思考的一些能力,比如邏輯能力、數學能力、空間構想能力,這些能力更多依靠天賦與努力,依靠時間與金錢所帶來的提升很有限。這兩類能力,前者可以稱之為資本密集型能力,後者可以稱為智力密集型能力。

  在教育係統的考核中,這種資本密集型的能力,在權重上,應低于智力密集型的能力,畢竟,只有大腦智商本身,才是自然界賜予人類文明最珍貴的禮物。更何況,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而對自然科學來説,這些智力密集型的能力顯然更加重要。(劉遠舉)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龍蝦盛宴”亮相南京
“龍蝦盛宴”亮相南京
探訪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探訪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美國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美國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紅葉“鬧”金秋
紅葉“鬧”金秋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79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