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留住“慰安婦”的歷史——訪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專訪:留住“慰安婦”的歷史——訪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
新華社記者謝琳 劉讚
“今年7月1日,又一位‘慰安婦’受害者在山西去世了,現在我們所知的‘慰安婦’受害者只有20人在世,”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沉痛地説。保護“慰安婦”資料,銘記歷史,吸取教訓,譴責暴行,是蘇智良目前的希望。
根據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的調查,從1937年日軍大規模設置“慰安所”,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8年,亞洲至少有40萬女性受害。研究“慰安婦”問題20餘年的蘇智良指出,“慰安婦”制度是日本使用國家力量、採取強制手段、針對外國女性的性奴隸制度,這樣的國家犯罪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前例。
蘇智良説,“慰安婦”在日軍凌辱下受盡折磨,往往失去生育能力,老年生活淒涼。他在調查中得知,不少“慰安婦”受害者身心遭到巨大摧殘,老來孤苦無依,她們中有人精神失常,有人選擇自盡……
戰爭結束70多年,日本對曾經犯下的罪行,依然沒有真誠道歉。日本政府和右翼團體不僅在其國內壓制有良知學者,還不斷歪曲日軍強徵“慰安婦”的歷史事實。
歷史不容忘卻。今年5月,來自中國、韓國、印度尼西亞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組織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日軍二戰期間強徵“慰安婦”的歷史事實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中國曾於2014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將《“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申請。2015年10月,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12次會議經過評審後,未將此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建議,可以同其他有同樣資料的國家和地區共同申請將日軍二戰期間強徵“慰安婦”的資料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此次中國的民間組織聯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慰安婦”受害者支援團體再次提出申請。
蘇智良説,申請將日軍二戰期間強徵“慰安婦”的資料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慰安婦”資料非常珍貴,有的已經有破損,這樣的申報能引起國家、機構與個人對“慰安婦”這段歷史的關注與重視,把這些資料保存好;二是要從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譴責暴行,對日本不承認歷史罪行的態度予以批判。
蘇智良説,2014年,中國將日軍強徵“慰安婦”的相關檔案和文獻申報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當時就受到來自日方不擇手段的阻撓。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政府曾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相關的委員會進行了密集“公關”,對此次聯合申報進行無理阻撓。相關委員會的成員認為,這是自世界記憶名錄建立以來他們受到的最大干擾。
蘇智良強調,此次中國、韓國、印尼等8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組織共同申請將“慰安婦”資料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希望日方不要橫加阻撓,日方的阻撓行徑背離“河野談話”和日韓兩國去年12月達成的有關“慰安婦”問題協議的精神,證明日方沒有道歉和承認錯誤的誠意。
據蘇智良介紹,此次申遺的資料有2700余件,數量這麼大,參與國家和地區這麼多,在世界記憶名錄申報中是少有的。
蘇智良還説,現在在世的“慰安婦”受害者數量越來越少,中國在世“慰安婦”受害者平均年齡已超過90歲。
“如今,我們沒有退路。我們的努力,一定要對得起逝去的和在世的‘慰安婦’受害者,”蘇智良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