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推進“先發制人”打擊系統
無論是制定“國防中期計劃”還是增加國防預算,韓國都毫不忌諱地把矛頭指向朝鮮。這是韓國軍事戰略最顯著的特點

近年來,依靠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韓國一直努力加強軍事力量,其一方面是為了應對來自朝鮮的“挑釁和威脅”,尤其是朝方核武器、導彈和遠程火炮的威脅;另一方面則是從長遠考慮,應對在半島統一後可能出現的潛在威脅。當前,應對朝鮮“挑釁和威脅”是韓國加強軍力的重點。
毫不避諱地把矛頭指向朝鮮
建設“精銳化的、先進的強大軍隊”目標,是韓國總統樸槿惠在2015年韓軍建軍紀念儀式上提出的。樸槿惠在解釋這一目標時説,韓國現在“面臨着非常嚴重的安保形勢。朝鮮在繼續開發核武器,周邊國家和東北亞地區國家之間的爭端和軍備競賽正日益嚴重”,她要求軍隊“再上一個&階”,成為“能夠主導統一時代的‘精銳化的、先進的強大軍隊’”,“以有效地對付恐怖主義、網絡攻擊、生化武器攻擊、集體性的傳染病等多樣化安全威脅”。
為實現這一目標,韓國已經制訂了大規模增加軍費預算的計劃。2015年4月,韓國國防部發布“國防中期計劃”。按照該計劃,韓國在2016至2020財年的軍費預算總額為232.5萬億韓元(約合2092.5億美元)。韓國國防部稱,這一計劃主要為強化應對朝鮮核武器和導彈的能力。其中,國防部將在今後5年投入約54億美元推進旨在應對朝鮮“導彈威脅”的“殺傷鏈”系統(集探測、識別、決策、打擊於一體的“先發制人”打擊系統),並拿出約24億美元研發以攔截低空導彈為主要目標的“韓國型導彈防禦系統”。
與此同時,韓國國防部計劃從預算中劃撥約16億美元購置無人偵察機、新型探測雷達等情報收集系統,作為有效應對朝鮮“在局部地區挑釁”並做好戰爭準備的一部分。針對朝鮮不斷增強的“網絡安全威脅”,韓方還將拿出9000萬美元構建多層次的互聯網安全防護體系和網絡模擬演練場。
在這一背景下,韓國2016財年軍費達到38.95萬億韓元(約合311億美元),比2015年增加約4%,其中增加最多的項目一是用於加強在非軍事區的活動能力,二是為構建“殺傷鏈”系統和“韓國型導彈防禦系統”。
無論是制定“國防中期計劃”還是增加國防預算,韓國都毫不避諱地把矛頭指向朝鮮。這是韓國軍事戰略最顯著的特點。
引進“薩德”系統或只是時間問題
自2015年初開始,韓軍着手研究“五維”戰場綜合軍事力量運用的概念。參與研究的有民間專家、國防科研所專家及各軍種和聯合參謀本部的人員。研究範圍包括“五維”戰場戰鬥武器體系和網絡、相關部隊編制方案等作戰要素。據韓媒報道,所謂“五維”戰場包括海、陸、空、網絡和太空戰場。這是韓國國防部提出的“創造型國防”的核心目標之一。
韓國國防部長官韓民求在解釋“創造型國防”的背景時稱,韓國國家安全“逐漸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威脅”,因此應把信息通信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應用到國防領域。按照軍方的設想,韓國將大力研發新武器,包括激光、高功率微波彈(HPM)、電磁脈衝彈(EMP)、無人戰艦、安裝着人工肌肉和各種傳感器的防彈服等。
如果説“五維”戰場綜合軍事力量運用還只是設想和計劃,那麼韓國近年來在擴充軍事力量,尤其是加強海空軍力量方面則有着紮實的實際行動。
在彈道導彈方面:根據2012年10月韓美達成的協議,美方允許韓國研發和生産的導彈射程從過去的300公里延長至800公里。2015年6月,韓國耗時近3年自主研發的射程為500公里的彈道導彈試射成功,樸槿惠親臨現場觀看試射。這是韓國總統30年來首次現場觀看導彈試射。
韓軍方稱,此次試射的成功,標誌着韓軍可以打擊朝鮮全境的任何地方。此類導彈將成為“殺傷鏈”系統中的核心武器。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韓軍可用該導彈攻擊朝鮮境內的核武器和導彈基地。如果將其配置在3000噸級的潛艇上,對朝鮮的壓力將更大。從2015年底,該型導彈將部署於韓國陸軍導彈司令部下屬基地。
在空軍方面:韓國正在大力推進“韓國戰鬥機”(KF-X)計劃,並力爭在2025年前完成。根據計劃,韓國將購買40架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的F-35型戰鬥機,合同中還將包括相關技術轉讓。不過,2015年4月,美國政府未批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向韓方轉讓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電子光學目標追蹤設備和電磁波屏蔽等4項核心技術,致使該計劃進度成為未知數。然而,韓國認為能夠自主開發這4項核心技術,並稱當前這些技術的研發工作已取得相當進展。
在海軍方面,除裝備發展外,韓國海軍最顯眼的動作是打造位於濟州島的濟州海軍基地。該基地於2012年3月動工,於2015年底基本竣工。據韓媒報道,在濟州海軍基地竣工後,海軍將在該基地部署“機動戰團”,“包括‘宙斯盾’艦在內的各種艦艇都將停留在此地待機,一旦發生特殊情況,便可緊急出動”。在韓國的東、西、南海發生情況時,該基地均能迅速提供戰鬥力支援,美軍也很可能利用該基地為其亞太戰略服務。
在導彈防禦方面:2015年7月,韓國經過11年努力自主研發的“天弓”中程地空導彈試射成功,並將投入批量生産和部署。“天弓”的射程為40公里,雖然攔截高度比美國的“末段高空區域導彈防禦系統”(THAAD,薩德)要低,但屬於“韓國型導彈防禦系統”中的一種,因此被稱為“韓國版薩德”(K-THAAD)。
至於韓國引進美國“薩德”系統一事,目前韓美都宣稱並未進行過協商,但韓國軍方曾多次聲稱今後將“從國家安全角度”考慮引進“薩德”,可見此事很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在特戰部隊和網絡戰等方面,韓國陸軍特戰司令部2015年9月&&將成立專門負責破壞朝鮮核設施、遠程導彈設施等核心戰略設施的特戰部隊。同時,特戰司令部還準備成立“特戰航空隊”,單獨執行特殊作戰任務。而在網絡作戰方面,2015年2月,韓國國務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國軍網絡司令部令》修訂案。根據該修訂案,韓軍網絡司令部原本直屬國防部,今後則將由負責三軍作戰指揮的聯合參謀本部議長根據國防部長官的命令監督和指導。韓國媒體認為,這“意味着網絡虛擬作戰事實上被提升至軍事作戰範疇”。
加強美韓同盟,建立“聯合師團”
韓國軍隊的作戰指揮權分為“平時作戰指揮權”和“戰時作戰指揮權”。當前,“平時作戰指揮權”由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議長行使,而“戰時作戰指揮權”則由美韓聯合司令(駐韓美軍司令)行使。所謂“戰時作戰指揮權”是指在半島“有事時”指揮軍隊的權力。
美國掌控並行使韓國的“戰時作戰指揮權”是美韓軍事同盟的最明顯標誌,也是朝鮮指責韓國當局為“沒有自主權的傀儡”的主要根據之一。韓國的作戰指揮權問題可以上溯到朝鮮戰爭時期。1950年7月14日,韓國將作戰指揮權移交給了“聯合國軍”。1978年11月美韓聯合司令部成立後,“聯合國軍”司令將作戰指揮權移交給由美方擔任的美韓聯合司令。隨着冷戰結束及形勢的變化,1994年12月,駐韓美軍向韓國移交了“平時作戰指揮權”,但“戰時作戰指揮權”仍由駐韓美軍司令掌握。
盧武鉉執政時期,韓國提出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問題,2006年9月,韓美舉行首腦會談就移交“戰時指揮權”達成協定。此後,兩國防長商定在2012年4月向韓方移交“戰時作戰指揮權”。但是,在被稱為“保守勢力”的李明博執政時期,韓國主動提出推遲移交時間。2013年2月,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後,韓國在5月再次提出推遲移交時間,雙方在2014年10月決定將移交時間推遲到2020年以後,但並未確定具體時間,且設定了兩個移交條件:一是屆時韓國軍隊要具有能夠主導美韓聯合防禦的核心軍事能力;二是在朝鮮發起攻擊和半島全面戰爭初期,韓軍能具備應對朝鮮核武器和導彈威脅的能力。由此可見,韓軍的“戰時作戰指揮權”何時能回到自己手中,仍是未知數。
“戰時作戰指揮權”從提出收回到一再被推遲,既反映了韓國“進步”和“保守”勢力之間政治主張和政策之爭,也反映了當今韓國政府與其追求“自主名分”,不如謀求“安保實利”的“務實主義”心理。在韓國看來,2.85萬名駐韓美軍是不可或缺的安保力量。
除了推遲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每年與美國聯合舉行“關鍵決心”、“乙支自由衛士”等大規模聯合軍演外,韓軍的一個機械化步兵旅2015年6月與駐韓美軍第二步兵師組成了“聯合師團”,並由美方擔任師團長。這是20多年來美韓組建的第一個聯合師團。韓國國防部説,聯合師團的組建“有助於強化韓美同盟,培養能夠執行聯合作戰任務的專業人員”。在戰時,聯合師團“將負責針對朝鮮地區的民事任務和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特殊任務”。
隨着韓美軍事同盟關係的加強,韓美對朝作戰計劃也在不斷演進。韓美這些年制定了多個對朝作戰計劃,其中包括以全面戰爭為主的“作戰計劃5027”、以應對朝鮮劇變為主的“作戰計劃5029”、以空中打擊朝鮮戰略目標為主的“作戰計劃5026”。據韓媒披露,2015年6月,美韓新制定了“作戰計劃5015”。這一作戰計劃是把上述作戰計劃綜合起來,重點是“打擊首腦部”,即實際上的“斬首作戰”。(本報特約撰稿 高浩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