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成為韓國教改主調

圖為當地時間2015年11月12日,韓國首爾,韓國高考當天開考。家長祈福。CFP
&&背景:國際影響和本土探索相結合的産物
韓國本次課程改革中提出“核心素養”教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國際國內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啟動《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提出“學習者素養”的概念,對韓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韓國教育課程研究院在2009年的課程改革方案報告中就極力主張,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基幹的課程體系,藉以克服傳統教育課程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局限,使其更加符合時代需求。報告指出,美國、新西蘭、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試圖以“素養”為中心重整本國的教育課程,呼籲韓國政府採納“核心素養”為主的課程方案。
但是,2009年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卻沒有將“核心素養”編入課程內容中,體現出注重國家意識的韓國在世界教育潮流影響下的謹慎態度。此後,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於2014年再次提交課程改革諮詢報告——《國家教育課程標準總論改革基礎研究》,重新審議以“核心素養”為基幹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並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而且,此次諮詢報告中特別強調“核心素養”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呼籲教育部積極採納。
大勢所趨,韓國政府最終實行了新的課程改革,但其根本內容與近幾年不斷強調的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一脈相承,所以説韓國的“核心素養”是國際教育潮流與本土教育需要相結合的産物。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創造性”與“人性”是核心
韓國對“核心素養”的探索是由來已久的。作為一個歷來十分注重教育的國家,韓國在進入21世紀後就明確提出“建設人才強國”的設想,決心要在新世紀躋身“教育競爭力世界排名前10位”。因此,21世紀韓國的教育政策始終致力於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國家的教育競爭力,以應對全球化社會的到來。早在2001年,韓國就將教育部改名為“教育人力資源部”(2008年與科技部合併,改稱“教育科學技術部”,現又與科技部分開,改稱教育部),並同政府的18個部、廳聯合,先後&&了《第一次國家人力資源開發基本計劃》(2001—2005)和《第二次國家人力資源開發基本計劃》(2006—2010)。
至於人才應具備的素質,韓國一直在與時俱進地更新其定義和內容,試圖探索符合不同時代需求的人才形象。近幾年來,韓國在每年的教育部工作報告中始終強調“創造力與人性”為核心特徵的“全面發展之人”的培養,將其視為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認為這是適應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法寶。近幾年韓國提出的,包括STEAM教育(STEAM,由science,technology,egineering,arts,maths五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SMART教育(SMART,由self-directed,motivated,adaptive,resource enriched,technology-embedded五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指自我導向、興趣、適於學生的、豐富的資源、技術應用教育)等在內的教育改革無一不是指向創造力。與此同時,韓國也加強了在全球化時代作為全球公民、國家公民的價值觀的培養。這些教育目標,從其特徵上説,十分符合此次課程改革提出的六大素養的具體要求。因此,“核心素養”論從形式上看是受到了世界教育新理念的影響,但實質上卻符合了韓國歷來強調的“全面發展之人”的特徵。
具體措施:回歸教育本源,多途徑輸送人才
由於經濟低迷、失業率高、社會對學歷的膜拜等原因,韓國的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很大,課外補習現象普遍,學生家長普遍感到子女不堪重負。2007年,韓國的課外補習費規模十分龐大,學生的年均教育費用為346萬韓元(約17500元人民幣)。韓國的這一教育病態成為政府長年之痛。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韓國政府採取了包括改革大學及高中入學考試製度等一系列措施,但迄今收效甚微。“核心素養”課程正是基於對這些問題的關注而提出的,試圖回歸教育本源,緩解教育競爭,向社會多途徑輸送具有創造力和道德的人才。
(一)不分文理科,學生學到更多的融合課程。
在新教育課程實施後,學生可以學到更多跨學科、綜合性課程,教學方法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學校開設“綜合社會”“綜合科學”等打破傳統學科壁壘的課程,並採用討論、實驗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教學評價上注重敘述式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此外,韓國還設置了10個融合類的學習主題活動,包括“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人性教育”等,要求各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加以實施。
(二)實行以“討論、體驗”為主的“初中自由學期制”。
2013年,韓國宣布在部分初中試行“自由學期制”。2016年開始,該學制在全國所有3204所初中進行推廣。“自由學期制”指的是在初一第二學期或初二第一學期,學校推行不考試、學生打破年級界限自由聽課、以討論和研究課題等方式設計課程等政策。在自由學期內,學生一般上午上課,下午參與各類活動。學校對課程內容進行了諸多改革,例如數學、國語、英語等課程以主題討論、解決問題、合作學習等方法做為主要教學方式;社會、科學、家政等課程則通過現場學習、實驗、實習、項目研究等形式實施。下午,學生可自主選擇參加學校的藝體類課程、參與小組學習,或乾脆到社會認證機構進行實習。韓國推行自由學期制旨在使學生通過自我設計和探索尋找自己的夢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模式,以及進一步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合作,建設各方都滿意的教育環境。
(三)根據“全國從業能力標準”改革高中選修課程,學生可根據未來的職業計劃選修課程。
為了給應試教育來個“釜底抽薪”,韓國制定了《全國從業能力資格標準》體系,詳細規定了各行各業的准入資格,在此基礎上,高中的選修課程將打破文理科、學科的界限,學生可根據興趣和職業規劃自主選修課程。
總之,韓國頒佈的“核心素養”教育課程改革有兩大特點:一是在引進國際通用教育理念的同時,密切呼應本國教育發展的需要,提出適合韓國國情的“核心素養”理論體系。二是不斷加強課程內容的重組和教育方法的改進,力圖培養出多樣化的人才。(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姜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