媾和談判的兩位主角:伊藤博文與李鴻章 冮冶攝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關於甲午戰爭有如下描述:
“開戰時,日本陸軍有7個師團,動員總兵力約12萬人;海軍擁有軍艦28艘、5700噸位和4艘魚雷艇。清軍步兵(包括炮兵)和騎兵30萬人,開戰後加上新編制部隊據説有60萬人,但推測投入戰場上的兵力要比日軍少;海軍出動了包括兩艘鋼鐵巨艦在內的25艘軍艦,其噸位與大炮火力超過日軍,但新舊大小不整,作為艦隊缺少協調與統一性。
“就是説,在兵力的‘量’上清國陸海軍都多於日本,而在‘質’上清軍明顯不如日軍。在清軍中,由於軍閥地方割據,軍隊裝備及編制雜亂,缺乏統一的指揮系統,由於軍閥私家兵的特性,士兵訓練程度低下,指揮官不成熟。這反映了清國政治、社會體制封建性的本質。而與之相反的是,日本政治上高度統一,國民大眾被成功地動員到戰爭中來,軍隊組織及編制整然有序,上通下達,訓練有素。
“清政府在開戰後其意志也不統一,幾乎只有李鴻章的北洋軍閥部隊在對日作戰,李鴻章本人也缺乏戰意。……。”
再看看當年日本舉國上下是如何應對戰爭的。
“宣戰後,日本政府將大本營移址廣島,天皇作為大元帥親臨廣島大本營,建立了舉國一致的戰時體制,以‘討懲清國’之口號煽動起全體國民的敵愾心。戰局呈現出日軍連戰連勝的局面。”
井上清有關甲午戰爭的記載讓人沉思良久。110多年以前,中日戰力相差無幾,但戰局卻呈一邊倒之勢,原因想必再清楚不過:面對一個通過維新,正發奮圖強的日本,有如一盤散沙的清政府,究竟能有多少勝算?
據説,在朝鮮陸戰和黃海海戰後,李鴻章就想早點兒求和,先派天津海關稅務司的德國人前往日本,作為他個人的代表前去求和,但遭到伊藤博文的拒絕,認為此人不具備使節的資格。之後,李鴻章在1895年1月底又派兩名中國人(張蔭垣、邵友濂)作為全權代表與美國人顧問前往廣島,但伊藤博文等人認為在戰場上進一步擴大戰果後談判更為有利,於是又放出話:如清國真想媾和,非李鴻章級別的人物不可。在推延媾和時間的同時,日軍加緊進攻台灣、澎湖列島等地,並打算將這一帶佔為己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