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大橋下的禦裳川公園:古代海戰場雕塑栩栩如生 冮冶攝
離開春帆樓,我步行前往關門大橋下的禦裳川公園。關門海峽一帶海域曾是日本古代的海戰戰場,1185年3月24日,傳説源氏與平家兩軍約4000艘戰船在這裡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天下的大海戰,最終源氏戰勝平家而開闢了日本歷史上長達700餘年的武士時代。
去下關觀光的游客都必去位於關門海峽北岸的禦裳川公園,這裡是關門海峽最窄處,約700多米的對岸清晰可見。公園內,有關古代海戰的雕塑,栩栩如生。還是那位不知清國為哪國的出租車司機小村告訴的我:去了禦裳川公園才算真正來過下關了。
橫跨海峽的關門大橋,蔚為壯觀。一位身着古裝服飾的中年男子正利用自製的一幅幅畫板像演皮影戲似地在繪聲繪色地向游人們講述着源平兩軍海戰的歷史故事。清爽的海風,撲面而來,令人暢快淋漓,時不時可以看到一艘巨輪通過關門大橋下……。
佇立關門海峽,任思想的翅膀在藍天、白雲間飛翔。110多年前大清帝國的高官們乘船來到這裡,又帶着那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乘船離去。短暫的歷史瞬間,拉開了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苦難歷程的序幕。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國人從昏睡中醒來,從而有了義和團運動,有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有了北伐戰爭,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八年浴血奮戰……;從而涌現出了一批批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獨立與解放,前赴後繼,流血犧牲。
關門海峽濤聲依舊,但早已物是人非。日本經過戰敗、頒佈和平憲法、經濟騰飛,徹底地告別了那個侵略成性、窮兵黷武的年代。和平時期的日本人更是遠離戰火,一項在10個國家國民中進行的有關“是否願為國而戰”的調查表明,日本願為國而戰的人最少,僅有15.6%。戰後日本對戰前日本的否定,甚至使在其他國家負有神聖、積極含義的詞語,如愛國主義、國家利益、升國旗、唱國歌等都黯然失色。而110多年後的中國,早已不再任人宰割、受人欺辱。新中國成立後的60年,建設成就斐然。10月1日的國慶閱兵式,氣勢恢宏、規模盛大,足以讓世人感受到一個大國的崛起。
下關的日清媾和紀念館,早已看不到任何炫耀的痕跡,唯有那件件遺物在靜靜地向游人講述着往昔的故事。在當地人眼裏,這裡不過是一個觀光景點,而對一個中國人來説,這裡還承載着一段沉重的歷史。“有我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