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江城市帶乘風起航

    安徽首個國家級區域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范區規劃》近日獲國務院批復,此舉標誌著皖江城市帶正式成為首個國字號“産業轉移特區”。專家指出,作為首個獲批復的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范區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對于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具有重要意義。[詳情]
    全力承擔歷史重任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産總值5818億元,分別佔全省的54%、45%和66%。
    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産業轉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合肥:築巢引得鳳凰來

    近年來,合肥從“大建設”、核心區、會展業方面著力,打造承接産業轉移的“全能冠軍”。築巢引得鳳凰來,在産業“運”進來之後,不僅有地方“放”,而且“放”得好,産生了更大的效益。[詳情]

蕪湖:長江巨埠 皖之中堅

    蕪湖在皖江,有著特殊的位置,有“雲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1876年的《中英煙臺條約》中,蕪湖被迫辟為通商口岸,由此成為近代長江中下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工商業發祥地之一。孫中山先生稱蕪湖為“長江巨埠、皖之中堅”。[詳情]

馬鞍山:接軌長三角“第一站”

    馬鞍山地處安徽東大門,是800裏皖江城市帶接軌長三角的第一站。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范區是“一軸兩翼”,馬鞍山處于“一軸”的最前面。馬鞍山市委書記鄭為文明確表示,“馬鞍山地處長三角的最頂端,應該衝在最前面。”[詳情]

巢湖:打造“三基地一新城”

    巢湖市是一個以湖命名的省轄市,地處皖中東部,襟江環湖,緊鄰長三角,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總人口456萬,轄無為、廬江、和縣、含山四縣、居巢區以及巢湖經濟開發區,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詳情]

滁州:謀劃“121”空間發展格局

    古時北宋歐陽修貶任滁州,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風之淳。建國後的滁州經歷了幾十年曲折發展的歷程,1979年鳳陽小崗村農民以石破天驚的大包幹創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詳情]

銅陵:五大承接優勢助力産業轉移

    銅陵礦産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産資源品種最多的城市,尤以産銅著稱于世,礦山採掘、煉銅和鑄器的歷史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是我國最早使用硫化銅礦的地區、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古銅都”。[詳情]

宣城“綠色”承接産業轉移

    宣城市也是安徽省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省轄市之一,成為皖江城市帶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初步統計,2009年全年實現生産總值432.8億元,同比增長13.6%,增幅居全省第6位,在全省的位次為近年來最好。[詳情]

安慶:現代“宜城”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詳情]

池州:搶佔沿江旅遊制高點

    抓住皖江城市帶成為首個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范區的機遇,安徽省池州市依托生態特色、濱江特點及與長三角城市之間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歷史淵源深厚,人文特徵相近的優勢,力促單一觀光型旅遊向復合型旅遊轉變。 [詳情]

蓮花佛國九華山

    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中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産,是佛教文化與大自然風光完美融合的結晶,總面積120平方公里,由10大景區組成。 [詳情]

 版權所有:經濟參考報《新經濟地理專刊》  責任編輯:張焱   網站美編:張小潔

 更多“新經濟地理”主題閱讀
甘肅:絲路重譜求變圖強協奏曲 廣西:使命夢想 滑鼠指點太原
全球金融危機下的浙江經濟新觀察 內蒙古:奇跡軌跡 黃河三角洲
觸摸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義烏 解讀新重慶:開放色彩統籌 浙江:山海協作工程掃描
海南:破繭欲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