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義烏
    2009-12-30    作者:本報記者 何玲玲 章苒 馮源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有一種文化,它崇尚吃苦耐勞、好學勇為,善于先人一步捕捉商機;
  有一種精神,它能在順境之中居安思危,更能于逆境中臨危不懼、不等不靠、奮發自強;
  有一種理念,它認為外部危機從來都是“機”大于“危”,越是危機,越強調科學發展。
  義烏,這個從浙江中部山區成長起來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依靠長期積累的抗擊風險能力和不斷自我加壓的創業創新追求,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穩穩站住了腳跟,成功地實現化“危”為“機”,實現了“浴火重生”。

  義烏缺資源,但從來不缺傳奇。
  從五大指數全線下滑到外來客商“井噴”增長,金融危機一年間,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義烏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如今,在全球經濟氣候逐步回暖的背景下,復蘇後的新義烏正向世界昭示:自強不息和創新提升永遠是永續發展的源泉。

  浴火重生:義烏市場復蘇速度令人咋舌

  一年多前,當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波蔓延開來,義烏無疑是中國最先發生顫動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全球小商品行情“風向標”的“義烏指數”,在2008年10月、11月份出現了旺季不“旺”的逆周期性運作態勢,11月份義烏景氣指數下跌至2006年8月指數發布以來的新低1035.82點,並出現景氣指數、價格指數、效益指數、規模指數、信心指數首次全線連續下滑的局面。
  但是義烏市場復蘇速度之快同樣令人咋舌。春節剛過,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就明顯增加,3月份進入義烏市場的外商人數達到2 .7萬余人次,相比2月份增長了138%。而到11月份,當月進入義烏市場的外商人數一舉超過4萬人次,同比增長逾20%。11月,外商常駐義烏的代表機構達到2481家,比去年11月新增近500家。
  據義烏市工商局統計,1-11月,義烏各市場成交額達到478.22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中國小商品城成交額達到350.98億元,同比增長8%。
  産品求創新、開拓新市場,是小商品市場克服此次危機的重要“秘訣”。據義烏市常務副市長宋英豪介紹,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義烏小商品城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同樣受到較大衝擊。義烏採取了兩個轉變:一方面是企業主動轉變産品,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開拓新的市場,比如以前在這裏大量訂貨的歐美銷售商破産了,少了出口量,義烏就調整原有市場,積極開辟新市場,加大向中東、非洲等地區市場的出口,國內市場份額也得到了拓展。

  政企合力:冬天裏送溫暖的力量

  當地有效提供融資支援,化解資金“瓶頸”難題,這是小商品市場繁榮的堅實基礎。金融危機爆發後,義烏小商品市場中的一批企業因資金緊張瀕臨關門,義烏市委市政府緊急出臺了10條應急措施,其中一條就打破常規——允許用租賃店面的使用權進行抵押貸款。
  創新鋁制品箱包店店主王錦英就憑著27平方米的店面抵押了100萬元的貸款,獲得了寶貴的周轉現金“有了這筆救命錢,我的店鋪起死回生。”王錦英説。
  義烏市幫扶辦還先後對94家企業轉貸了25億元資金;小商品城作為股東之一又發起了有17家股東參與的惠商貸款,目前即將開始發放……義烏破解中小企業資金難的招數不斷創新,為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盡管以小商品城為龍頭的義烏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有一套創造性的應對辦法,但當地的官員、商戶老板,談到企業規模、産品品牌、新銷售方式等方面,都讓人感受到一種對未來發展的憂患意識。
  正如義烏市無縫織造行業協會會長陶建偉所説的那樣,目前義烏的無縫內衣佔全國市場份額的80%、全球的25%,産業基地優勢明顯。但是義烏的內衣生産企業規模小、分散,目前有100多個廠家,要考慮聯合重組的事情,要做大。
  前不久小商品城官方網站在上海成立了技術研究中心。現在每月給商戶提供兩次免費培訓,幫商戶學會在網站上做生意。在小商品城裏,寶海針織襪業、風之尚圍巾等一批企業的産品下一步都準備依賴電子商務——讓那些五顏六色的小産品在網上“活躍”起來。
  小商品城前不久又開辟了進口館,義烏市不僅把中國的小商品賣到全世界,還能把全世界的小商品都集中到義烏來。正如宋英豪所説,經歷過危機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明天會發展得更好。

  化“危”為“機”:創新提升鑄就永續發展

  吃苦耐勞的義烏人從來不缺創業激情,金融危機所形成的“倒逼機制”,更是促成了創新與提升的絕佳氛圍。義烏市委、市政府引導企業正視傳統粗放發展之“危”、緊抓科學發展之“機”,在金融危機中實現“浴火重生”,完成自身發展的新跨越。
  “以前只要批量大就能賺錢,現在我們更注重單個商品的附加值。”浙江巨龍箱包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寶玲説,公司為了在激烈的同業競爭中勝出,把箱包的專業化開發做到了極致。如把箱包按功能分類細分為2600多個品種,以及在普通箱包上加裝指紋識別儀、防盜脈衝電波、G PS跟蹤儀等,原先一兩百元一個的箱包增值後可賣到6888元一個。
  跟邵寶玲一樣,很多從“三低模式”起步的義烏企業家對于轉型升級有著更務實的理解:他們轉型升級不是靠“轉行”去做晶片、搞太陽能,而是立足于小商品的産業優勢,通過開發新産品、開拓新市場,突破低附加值的瓶頸。如今,義烏有多個襪子品牌成功躋身“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企業的供貨鏈。夢娜襪業推出的具有排濕吸汗功能的C O O L M A X襪子,批發價就要十幾美元一打,已經完全不是昔日的“便宜貨”概念了。
  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黃志平説,義烏小商品市場從上世紀70年代的馬路市場起步,到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逐漸培養出了既能腳踏實地、又能先人一步的發展意識。由于有著先經商後辦廠的經歷,很多義烏企業主的市場意識靈敏,調整速度快,也就能夠把小商品做出“大品牌”,把傳統制造業做出大市場來。
  今年以來,義烏市場在繼續保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明顯加快了新産品開發步伐,市場內80%的商戶有新産品上市。前不久,由義烏玩具行業協會與浙江大學共建、投資近1000萬元的義烏玩具創新中心投入運作,標誌著義烏一些優勢行業的提檔升級進一步加速。
  市場開拓邁出新步伐。成功開展“市場萬裏行”活動,組織企業參加了迪拜展等27個國際展會,在江蘇、黑龍江、四川等地舉辦經貿對接會,進口商品館已引進33家經營主體,經營44個國家的2.3萬種境外商品。
  早在今年4月,義烏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工業投資項目——三鼎控股集團投資26億元興建的錦綸切片項目正式動工。三鼎控股集團總裁助理劉忠土當時的分析是:現在行情雖然還不穩定,但是企業不應該等到行情好了再投資。況且,現在也是技改投資成本最低的時候。如果三年前開工這個項目,投資額至少要高出2億元。企業要大發展,要有遠見,要會創新。
  到年底,果然!三鼎的新希望開始綻放,義烏的新傳奇在續寫。

    全球消費品採購商感知世界經濟“體溫”

    中國最大的飾品企業正面對源源不斷的海外訂單和用工緊缺的難題,但並不同意經濟已經回暖的結論。
  新光集團董事長周曉光每年春季都要到位于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的一家首飾貿易商行點數一天的客流量。“2007年4月28日,這家商行一天有100位批發客人,每人提貨金額200美元;2008年這一天,不到60位客人,不到80美元的每人平均提貨量。”周曉光説,“直到今天,這種局面還沒有什麼改變。”

    權力下放:中國縣域經濟“新引擎”

    每天往來這裏的商人超過有的北歐國家一天的入境遊客,但是在所謂的“審批許可權下放”之前,這裏的地方政府甚至沒有資格為居住當地的一萬多名外籍人士辦理健康證明。

    危機中的別樣絢爛

    距離新年還有近兩個月的時候,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新年節日飾品銷售已經提前上演了火熱行情。9月份聖誕飾品出口訂單高峰已經過去,國內採購商又紛至遝來。

  相關稿件
第十五屆中國義烏小商品博覽會開幕 2009-10-22
義烏小商品出口強勁增長 2009-10-19
海鐵聯運共築義烏小商品出口通道 2009-08-03
義烏小商品出口迎來利好 2009-07-17
義烏小商品出口量持續放大 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