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甘肅甘南州:藏族醫生堅守“古法”制造高原上的低價藥
2018-08-10 作者: 記者 任衛東 周嘯天 多蕾/蘭州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夏日清晨,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藏醫醫院的藥房裏,藏醫醫生尕藏加措打開布袋,用雙手捧出兩天前從高原上採到的藥材,小心地在地上鋪開晾曬。

  “這是治療慢性胃病的藥材,我們按古方配制成成品藥,一個月的藥量只要30塊錢,牧民很容易接受。”尕藏加措説。

  數千年來,藏醫醫生在青藏高原上採集動植物等天然藥材,救治牧民。如今,盡管青藏高原地區的經濟和交通大幅改善,但中國藏醫醫生依然沿襲傳統,他們在大自然中獲取原材料,並按古方制藥,把低價藥供給牧民。

  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人口約5.7萬,其中75%是牧民。這裏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光照強度大,雷暴和大風等極端天氣也比較常見。

  從醫近15年來,尕藏加措每年會花3個月左右時間進山採藥。“要想採到那些稀有藥材,經常要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有時還要在那住宿一周,烈日和狂風都是家常便飯了。”尕藏加措説。

  把幾十斤重的藥材背下山後,尕藏加措還要加入由十幾名藏醫醫生組成的制藥生産線。從藥材到成品,需經過手工清洗、晾曬、篩選、炮制和凈化等近10道工序,每一道無不傾注著汗水和心血。

  這裏生産的一種藏藥片劑,含土木香、石榴子和木瓜等天然藥材,用于調節脾胃、治療消化不良,每周用藥只需7.5元。而在城市藥店中,相似療效的成品藥每周花費為40元至90元不等。

  “從外面的藥廠買藥固然方便,但藥價會上漲很多,不少牧民來醫院之前就會猶豫,因而耽誤病情。”尕藏加措説:“藏醫學本就是牧民的發明,我們自己産藥,就能把費用降到最低,讓牧民安心。”

  藏醫學起源于牧民在高原生活和生産中總結出的保健和醫療經驗。時至今日,藏醫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套完整且科學的醫學體係,與中醫學、印度吠陀醫學和西方傳統醫學並稱為“世界四大傳統醫學”。

  出生在地道的牧民家庭,兒時缺醫少藥的生活環境讓尕藏加措難以忘懷。“從記事起我就想當醫生,讓牧民有病能治、有藥可吃。”

  2000年,尕藏加措到青海省藏醫學院學習藏藥專業。畢業後回到瑪曲工作,他把自己鍛煉成一名“會治病、能接骨也能接生”的全科醫生,日復一日地在草原上奔波。

  “以前交通不便,一些牧民不能到縣城醫院來看病,我們就到府。”尕藏加措回憶,剛參加工作時,他去過距離縣城150公里的村莊出診,汽車開不進去,他在馬背上一坐就是3個小時。

  “每次出診只收幾塊錢藥費,出診費是堅決不收的。”他説:“醫生自古在牧民心中是治病救人的神聖職業,我們不能忘本。”

  在高原這間“辦公室”中工作把尕藏加措的膚色變得黝黑,也給他帶去了滿足。尕藏加措等40余名瑪曲藏醫醫生共配制出325種成品藏藥,其中70余種獲得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品批準文號。

  “由于藥價一直維持在低水準,這些年牧民的防病、抗病意識明顯提高了。”2017年,這家縣城醫院共接待3.3萬名患者。

  如今,肩負院長職責,尕藏加措決心傳承、發展傳統藏醫文化。“我們還要引入現代醫院管理方法,在保證品質的同時,融合傳統與現代,讓牧民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尕藏加措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從三大“窗口城市”看經濟換擋升級

廣東東莞,這個昔日以“貼牌”而聞名的“世界工廠”,如今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東莞的轉型,在無奈中起步,卻在自覺中發展。

·醫療人工智慧遭遇三大發展困境

國有資産監管體係建設步伐加速

國有資産監管體係建設步伐加速

針對在經營投資中造成國有資産損失或其他嚴重不良後果的中央企業經營管理有關人員,形成分級分層追責和責任機制,同時對于實行重大決策終身問責。

·瀘州老窖期待與南非企業開展多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