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軌道上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閩贛黔法治護航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生動實踐-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在法治軌道上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閩贛黔法治護航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生動實踐

2023-08-16 18:07:25  來源:貴州法治報

  盛夏時節,萬物競秀,大美中國,江山如畫。

  武夷山上:一水奔流疊嶂開,溪頭千步響如雷,讓人嘆為觀止;

  鄱陽湖畔:山光水色舒畫卷,鷗影翩躚柳婆娑,讓人流連忘返;

  黃果樹下:雲梯漫踏白河幽,耳震前川步履留,讓人清涼一“夏”。

  美麗畫卷背後,是生態建設之本,是法治護航之力。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在福建、江西、貴州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當好“先行者”,種好“試驗田”。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責任擔當,為生態環境保護探路,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基。

  2020年11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包含14方面90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分享試驗區“先行者”的改革樣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肩負新使命,實現新作為。福建、江西、貴州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用好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探索創新舉措和成功經驗,奮力譜寫法治護航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新篇章。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和濃鬱的民族文化資源,貴州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清涼一“夏”。通訊員 古尚臺 攝

  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走前列

  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一詞寫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緊扣大生態戰略行動,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立法與監督上不斷探索、不斷破題、不斷創新,為山清水秀、天藍地潔的多彩貴州保駕護航;

  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江西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性、全面性跨越;福建著力在機制創新、制度供給、模式探索上大膽改、深入試,探索出一係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不斷開啟綠色發展新未來。

  先行先試,三省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舉措上守正創新!

  這是知行合一的綠色答卷——

  貴州生態環境優勢持續鞏固,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在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連續獲得“優秀”等次;“世界自然遺産地”數量全國第一……

  江西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連續2年、水資源管理考核連續4年獲全國優秀;退捕禁捕工作全國領先;率先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全國唯一部省共建江豚保護基地落戶江西。

  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5.12%、連續44年保持全國第一,九市一區全部獲評國家森林城市;武夷山成為首批國家公園;水土流失治理“長汀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加以推廣,成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知行合一,三省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建章立制 法治保障更嚴密

  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福建、江西、貴州以法治力量為依托,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立法、司法、執法全過程,不斷豐富完善生態文明法規體係。

  科學立法,架起環保“高壓線”——

  福建出臺《福建省綠色建築發展條例》《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等,從“海陸空”三維立體織密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網絡,初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體係,既守住發展底線,又守住生態紅線;

  江西發揚首創精神,出臺全國首個礦山生態修復領域省級地方性法規、全國首部專門保護候鳥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探索全國首例山岳型協同立法……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係,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江西智慧”、提供“江西方案”;

  貴州出臺《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等130余件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初步構建起覆蓋全面、務實管用、富有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法規體係。

  嚴格執法,重拳出擊強震懾——

  2017年,3名攀岩愛好者將26枚岩釘打入三清山主峰巨蟒峰,對山體造成嚴重損毀。2020年5月,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3人賠禮道歉、賠償環境資源損失600萬元。作為全國首例故意損毀自然遺跡入刑案,此案例通過司法判決為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2022年,貴州省生態環境廳與省高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聯合開展打擊環境違法犯罪利劍專項行動,立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1351件,罰款金額1.36億元,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福建法檢部門嚴厲打擊盜採海砂違法犯罪,強化聯動協作、統一執法標準,審結全國首例適用海洋碳匯替代性修復生態的刑事案件,全國首創福建檢察海洋“五並”立體治理模式,以司法之力守護蔚藍大海。

  省際聯動,區域協作聚合力——

  一座山,兩省同管。武夷山國家公園建立福建、江西跨省聯合保護機制,形成事權統一、分級管理、相互協作的管理體制,加強分區管控、立體監管、動態監測、生態修復、責任追究,整合相關執法機構、推進聯動執法。

  一條河,三省共護。2021年5月,經貴州、雲南、四川三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應運而生,成為全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的范例。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聯動司法,福建、江西、貴州揮法治利劍,聚磅薄偉力,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破浪前行。

  被譽為“鳥類天堂”“白鶴王國”的鄱陽湖,在全球濕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均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每年秋冬季,約有80萬只候鳥在此棲息越冬。通訊員 徐國亮 攝

  創新理念 思路一變天地寬

  為了不讓貴陽市民的“水缸”變“染缸”,2007年11月20日,在清鎮市紅楓湖畔,全國首家環保法庭揭牌。

  當年12月,這個環保法庭就將“第一把火”燒向紅楓湖上游的排放大戶——貴州天峰化工,成為我國環境司法的一面旗幟。

  如今,貴州的生態環保法庭有近40家。各級法院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實際,將綠水青山、傳統村落等納入司法管轄。

  思路一變天地寬。福建、江西、貴州在集中管轄、公益訴訟、生態補償、補植復綠、碳匯認購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有效破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剪刀差”。

  實施了一係列創新舉措——

  以林業碳匯試點為契機,貴州檢察機關創新運用認購林業碳匯方式替代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開啟三級檢察院對烏江流域齊抓共管新模式,為構建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有力的檢察服務和司法保障;

  立足生態補償全要素、全流域、全過程,江西在全國率先出臺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條例、開展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專項檢查行動,率先推出“碳足跡”披露支援貸款,全面形成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補償機制;

  著眼綠色發展,福建法院在全國首創林業碳匯損失計量及賠償機制、藍碳司法保護與生態治理機制,推動碳匯損失賠償科學化、規范化;

  福建檢察機關全國首創公益訴訟訴前圓桌會議機制,有效化解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九龍治水”“多頭治理”難題,助力綠水青山永續發展。

  改善了高品質發展環境——

  貴州通過深化改革、嚴格考核、厲行法治,不斷完善“護綠”制度體係,進一步築牢“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讓“多彩貴州”增強“綠色動能”;

  江西靖安綠色發展模式、撫州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九江央地合作“共抓大保護”等特色改革品牌持續打響,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釋放生態制度紅利,讓“風景獨好”助推“引客入贛”;

  福建持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建設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讓“清新福建”不負“詩與遠方”。

  一個個“率先”和“首創”,連綴成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改革圖景,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根基。

  鐵腕治污 藍天白雲成常態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既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定力。

  走進江西省九江市十裏河畔的龍門公園,綠草如茵,繁花爭艷。

  這條流經九江市中心城區的主要內河,一度是市民掩鼻而過的“龍須溝”,污水直排,污泥淤積。

  2018年,九江實施十裏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歷時兩年讓十裏河重現碧水清波,並入選生態環境部“2020年生態環境創新工程百佳案例”。

  鐵腕治污,重在行動;法治保障,貴在落實。福建、江西、貴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用法治的力量守護一座座青山、一條條河流、一片片綠地。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日子成為常態;

  ——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就在身邊;

  ——堅決打贏凈土保衛戰,讓錦繡山川、鳥語花香的棲居更有詩意。

  源頭嚴防是基礎。江西按照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3個類別,劃定1030個環境管控單元。其中,優先保護單元191個,面積約佔全省面積的34%;重點管控單元581個,面積佔比26%;一般管控單元258個,面積佔比40%。

  過程嚴管是關鍵。貴州多部門聯合常態化開展打擊環境違法犯罪利劍專項行動,堅持“零容忍”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持續釋放出讓制度“帶電”“長牙”的強烈信號。

  硬性考核是保障。2016年起,福建將自然資源資産納入領導幹部離任審計,領導幹部離任不僅要審經濟賬,更要審生態賬;取消對34個縣(市、區)的GDP硬性考核,改為重點考核生態環境品質等。

  一條條硬性指標、一個個硬核舉措、一次次重拳出擊,讓天空更藍、山川更綠、河湖更清。

  係統施策 共護生命共同體

  藍天,綠草,流水,修竹……這是福建三鋼集團三明廠區的秀麗景色。

  曾幾何時,三鋼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霧霾、粉塵等污染問題,發展面臨兩難選擇。

  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三鋼不斷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後裝備,並對環保設施升級改造,逐步實現增産不增污、增産不增廢、增産不增能耗的“綠色鋼鐵”目標。

  青山碧透,開窗見綠,是老百姓最樸素的期待。

  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針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統籌施策,一體推進,在環境整治、流域治理、生態修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取得顯著成效。

  治山,鋪展綠色畫卷。在江西萍鄉市蘆溪縣源南鄉思古塘礦區,當地投入6000多萬元治理廢棄礦山,引入種植大戶,建立産業基地,3000多畝煤矸石上遍植贛南臍橙,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特色産業發展探出了一條新路。

  治水,守護一江清流。盛夏時節,行走在貴州遵義市播州區烏江沿岸,群眾感慨:碧波蕩漾的母親河又回來了!很難想像,10多年前,因為“烏江34號泉眼”的肆虐,這裏曾是烏江污染最嚴重的地方。

  治土,迎來草木蔥蘢。曾以“汞都”揚名的貴州銅仁萬山,因過度開採一度成為全國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勇攀綠色階梯,萬山區不斷投入地質環境治理資金,整合力量開展生態修復,“變廢為寶”建成國家礦山公園。

  治氣,實現天朗氣清。福建福州在龍腰高架橋設置監測點,生態環境執法隊員對過往車輛進行嚴格監測,機動車尾氣治理效果明顯。福州空氣品質連續6年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前三,“福州藍”名片愈發亮麗。

  山綠、水清、地潔、氣凈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成為世界觀察美麗中國建設的一扇窗口。

  福建武夷山每年吸引大量遊客,感受朱子理學文化,體驗九曲溪漂流。通訊員 彭善安 攝

  人民至上 群眾“三感”大提升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福建、江西、貴州充分用好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入開展各類專項行動,不斷築牢守護綠水青山和增進民生福祉的法治防線。

  從“濫砍樹”到“看樹看風景”,從“賣木材”到“賣生態賣景觀”,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發展優勢、經濟優勢。

  在福建,完善推廣福林貸、惠林卡等“閩林通”係列林業金融産品,至2022年累計發放貸款117.71億元,受益農戶9.94萬戶;林業碳匯交易和再交易達391.13萬噸、5890.43萬元,均居全國首位。

  在江西,樂安縣綠園生態林場,1噸好空氣通過碳匯交易賣出了11.5噸自來水的價錢。大余縣丫山景區,以“風景”折價入股等形式,籌集股金3000余萬元搞旅遊增收,實現分紅450多萬元。

  在貴州,截至2023年1月底,單株碳匯項目共完成全省9個市(州)35個縣(市、區)724個村(居)11920戶的單株碳匯開發,累計售出株數448.2萬株,購碳資金總額達1344萬余元,戶均增收1100余元。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用生態之美、生産之美、生活之美。

  如今,在福建、江西、貴州的青山綠水間,老百姓日子火紅,笑容可掬——

  看到家門口的三鋼廠區成為旅遊景點,福建省三明市市民廖之齊笑了;

  談到去年果園1000多畝臍橙喜獲豐收,江西省定南縣龍塘鎮白駒村村民胡壽榮笑了;

  拿到參與單株碳匯項目的資金收入,貴州省大方縣羊場鎮穿岩村村民陳玉發笑了……

  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為底色,以法治為保障。福建、江西、貴州正奮力描繪美麗中國的嶄新畫卷,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勇毅前行!(《貴州法治報》記者 付松 《新法治報》記者 夏劍陽 《福建法治報》記者 閔淩欣)

 

[責任編輯:李濤濤 ]

相關閱讀